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蜀吳混戰,為什麼就沒有外族大面積入侵?

傳正談歷史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華大陸紛爭不斷,硝煙戰火四處瀰漫,最終天下被分割為三塊。

值此內亂之際,為何異族沒有趁虛而入,入主中原呢?其實並非他們不想,而是實在不能。

在三國時期,周圍的外族主要有匈奴、烏丸、鮮卑、羌、山越和南蠻。儘管是在三國時期這樣的亂世下,各國不管是君主還是文臣武將們都對外族抱著警惕的態度,生怕異族坐大,威脅到漢人政權。三國對周邊的少數民族都採取了征服行動,其中魏國徵匈奴、烏丸、鮮卑、羌;蜀漢討伐南蠻;東吳則圍剿、同化華南地區的山越部族。

首先是匈奴,他們內部發生內亂於是一分為二。南匈奴與東漢關係密切,歸附於漢朝並移居至幷州,涼州等地,為大漢鎮守邊疆,抵禦北方的其他異族。但是後來,曹操見其變得逐漸難以控制,於是剝奪了他們的自治權,徹底消除了隱患。而北匈奴在漢軍,南匈奴以及鮮卑人的聯合打擊下被迫西遷,流竄至歐洲等地,為禍一方。

而烏丸一族,在東漢年間活動頻繁,時常進入漢人領地燒殺劫掠。後袁紹與烏丸首領蹋頓結盟共同對抗曹操,但不久後袁紹就敗於曹操,袁紹子嗣逃入烏丸領地尋求庇護。曹操派出張遼進攻烏丸,大獲全勝,將蹋頓與袁紹餘孽斬殺殆盡。而烏丸殘黨則向曹操俯首稱臣,成為了曹操軍中的一支精銳騎兵,後逐漸融入漢族與鮮卑。

鮮卑原來是被匈奴欺壓的對象,但自從匈奴衰落並部分西遷後,鮮卑就佔據了匈奴原來的領地開始逐漸壯大。曹操開始對這一來自北方的威脅擔憂,於是發動了平鮮卑之戰,將鮮卑一族打的元氣大傷,但卻並沒有徹底消滅他們。後來一個叫軻比能的統一了鮮卑各部族,於是野心又開始膨脹,但嘲諷的是,這樣一個草原霸主卻被幽州刺史派出的一個叫韓龍的小刺客刺殺而死。

隨後,鮮卑迅速衰落,變成一盤散沙,或是歸附曹操,或是逃竄至別地。

羌人是在東漢時期趁亂進入涼州並定居的,他們與漢人相處較為融洽,大多數時候都能和平相處並學習漢人的習俗和禮節。涼州當地的豪強與羌族聯手對抗曹操,而羌人的領袖正是馬騰父子。但隨著戰爭的失敗,羌人受到重大的打擊,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而在蜀漢的外交策略中,與羌人保持良好關係是早就定好的國策,所以羌族與蜀漢一直來往密切,關係融洽。

山越是定居在今天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一帶的異族,他們隔三岔五就襲擊漢人領地。後來孫權派陸遜對其進行鎮壓,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山越族人治的服服帖帖。吳國又從山越抽調了大量人口補充兵力,加速了山越的分化與沒落。

南蠻在東漢時專指荊州南部的異族,他們在劉備死後爆發叛亂。其中最大的一個部族就是孟獲所領導的南蠻族人。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在孟獲投降於蜀漢之後,其餘南蠻諸部便也相繼投降。

三國時期,雖然處於內戰狀態但是士兵都是百戰之士,加之那個時期諸多的優秀軍事將領,所以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對周邊異族有著絕對的軍事優勢。大部分的異族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剛一有苗頭就被掐滅,最終或是被抓壯丁或是被分化並融入漢族,但之後晉朝時期,漢人勢力在數百年來的戰爭中衰弱,周圍的外族就紛紛入侵,拉開了十六國亂世的序幕。


鄧海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三國時期有很多外族入侵,但都沒有成功。

原因如下:

第一,當時的外族不團結,四分五裂。

當時三國時期面臨的外族很多,北方主要是烏桓、鮮卑和羌人。

羌人散佈在西北地區,分散成無數的部落,不成氣候。

這些部落戰鬥力強悍,但人數不多,而且非常落後,大部分處於奴隸制社會,還互相攻打。

在董卓、馬超的部隊中都有羌人,說明他們很容易歸順漢朝被利用。

話說回來,馬超還有一部分羌人血統。


再說烏桓!

