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传正谈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华大陆纷争不断,硝烟战火四处弥漫,最终天下被分割为三块。

值此内乱之际,为何异族没有趁虚而入,入主中原呢?其实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实在不能。

在三国时期,周围的外族主要有匈奴、乌丸、鲜卑、羌、山越和南蛮。尽管是在三国时期这样的乱世下,各国不管是君主还是文臣武将们都对外族抱着警惕的态度,生怕异族坐大,威胁到汉人政权。三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都采取了征服行动,其中魏国征匈奴、乌丸、鲜卑、羌;蜀汉讨伐南蛮;东吴则围剿、同化华南地区的山越部族。

首先是匈奴,他们内部发生内乱于是一分为二。南匈奴与东汉关系密切,归附于汉朝并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为大汉镇守边疆,抵御北方的其他异族。但是后来,曹操见其变得逐渐难以控制,于是剥夺了他们的自治权,彻底消除了隐患。而北匈奴在汉军,南匈奴以及鲜卑人的联合打击下被迫西迁,流窜至欧洲等地,为祸一方。

而乌丸一族,在东汉年间活动频繁,时常进入汉人领地烧杀劫掠。后袁绍与乌丸首领蹋顿结盟共同对抗曹操,但不久后袁绍就败于曹操,袁绍子嗣逃入乌丸领地寻求庇护。曹操派出张辽进攻乌丸,大获全胜,将蹋顿与袁绍余孽斩杀殆尽。而乌丸残党则向曹操俯首称臣,成为了曹操军中的一支精锐骑兵,后逐渐融入汉族与鲜卑。

鲜卑原来是被匈奴欺压的对象,但自从匈奴衰落并部分西迁后,鲜卑就占据了匈奴原来的领地开始逐渐壮大。曹操开始对这一来自北方的威胁担忧,于是发动了平鲜卑之战,将鲜卑一族打的元气大伤,但却并没有彻底消灭他们。后来一个叫轲比能的统一了鲜卑各部族,于是野心又开始膨胀,但嘲讽的是,这样一个草原霸主却被幽州刺史派出的一个叫韩龙的小刺客刺杀而死。

随后,鲜卑迅速衰落,变成一盘散沙,或是归附曹操,或是逃窜至别地。

羌人是在东汉时期趁乱进入凉州并定居的,他们与汉人相处较为融洽,大多数时候都能和平相处并学习汉人的习俗和礼节。凉州当地的豪强与羌族联手对抗曹操,而羌人的领袖正是马腾父子。但随着战争的失败,羌人受到重大的打击,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而在蜀汉的外交策略中,与羌人保持良好关系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所以羌族与蜀汉一直来往密切,关系融洽。

山越是定居在今天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一带的异族,他们隔三岔五就袭击汉人领地。后来孙权派陆逊对其进行镇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山越族人治的服服帖帖。吴国又从山越抽调了大量人口补充兵力,加速了山越的分化与没落。

南蛮在东汉时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他们在刘备死后爆发叛乱。其中最大的一个部族就是孟获所领导的南蛮族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孟获投降于蜀汉之后,其余南蛮诸部便也相继投降。

三国时期,虽然处于内战状态但是士兵都是百战之士,加之那个时期诸多的优秀军事将领,所以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周边异族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大部分的异族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刚一有苗头就被掐灭,最终或是被抓壮丁或是被分化并融入汉族,但之后晋朝时期,汉人势力在数百年来的战争中衰弱,周围的外族就纷纷入侵,拉开了十六国乱世的序幕。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国时期有很多外族入侵,但都没有成功。

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的外族不团结,四分五裂。

当时三国时期面临的外族很多,北方主要是乌桓、鲜卑和羌人。

羌人散布在西北地区,分散成无数的部落,不成气候。

这些部落战斗力强悍,但人数不多,而且非常落后,大部分处于奴隶制社会,还互相攻打。

在董卓、马超的部队中都有羌人,说明他们很容易归顺汉朝被利用。

话说回来,马超还有一部分羌人血统。


再说乌桓!

