父母在世時很孝順父母過世了不上墳合適嗎?

軍哥視角1


凡人凡語:不合適,更何況您是家中獨子。個人觀點,不免唐突,望勿見怪。千萬不要讓“活著不孝,死了亂叫”這句話成為不去上墳祭奠的“遮羞布”。

1.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最講究禮的,而百善孝為先,可以說是所有“禮”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它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流淌在國人的基因當中。子女對父母的孝,個人認為,不僅要在生世時孝順,也要在父母去世後及時祭奠。

古人曾有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2.父母過世後,為什麼要及時祭奠,特別是在現代快節奏生活狀態中,很多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甚至疲於奔命,父母祭奠常常為人所忽視。其實回鄉祭奠,不僅僅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工作事業成就時能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和來時的路;在我們失意挫折之時能換個環境,振奮精神,收拾心情,重新出發,因為在家鄉的那個環境有自己的成長故事,故交好友,是自己汲取力量的源頭活水。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3.古往今來,多少人不管是位居高位,還是作為平頭百姓,都這樣,概莫能外。你當再大的官,成就再大的事業,活多大的年齡,在父母的墳頭也是孩子;你在卑微低下,在父母的那邊也是一份牽掛,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現實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慨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常為自己對父母做的不夠悔恨不已,既然父母在世很孝順,過世後即使在忙離家在遠,不能每年回來,至少隔一年也總該回來看看,莫“將他鄉作故鄉”,故鄉才是我們的根。

莊子天運有言: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仔細想想,這句話是不是很有一番道理。

4其實上墳祭奠,不僅僅是對父母長輩的懷念,更是對自己的子女晚輩身體力行的教化,也是對孝文化的傳承。如果推說各種理由,長期不去上墳祭奠,父母的墳成了荒冢一堆草沒了,豈不可笑,也為世人,故鄉鄰舍所不滿,這就是孝,孝是具體的,真真切切的,口口相傳的,而不是多年以後,殘存的記憶和遺憾,你說呢?!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是不是,好好體悟一下這句話。


觀觀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吧,父母在的時候,你巳經盡到了做子女的義務和責任!從這點上來說、我非常替你感到欣慰和高興!在父母晚年的餘生時光!你陪伴他們度過最後的日子!這是非常令人感動和佩服!你是有孝心有愛心的孩子!

另外你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該做的事都做了,也送了父母們最後一程!現在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年在外奔波,及少回老家為過世的父母上墳燒紙,內心深處感到很糾結和矛盾!我勸你不要想太多或者有思想顧慮!如果沒有時間回去給父母上墳,你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地給他們燒點紙錢,說一些想對父母說的話,我想他們是不會責怪你的。這種情況不止是一個人,全國有千萬個,為了生活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外面打拼事業!

我也與你一樣!父母在世的時候,為了生活奔波勞碌!當送走了父母的時候!忍著悲痛的心情繼續前行!懷揣著對家鄉的嚮往、對父母的思念!依然在異鄉生活工作打拼!內心深處無數次夢想回家鄉!給過世的父母們上上墳、燒燒紙,對他們說一說心中的酸甜苦辣!可是時間並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機會,也會有許許多多不盡人意的事情!儘管內心深處感到很痛苦和無奈!我們只能在異鄉夜深人靜的時候,給他們燒些紙錢,心裡默默祈禱父母在天堂一切安好!自從父母們去世致今十年整,我一次都沒有回去給他上過墳。但是我並不遺憾和愧疚!因為他們在世的時候,我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最後希望你能放下思想包袱和不安,父母們在世的時候,好好的孝順和照顧、要比那些假孝子強一百倍!有些人就是:父母活著時不孝!死了亂叫。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在做,天在看。

最後祝你一切順利!生活開心快樂幸福!


寫作特工


父母在世時很孝順父母,過世了不上墳合適嗎?

首先為你點贊,你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你父母在的時候,你是很孝順,讓父母開開心心的過著每一天。也可以說你讓父母過著幸福的最後旅程,在人生當中你也沒有遺憾。

但你說在外面很多年沒有來跟父母上墳,你的父母埋葬在老家山坡上還是在公墓?如果在公墓的話,每年都會有人去管理,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最低兩三年來上墳一次,如果在山坡上的話,一年過清明節要抽一點時間回去跟父母上墳才行,現在清明節國家也放假。如果在山坡上你不去上墳的話,父母的墳上面生了大樹,這樣是對你不好的,對你已過世的父母來說,好像你不管他們了。雖然心中你是孝順他們的,你也抽不出這個時間,但想盡辦法還是一定要來上墳才行。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記得跟父母供飯,也代表你還心中記得你的父母。當然這也是各個地方的習俗,在我們這邊是要這樣做的。

也不知道你們那邊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這邊我就知道了幾個人家的祖墳上面生了樹,沒有人去管理,後來後代就生病,去找一些懂的人查才知道那是那個原因。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就是,我們那個大家族有一個大嫂家有一個祖墳,被牛弄壞了一半。後來那個大嫂的手半邊就動不了,請人來查過後知道是那個原因,修整好之後那個大嫂的手又好了。