烏桓也差不多。烏桓實力也很強大,是東胡的一支,同鮮卑人血統很接近。

烏桓也是分為無數部落,散居在遼西大小淩河流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內蒙古南部、鄂爾多斯草原一帶。

烏桓的騎兵肆虐,曾經是漢朝的重大威脅。

然而,烏桓也沒有統一的指揮,最終被各個擊破。

其實,幸好烏桓是一盤散沙,不然真的很難對付。即便烏桓小部落,也是非常強悍的。


鮮卑是當時最強大的異族,曾經取代匈奴成為大漠的霸主。

不過,自從匈奴領袖檀石槐死後,鮮卑就分裂了,分成無數部落。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雲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每個集團有分為無數部落。

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佈於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佈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

228年,軻比能吞併東部鮮卑各部落。233年,軻比能吞併步度根部,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


第二,三國軍閥實力強大,不懼怕外族。

羌人就不提了,

對於強大的烏桓,三國時期北方諸侯都是堅決打擊的。

比如遼東的公孫家族,公孫瓚,袁紹,後來的曹操都是對抗烏桓的高手。

以公孫瓚為例,雖然是拙劣的政治家,失敗的軍閥,但確實對抗烏桓的優秀軍人。

公孫瓚以騎兵破騎兵,以強大的騎射以更好地防護力,打敗烏桓的輕騎兵。


曹操幾次重創烏桓,他的兒子曹彰也就是通過討伐烏桓出名的。自然,也是有代價的,曹操第一謀士郭嘉就是討伐烏桓路上死的。

曹操幾次遠征烏桓,給予烏桓毀滅性打擊。隨後烏桓很多內遷和漢人融合,其他則被鮮卑人吞併。

至於鮮卑,曹操則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將他摧垮。

233年,軻比能統一漠南鮮卑,具有很強的實力,隨時準備南下。

然而,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軻比能死後,鮮卑立即分裂,甚至互相攻打。

由此,整個三國時期,鮮卑不構成威脅。


薩沙


三國時期,外族之所以沒敢趁機侵入中原,主要是就是西涼太守馬騰鎮守邊關。

馬騰的軍隊以騎兵為主,且馬匹都是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所以他們鎮守的防線很寬,從西北到東北綿延幾千公里的防線都在他的鎮守範圍。

馬騰以及他的兵士們都是很盡責的,保家衛國嘛!無論中原亂成什麼樣,諸侯割據的再厲害。他也不會去分一杯羹的。畢竟守衛邊疆才是他畢生的職責,以後無論是誰做了皇帝,他依舊是守衛邊疆的悍將。

馬騰去世後,就是他那不世出的兒子接任了。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威大將軍馬超,五虎將之一,令人聞風喪膽的猛將。

曹操當年想借西涼兵滅了個諸侯,馬騰沒同意,畢竟他的馬家軍要鎮守邊疆抵禦外敵。曹操見馬騰如此不識趣,這才有了後來滅殺馬騰的事件。父親被人殺害,做兒子的怎能忍呀!這畢竟是不共戴天之仇。

馬超為父報仇而投靠了能與曹操匹敵的劉備,劉備也是個深明大義之人。窩裡反沒事,再怎麼打也只是兄弟間的事。可千萬別讓外族入侵呀,那時候就麻煩了。於是劉備還是派馬超去鎮守西涼,還信誓旦旦的說要手刃曹操,替馬騰報仇。

馬超也是天真,心了劉備的話,可直至劉備掛了,曹操也沒死掉。漸漸的,馬超開始鬱鬱寡歡,沒多久便也駕鶴西歸了。縱觀馬超一生,雖沒怎麼殺敵,卻在真守邊疆起了極大的作用。若無馬超,五胡亂華將提前數百年。