乌桓也差不多。乌桓实力也很强大,是东胡的一支,同鲜卑人血统很接近。

乌桓也是分为无数部落,散居在辽西大小凌河流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乌桓的骑兵肆虐,曾经是汉朝的重大威胁。

然而,乌桓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最终被各个击破。

其实,幸好乌桓是一盘散沙,不然真的很难对付。即便乌桓小部落,也是非常强悍的。


鲜卑是当时最强大的异族,曾经取代匈奴成为大漠的霸主。

不过,自从匈奴领袖檀石槐死后,鲜卑就分裂了,分成无数部落。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每个集团有分为无数部落。

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

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


第二,三国军阀实力强大,不惧怕外族。

羌人就不提了,

对于强大的乌桓,三国时期北方诸侯都是坚决打击的。

比如辽东的公孙家族,公孙瓒,袁绍,后来的曹操都是对抗乌桓的高手。

以公孙瓒为例,虽然是拙劣的政治家,失败的军阀,但确实对抗乌桓的优秀军人。

公孙瓒以骑兵破骑兵,以强大的骑射以更好地防护力,打败乌桓的轻骑兵。


曹操几次重创乌桓,他的儿子曹彰也就是通过讨伐乌桓出名的。自然,也是有代价的,曹操第一谋士郭嘉就是讨伐乌桓路上死的。

曹操几次远征乌桓,给予乌桓毁灭性打击。随后乌桓很多内迁和汉人融合,其他则被鲜卑人吞并。

至于鲜卑,曹操则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将他摧垮。

233年,轲比能统一漠南鲜卑,具有很强的实力,随时准备南下。

然而,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轲比能死后,鲜卑立即分裂,甚至互相攻打。

由此,整个三国时期,鲜卑不构成威胁。


萨沙


三国时期,外族之所以没敢趁机侵入中原,主要是就是西凉太守马腾镇守边关。

马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且马匹都是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所以他们镇守的防线很宽,从西北到东北绵延几千公里的防线都在他的镇守范围。

马腾以及他的兵士们都是很尽责的,保家卫国嘛!无论中原乱成什么样,诸侯割据的再厉害。他也不会去分一杯羹的。毕竟守卫边疆才是他毕生的职责,以后无论是谁做了皇帝,他依旧是守卫边疆的悍将。

马腾去世后,就是他那不世出的儿子接任了。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威大将军马超,五虎将之一,令人闻风丧胆的猛将。

曹操当年想借西凉兵灭了个诸侯,马腾没同意,毕竟他的马家军要镇守边疆抵御外敌。曹操见马腾如此不识趣,这才有了后来灭杀马腾的事件。父亲被人杀害,做儿子的怎能忍呀!这毕竟是不共戴天之仇。

马超为父报仇而投靠了能与曹操匹敌的刘备,刘备也是个深明大义之人。窝里反没事,再怎么打也只是兄弟间的事。可千万别让外族入侵呀,那时候就麻烦了。于是刘备还是派马超去镇守西凉,还信誓旦旦的说要手刃曹操,替马腾报仇。

马超也是天真,心了刘备的话,可直至刘备挂了,曹操也没死掉。渐渐的,马超开始郁郁寡欢,没多久便也驾鹤西归了。纵观马超一生,虽没怎么杀敌,却在真守边疆起了极大的作用。若无马超,五胡乱华将提前数百年。



名称过于宽泛


三国时期虽然战火频发,但是并没有乱套,魏蜀吴三国鼎立分治,国内情况还是很稳定的,乱的只是三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对于当时没有外族入侵,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作为东汉的延续,三国时期的外族力量根本不成气候。作为中原政权主要的外敌匈奴,经过西汉、东汉的持续打击,或融入,或远遁,已经不具备染指中原的实力。

说到外族,最大的一股是位于曹魏北方的乌桓,蜀国西南部的彝族孟获,而东吴面对的古越族,经过秦汉时期的开拓,已经基本融合,不称之外族了。而西北边境的羌族氐族,也有甘凉的马腾韩遂镇守,后被曹魏接管。



二、对于偶发性的外族问题,各个国家也能及时得力的解决掉。袁绍力量被曹操击溃后,其子袁尚、袁谭逃遁,勾结乌桓以图复辟,但被曹操于207年,白狼山大战一举消灭,胡汉二十多万归顺,消除了北方的隐患。由此也能看出,乌桓力量并不强大,如无袁尚等人撺掇,甚至都没有进攻曹魏的念想。

至于蜀国西南部的孟获力量,一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著名的“七擒七纵”虽有演义的渲染,但久经战阵的蜀国正规军,对付他们还是游刃有余的。



三、三国时期的胡族并未大规模内迁中原,而且各国井然有序,也就没有了祸乱的根源。这与后来西晋时“五胡乱华”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该时期起于八王内乱,元气大伤,随后内迁各胡族方有机会轰然而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外族大动乱。