從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生了兒子,就是希望老的時候有人養老。百年之後希望逢年過節有人供飯,清明節有人去掃墓,也就是說這一家人還有後人,這就是人們所期盼的人生規律。


貴幸劉延瓊劉一語


這個事情不要去赳結,沒關係。

做為兒女,父母活著的時候儘量孝順孝敬,儘自己的能力吧,讓父母活著地時候,儘量享福也就夠了。

我和你差不多地情況,也是在外地打工,也是沒有時間回家上墳。

記得父母去世地時候,那些長輩們和我說,不用按我們這裡的風俗,因為我不在家,要按我們這裡的風俗,我得在家守孝一個多月,那樣我就沒法回單位上班。

記得那些長輩們和我說,把父母平安送入土下就行了,入土為安,該回去上班就上班吧,關於上墳地事,什麼時候有時間什麼時候上墳就行了,也不用按年節來算,長輩們這麼一說,我心裡好象得到了安慰。

不知你們那裡是什麼風俗,我們這裡長輩們也是做了修改,以前可不是這樣,他們也是如時俱盡。

以前如果家裡有兒女的,逢年過節不上墳可有說道了,最可氣地是,人家明明有後人,有些人偏偏說,這家沒上墳的,絕戶了,這個話最難聽。

所以說,我們這裡不管孝子還是不孝之子,逢年過節都去上墳,一般情況都是為了這句話上墳而上墳,上墳都是給活著的人看的。


老農趕集


如工作忙不去也合適,可以理解,畢竟入土為安了,加之現都是公墓,墳頭上也沒雜草,也不用添土什麼的,看著我說這話好像不近人情,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現我說說我的父母,我為什麼說不去也合適,我父母都是是文明人,他們說活著時孝順點,千盞萬盞到墳頭,不如一口到喉嚨,等他們走了去世了,叫我們兄妹幾個別哭、別燒紙錢、別上供(就是做齋飯)並且說那都是騙人的,他們生前就是這樣遺言給我們兄妹幾個的,當然我們兄弟姐妹每逢正月初一和清明節,拿著鮮花,都會去墓地看望拜祭他們老人家………


chanjuan


我父親去世30多年了,我總共才去了三次,一是路遠,二是麻煩,三是沒空,我也不燒紙或其它什麼祭拜。我感覺沒什麼意思,老人活著時多順著點比什麼都好!我對我的家人孩子說了,我死後遺體捐醫學院,供教學用,能用的全用了,不能用的燒了,不留任何東西,不用祭奠。


胡巢臨3


心裡有爹媽,到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可以祭典。記得我老父曾經多次向我們說起過世的爺爺奶奶。他講的就是故事,這些讓我們記憶深刻,甚至聯想。父親在天津,一生中回老家次數不多,但是他對父母的懷念已經深深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父親最後一次回家是我們兄弟四人陪同一起去的,父親領我們到他出生的老屋,到埋葬地祭典。那已經是一大片樹林,墳塋已經深埋,我們都跪在地上,腦門頂著土地,深深的吸氣,那是我們永遠懷唸的土地,那是我們的根。


哈哈95128931


這個怎麼說呢?按你說你確實盡到孝心了, 去世了你離得遠不能上墳,清明節的時候給家裡近親打點錢讓他們給捎著就是。那也得偶爾回家去父母墳墓看看唸叨唸叨。

我老孃去世好多年了,都是哥哥嫂子去上墳,我們老家那兒有說法閨女上墳窮孃家,所以我哥哥不讓我們去,我們就給他錢讓他們上墳用。


悠著點到97


雖然不合適,但也無可厚非。只要心中有父母,因為特殊上不了坆父母一定會理解的,畢竟現代人壓力大,既要顧一家老小,還要不定時給父母上墳,難勉周全不了。而且對待父母生前的孝順最重要。我爺爺奶奶和叔叔在鄉下生活,父親按月給生活費,但叔叔對爺爺奶奶很不好,飯都不給吃飽。更別談什麼孝順了。父親在城裡真的是鞭長莫及。那一年爺爺病重,叔叔給我們報的是病危,說他把靈棚都搭好了,父親急忙趕到鄉下,是病重但還要不了命,父親大發雷廷,說花多錢都要爺爺的病治好,父親說活著一定要對父母好,死了那怕拿個席捲了他都不管。而叔叔是想讓爺爺不治而死,然後再大操大辦。結果父親舉債三萬治好了爺爺的病,爺爺又活了七八年。那時的農村還沒有合療三萬元錢算是一筆鉅款了。父親還了好多年。倒是爺爺走後,父親因為工作忙還真是在十字路口燒個紙錢就行了。所以說對父母生前的孝順最重要,至於死後大操大辦那真的是給外人看的。我說的有道理嗎?


江湖上人1980


個人淺見,不一定對。

我個人覺得,父母活著多孝順,死了以後可以隨意。

人死如燈滅,你燒多少紙,他們也未必花得上。

不過,既然我們國人有這種習俗,我們生在社會中,也不應該完全脫俗,隨意吧,有時間還是應該多去看看,生活中有什麼委屈和父母唸叨一下,不管他們是活著,還是故去,畢竟還是父母。在這個薄情寡義的世界裡,除了父母,沒人真的在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