名稱過於寬泛


三國時期雖然戰火頻發,但是並沒有亂套,魏蜀吳三國鼎立分治,國內情況還是很穩定的,亂的只是三方勢力之間的爭鬥,對於當時沒有外族入侵,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作為東漢的延續,三國時期的外族力量根本不成氣候。作為中原政權主要的外敵匈奴,經過西漢、東漢的持續打擊,或融入,或遠遁,已經不具備染指中原的實力。

說到外族,最大的一股是位於曹魏北方的烏桓,蜀國西南部的彝族孟獲,而東吳面對的古越族,經過秦漢時期的開拓,已經基本融合,不稱之外族了。而西北邊境的羌族氐族,也有甘涼的馬騰韓遂鎮守,後被曹魏接管。



二、對於偶發性的外族問題,各個國家也能及時得力的解決掉。袁紹力量被曹操擊潰後,其子袁尚、袁譚逃遁,勾結烏桓以圖復辟,但被曹操於207年,白狼山大戰一舉消滅,胡漢二十多萬歸順,消除了北方的隱患。由此也能看出,烏桓力量並不強大,如無袁尚等人攛掇,甚至都沒有進攻曹魏的念想。

至於蜀國西南部的孟獲力量,一樣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著名的“七擒七縱”雖有演義的渲染,但久經戰陣的蜀國正規軍,對付他們還是遊刃有餘的。



三、三國時期的胡族並未大規模內遷中原,而且各國井然有序,也就沒有了禍亂的根源。這與後來西晉時“五胡亂華”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該時期起於八王內亂,元氣大傷,隨後內遷各胡族方有機會轟然而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外族大動亂。


史海尋蹤


在三國時期,周圍的外族主要有匈奴、烏丸、鮮卑、羌、山越和南蠻。儘管是在三國時期這樣的亂世下,各國不管是君主還是文臣武將們都對外族抱著警惕的態度,生怕異族坐大,威脅到漢人政權。三國對周邊的少數民族都採取了征服行動,其中魏國徵匈奴、烏丸、鮮卑、羌;蜀漢討伐南蠻;東吳則圍剿、同化華南地區的山越部族。

首先是匈奴,他們內部發生內亂於是一分為二。南匈奴與東漢關係密切,歸附於漢朝並移居至幷州,涼州等地,為大漢鎮守邊疆,抵禦北方的其他異族。但是後來,曹操見其變得逐漸難以控制,於是剝奪了他們的自治權,徹底消除了隱患。而北匈奴在漢軍,南匈奴以及鮮卑人的聯合打擊下被迫西遷,流竄至歐洲等地,為禍一方。

而烏丸一族,在東漢年間活動頻繁,時常進入漢人領地燒殺劫掠。後袁紹與烏丸首領蹋頓結盟共同對抗曹操,但不久後袁紹就敗於曹操,袁紹子嗣逃入烏丸領地尋求庇護。曹操派出張遼進攻烏丸,大獲全勝,將蹋頓與袁紹餘孽斬殺殆盡。

而烏丸殘黨則向曹操俯首稱臣,成為了曹操軍中的一支精銳騎兵,後逐漸融入漢族與鮮卑。

鮮卑原來是被匈奴欺壓的對象,但自從匈奴衰落並部分西遷後,鮮卑就佔據了匈奴原來的領地開始逐漸壯大。曹操開始對這一來自北方的威脅擔憂,於是發動了平鮮卑之戰,將鮮卑一族打的元氣大傷,但卻並沒有徹底消滅他們。後來一個叫軻比能的統一了鮮卑各部族,於是野心又開始膨脹,但嘲諷的是,這樣一個草原霸主卻被幽州刺史派出的一個叫韓龍的小刺客刺殺而死。隨後,鮮卑迅速衰落,變成一盤散沙,或是歸附曹操,或是逃竄至別地。