史海寻踪


在三国时期,周围的外族主要有匈奴、乌丸、鲜卑、羌、山越和南蛮。尽管是在三国时期这样的乱世下,各国不管是君主还是文臣武将们都对外族抱着警惕的态度,生怕异族坐大,威胁到汉人政权。三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都采取了征服行动,其中魏国征匈奴、乌丸、鲜卑、羌;蜀汉讨伐南蛮;东吴则围剿、同化华南地区的山越部族。

首先是匈奴,他们内部发生内乱于是一分为二。南匈奴与东汉关系密切,归附于汉朝并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为大汉镇守边疆,抵御北方的其他异族。但是后来,曹操见其变得逐渐难以控制,于是剥夺了他们的自治权,彻底消除了隐患。而北匈奴在汉军,南匈奴以及鲜卑人的联合打击下被迫西迁,流窜至欧洲等地,为祸一方。

而乌丸一族,在东汉年间活动频繁,时常进入汉人领地烧杀劫掠。后袁绍与乌丸首领蹋顿结盟共同对抗曹操,但不久后袁绍就败于曹操,袁绍子嗣逃入乌丸领地寻求庇护。曹操派出张辽进攻乌丸,大获全胜,将蹋顿与袁绍余孽斩杀殆尽。

而乌丸残党则向曹操俯首称臣,成为了曹操军中的一支精锐骑兵,后逐渐融入汉族与鲜卑。

鲜卑原来是被匈奴欺压的对象,但自从匈奴衰落并部分西迁后,鲜卑就占据了匈奴原来的领地开始逐渐壮大。曹操开始对这一来自北方的威胁担忧,于是发动了平鲜卑之战,将鲜卑一族打的元气大伤,但却并没有彻底消灭他们。后来一个叫轲比能的统一了鲜卑各部族,于是野心又开始膨胀,但嘲讽的是,这样一个草原霸主却被幽州刺史派出的一个叫韩龙的小刺客刺杀而死。随后,鲜卑迅速衰落,变成一盘散沙,或是归附曹操,或是逃窜至别地。

羌人是在东汉时期趁乱进入凉州并定居的,他们与汉人相处较为融洽,大多数时候都能和平相处并学习汉人的习俗和礼节。凉州当地的豪强与羌族联手对抗曹操,而羌人的领袖正是马腾父子。但随着战争的失败,羌人受到重大的打击,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而在蜀汉的外交策略中,与羌人保持良好关系是早就定好的国策,所以羌族与蜀汉一直来往密切,关系融洽。

山越是定居在今天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一带的异族,他们隔三岔五就袭击汉人领地。后来孙权派陆逊对其进行镇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山越族人治的服服帖帖。吴国又从山越抽调了大量人口补充兵力,加速了山越的分化与没落。

南蛮在东汉时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他们在刘备死后爆发叛乱。其中最大的一个部族就是孟获所领导的南蛮族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孟获投降于蜀汉之后,其余南蛮诸部便也相继投降。

三国时期,虽然处于内战状态但是士兵都是百战之士,加之那个时期诸多的优秀军事将领,所以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周边异族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大部分的异族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刚一有苗头就被掐灭,最终或是被抓壮丁或是被分化并融入汉族,但之后晋朝时期,汉人势力在数百年来的战争中衰弱,周围的外族就纷纷入侵,拉开了十六国乱世的序幕。


古今历史观文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我想把这个问题展开来说。读过历史的人就知道,很多朝代,分裂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都打不进来,反而是国家统一了,少数民族政权反而打进来,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打的热火朝天,北方匈奴虽然不断骚扰,但是并没有打进来,

二,最经典案例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后分裂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北方依然没有打进来。西晋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但是没多久就被北方无胡狂掠,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北方先后打进来,建立了前秦,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等少数民族政权。

三,五代十国时期,大唐陷入了节度使混战,每个藩镇割据一方,但是契丹,女真,蒙古并未崛起。反倒是大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后,开始了大南北朝时代,先后出现辽,西夏,金,蒙古,大理,土蕃等各族政权并立。



四,清廷覆灭以后,就进入了北洋军阀时代,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各地军阀也是互相独立,分裂一方,这时候,外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侵略,最多就是签订了奇耻大辱的日本二十一条,反而是蒋介石统一全国以后,国家统一了,日本就开始了疯狂的入侵。

表面上看,我们得出结论,国家分裂,外族不易入侵,国家统一,反而外族入侵不断。

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西晋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引致北方打进来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内部出现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的内部混战不亚于三国纷争。再比如,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表面上看,国家统一了,其实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我们知道,各系军阀一样在统一以后继续混战,其中包括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还有同时,南方闽赣地区,一支红色政权也在崛起。



所以,很多政权看似统一,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统一。


只读帖不评论


三国魏、汉、吴混战期间,是有外族对中原进行入侵的。只不过当时的魏汉吴三国,都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特征,军队的战斗力彪悍。因此当时的蛮夷部落稍稍冒头,立刻就会引起三国的注意。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军事高压下,三国时期的蛮夷部落,规模普遍都不大,没有机会成为像西汉、两宋时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蛮夷部落联盟,甚至是汉化政权。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灭高句丽,曹魏派人刺杀鲜卑番王柯比能;蜀汉征南中蛮夷;东吴围剿山越和南征交趾。



先说曹魏团灭高句丽之战。其实曹魏和高句丽原本不接壤,中间还隔了辽东公孙康。当年曹操在灭袁绍家族后,由于急着南下征荆州,便没有继续东征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向曹操称臣纳贡,两家变成了臣属关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起兵抵抗曹魏,并自立为王。这一下,可就给了曹魏出兵讨伐的借口。

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领兵攻打公孙渊,一举灭了公孙氏。辽东遂归曹魏,北方地区也彻底统一。

当时,高句丽也派兵协助了司马懿,共同攻打辽东。但曹魏攻下辽东后,由于当地的汉人死伤无数,曹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形同虚设,没有在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建立有效的统治,于是高句丽王便觊觎辽东,打算乘机吞并这一地区。


正始四年(243 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侵袭六安,魏国南线吃紧;次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魏国在西线也吃紧。

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两线吃紧,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了辽东的西部,还攻下两城。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的方式死谏,劝东川王不要惹恼了大魏,以免招来亡国之运。当时东川王骄横跋扈,拒绝了大臣的死谏,并继续增兵,又攻陷一城。于是曹魏国内群情激奋,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

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领步骑兵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

高句丽的东川王闻悉后,也亲率兵马两万余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沟河一带布防,随后西进迎敌。

几天后,东川王所领兵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与毌丘俭所率的魏军遭遇。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随后进鼓,进入厮杀。

两军交锋后,曹魏的骑兵一马当先,步兵负责扫后。毌丘俭自领一队骑兵在前冲杀,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丽军根本抵挡不住,随即陷入大溃败。

事后在打扫战场时,魏军一共斩获了高句丽军近一万多首级。

高句丽军在主力被重创后,东川王率残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马,准备再进行反击。但是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

连遭两败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妻子及千余残兵逃往东沃沮,打算坚守丸都山城,与魏军进行周旋。

魏军在追到丸都城后,采取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侵袭的战法。选派了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爬进了城内,这些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军在攻城功臣中,高句丽的东川王在军士的掩护下,再次突围,逃往了东濊。

魏军在攻破丸都城后,毌丘俭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并对南沃沮的高句丽部民,采取烧光杀光的策略。因此一时间,丸都附近百里之内,尸横遍野,三韩震慑。

第二年,为彻底平定东北。毌丘俭再次率军东征高句丽。东川王得知消息后,一路逃到了现在朝鲜半岛,打算避其锋芒。

但是魏军决心很强,丝毫没有退兵之意。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并先后在沃沮和东濊再次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军,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

魏军将国境线从鸭绿江推至现在韩国北部地区后,吓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于是韩族部落纠集各部反魏势力,与魏军在现在的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龙坪地区进行决战。

决战之初,魏军失利。但是很快魏军便重整激士气,杀的三韩土著哭爹喊娘。最终大破三韩联军,韩族遂向曹魏臣服。

于是,朝鲜半岛至西汉灭亡后,再次整体向中原王朝臣服。平定高句丽的大将毌丘俭在班师回朝时,曾刻石纪功。这个碑,在清末时期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至于逃亡的高句丽东川王,他在逃亡中惊恐不安,很快就抑郁而亡了。


再说说魏国平鲜卑王柯比能。其实柯比能最早也是曹魏的盟友,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毫无后顾之忧的统一了鲜卑部落。

但是后来,轲比能的势力太强,曹魏不想看到轲比能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其他鲜卑族的首领,如素利、弥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发展。结果效果并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报复。不仅下令宣布所有鲜卑部落中断跟曹魏的互市,还继续吞并其它的鲜卑部落,大有统一草原的意图。

大约在233 年前后,轲比能将草原上对他威胁最大的步度根击败,他个人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点。

眼看鲜卑将要实质上被轲比能统一。曹魏终于稳不住了!于是曹魏的并州刺史毕轨派将军苏尚、董弼等率军讨伐轲比能,结果魏军被打得全军覆没。

至此,当年那个依附袁绍和曹魏才能生存的柯比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草原霸主。如果不能对他进行制约,谁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变成昔日匈奴冒顿单于式的人物。

公元235 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决定对柯比能进行打击。他看穿了鲜卑人观念原始、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结盟,但缺乏真正的政治组织的漏洞,便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

于是刚刚统一的鲜卑部落,因此又重新分裂为一盘散沙,不再对曹魏有什么威胁了。

从曹魏对付高句丽和柯比能可以看出,当时的魏国上下,对外夷是很看重的。基本上就是蛮夷稍稍冒个头,立即就会调大军进行打击,不让蛮夷做大做强。



说完了曹魏,再说蜀汉和东吴。

蜀汉的外族压力主要是南中蛮夷。当年刘备兵败夷陵时,南蛮三郡叛乱。后来诸葛亮花了一个秋天平定了叛乱,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说,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当时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越嶲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都不服从成都的号令。

诸葛亮忙于北伐,对南蛮以安抚为主。结果就导致南蛮多是半独立,或者事实上就是独立的状态。就拿前面提到的越嶲郡,当时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后来诸葛亮死后,蜀汉认为不能继续放任南蛮不管了,便于公元235 年,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平定南中蛮夷的行动中。

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到了240 年,蜀汉庲降都督马忠派遣大将张嶷带兵杀向越嶲,汉军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死伤惨重。三年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越嶲蛮邛都县。

随后,张嶷又对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进行绞杀,(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并在当地设置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他发现兵不够用,又向中央申请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等部队。将南中蛮夷杀的服服帖帖,不敢对蜀汉再起二心。

但是,蜀汉南征政策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到了姜维任大将军时期,蜀汉的所有兵力均被调往北线,于是对南中的蛮夷也就渐渐放松了军事打压。



不过总体而言,一直到蜀汉灭亡。蜀汉在南中都是一种高压政策,蛮夷对蜀汉的态度比较谦恭,不敢造次。

相比于蜀汉,东吴的外敌主要是交趾郡南部的林邑国。另外东吴内部的山越人、武陵郡的蛮夷、交趾郡的土著士族,也都是东吴的中央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

具体怎么打压的,就不细说了。总之结果就是山越人基本被降服,武陵蛮时叛时降,交趾的士族也是时叛时降,一直到西晋灭东吴时,吴主孙皓仍然在对交趾用兵。(正好让西晋逮了一个吴国兵力空虚的机会)


Mer86


从东汉末年汉灵帝死亡到三国归晋近百年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为什么四周的异族没有从中原大地占的半分便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中原大地四周有哪些异族呢?


地图上可以看出北方有匈奴和鲜卑,东北有乌丸和高句丽,西部有羌和氐,南方是交州军阀士燮。

三国时期这些异族在干嘛呢?他们到底有没有真火打劫呢?

匈奴

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151年北匈奴被东汉司马达赶到了中亚去吃沙了,没能力回归老家了!

黄巾起义到董卓专权的时期,南匈奴也发生了内乱。老单于羌渠被杀,儿子左贤王於夫罗继位,而杀老单于的人担心报复就另立了单于。於夫罗请求东汉援助,刚好赶上中原大乱,只能待在河东。

南匈奴当然知道趁火打劫,公元195年於夫罗死了,南匈奴南下抢劫,蔡文姬就是这时候被抢走的!此后曹操大胜乌恒,南匈奴被曹操收服,分裂成五部,此后不能威胁中原。

鲜卑

鲜卑统帅柯比能,早期曾带领三千部下,随曹操平叛。此后杀了扶罗韩逐渐强大,和乌丸组成联军企图抢夺中原,曹操儿子曹彰横扫漠北,大败柯比能,柯比能退回塞外。曹操去世后,魏国粱习和田豫又破坏了柯比能统一鲜卑的计划。

诸葛亮北伐曾经试图联合柯比能,但被曹睿所破!此后柯比能被韩龙刺杀身亡!鲜卑大乱,强者远逃,弱者投降!

乌丸也叫乌恒

公孙瓒曾经和乌恒作战,后来乌丸出兵帮袁绍战败公孙瓒。曹操和袁绍争夺河北的时候,袁绍就勾结乌丸,后来袁绍的儿子也逃去了乌丸。袁尚和乌丸单于蹋顿合力攻击曹操,曹操先锋大将张辽在白狼山斩杀蹋顿。乌丸十五万人被杀,五万人投降,投降的人都迁徙到中原,女的为人质,男的从军。残留在故土的被吞并,投降的不是战死就是被融合!


羌族和氐族

汉恒帝和汉灵帝时期,大将段颎先后与羌族大战一百八十次,斩杀近四万人,平定西羌,灭亡东羌!

羌族首领南宫伯玉曾响应张角黄巾起义,发动叛乱,招揽了边章和韩遂入伙,却遇到了命中克星董卓,被董卓打败,导致内乱,韩遂发动兵变杀了南宫伯玉!

此后羌族又依附马腾父子,马超又被曹操打败,退出凉州。马超后来再次联合氐族攻打凉州,又失败!夏侯渊讨伐韩遂的时候顺手把氐王阿贵给灭了,氐王杨千万打跑。

但是羌族和氐族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姜维北伐时候,就有过羌胡判出魏国,不过都没有引起打的波澜!

高句丽

高句丽先是被公孙度讨伐!最狠的是魏明帝时期毋丘俭两征高句丽,几乎灭其国!第一次杀了高句丽东川王两万军队中的一万八千人,破了丸都山城,魏兵屠城!第二次又再次大败东川王,此后四十年高句丽不敢再入辽东!


其他异族

东吴征服山越,交趾降服!蜀国诸葛亮七擒孟获收服南蛮。

异族时刻都有趁火打劫的心,不过东汉虽然内乱,但是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每次有入侵都有人击败他们!只能说,中原大地在那个时候人才鼎沸,不是异族可以觊觎中原的!


汉征西大将军


我也曾经这样回答说,东汉武力强大,比如像董卓他一个人就能够北平凉州,幽州牧刘虞一个人就能够抚平乌桓,我当时也在想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后来我想通了,不是东汉够强大,是因为他们势力很分散,他们没有形成很强大的族群,而且人口少,自然就没有侵占别人土地的欲望。



汉灵帝的时候全国人口有5000多万,到三国归晋的时候,全国人口大概是1500万,这中间相差将近100年,三国的君主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抢土地,而是抢人。听上去很怪异,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吴国专门去抢山越,把江东的很多山越剿平,然后把他们变成自己的私兵,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去打山越,很多著名的将领都是打山越起家,最突出的就是陆逊,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他们从章安出发去琉球等地,目的也是为了抢人。结果人没抢到,损兵折将。



曹操跟刘备争汉中的时候,抢得就更厉害了,他分了两批次,把汉中的人口全部迁光最后,最后留了一个袅无人烟的汉中给刘备,而曹丕也曾经提到过,想把河北的人口迁到关中来。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时候,第一次精心准备,结果失败了,失败之后呢里面也记载诸葛亮带了几千人回来,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应该好像拔了两个县的人口回来。


所以少数民族的人口也是他们抢劫的对象之一,曹操征乌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抢人口,因为中原人口太少了,所以将大量的少数民族安置在关内,后来的五胡乱华其实最早的祸根就是这个时候种下的。


知常容


一直有“汉以强亡”的说法。我们只取字面意思,不深究王夫之原来的本意了。而事实上,汉朝说以强亡并非没有道理。东汉西汉400余年,除了匈奴可堪一战外,几乎没有外患,始终处于中央王朝吊打游牧民族的局面。

到了汉末三国,军阀割据,诸侯混战。这时候国家一片混乱,有外族趁机入侵吗?骚扰是有的,但进入中原腹地的几乎没有。不但没有,这些外族依然在被吊打。


北方一度占据幽州的公孙瓒虽然最终被袁绍所灭,但他在占据幽州期间,依然压制着游牧民族乌丸,他麾下的白马义从更是多次深入草原,击败草原部落。著名的常山赵子龙,也是出自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而占据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曹操,则更是北征乌桓,俘虏20余万人,彻底将乌桓打得衰落。在北征乌桓的途中,曹操写下了名流千古的诗篇《观沧海》。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也是蜀汉南征蛮族的故事之一。可见,三国中的蜀汉,面对异族也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