羌人是在東漢時期趁亂進入涼州並定居的,他們與漢人相處較為融洽,大多數時候都能和平相處並學習漢人的習俗和禮節。涼州當地的豪強與羌族聯手對抗曹操,而羌人的領袖正是馬騰父子。但隨著戰爭的失敗,羌人受到重大的打擊,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而在蜀漢的外交策略中,與羌人保持良好關係是早就定好的國策,所以羌族與蜀漢一直來往密切,關係融洽。

山越是定居在今天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一帶的異族,他們隔三岔五就襲擊漢人領地。後來孫權派陸遜對其進行鎮壓,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山越族人治的服服帖帖。吳國又從山越抽調了大量人口補充兵力,加速了山越的分化與沒落。

南蠻在東漢時專指荊州南部的異族,他們在劉備死後爆發叛亂。其中最大的一個部族就是孟獲所領導的南蠻族人。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在孟獲投降於蜀漢之後,其餘南蠻諸部便也相繼投降。

三國時期,雖然處於內戰狀態但是士兵都是百戰之士,加之那個時期諸多的優秀軍事將領,所以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對周邊異族有著絕對的軍事優勢。大部分的異族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剛一有苗頭就被掐滅,最終或是被抓壯丁或是被分化並融入漢族,但之後晉朝時期,漢人勢力在數百年來的戰爭中衰弱,周圍的外族就紛紛入侵,拉開了十六國亂世的序幕。


古今歷史觀文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我想把這個問題展開來說。讀過歷史的人就知道,很多朝代,分裂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都打不進來,反而是國家統一了,少數民族政權反而打進來,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一,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打的熱火朝天,北方匈奴雖然不斷騷擾,但是並沒有打進來,

二,最經典案例就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最後分裂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北方依然沒有打進來。西晉完成了國家的大一統,但是沒多久就被北方無胡狂掠,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時代,北方先後打進來,建立了前秦,十六國,北魏,東魏,西魏等少數民族政權。

三,五代十國時期,大唐陷入了節度使混戰,每個藩鎮割據一方,但是契丹,女真,蒙古並未崛起。反倒是大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後,開始了大南北朝時代,先後出現遼,西夏,金,蒙古,大理,土蕃等各族政權並立。



四,清廷覆滅以後,就進入了北洋軍閥時代,北洋政府統治期間,各地軍閥也是互相獨立,分裂一方,這時候,外國並未出現大規模的侵略,最多就是簽訂了奇恥大辱的日本二十一條,反而是蔣介石統一全國以後,國家統一了,日本就開始了瘋狂的入侵。

表面上看,我們得出結論,國家分裂,外族不易入侵,國家統一,反而外族入侵不斷。

實際上並非如此。比如,西晉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引致北方打進來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己內部出現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造成的內部混戰不亞於三國紛爭。再比如,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表面上看,國家統一了,其實只是形式上的統一,我們知道,各系軍閥一樣在統一以後繼續混戰,其中包括規模最大的中原大戰,還有同時,南方閩贛地區,一支紅色政權也在崛起。



所以,很多政權看似統一,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統一。


只讀帖不評論


三國魏、漢、吳混戰期間,是有外族對中原進行入侵的。只不過當時的魏漢吳三國,都帶有一定的軍國主義特徵,軍隊的戰鬥力彪悍。因此當時的蠻夷部落稍稍冒頭,立刻就會引起三國的注意。在這種高度緊張的軍事高壓下,三國時期的蠻夷部落,規模普遍都不大,沒有機會成為像西漢、兩宋時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樣,形成大規模的蠻夷部落聯盟,甚至是漢化政權。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滅高句麗,曹魏派人刺殺鮮卑番王柯比能;蜀漢徵南中蠻夷;東吳圍剿山越和南征交趾。



先說曹魏團滅高句麗之戰。其實曹魏和高句麗原本不接壤,中間還隔了遼東公孫康。當年曹操在滅袁紹家族後,由於急著南下徵荊州,便沒有繼續東征公孫康。後來公孫康向曹操稱臣納貢,兩家變成了臣屬關係。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起兵抵抗曹魏,並自立為王。這一下,可就給了曹魏出兵討伐的藉口。

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馬懿領兵攻打公孫淵,一舉滅了公孫氏。遼東遂歸曹魏,北方地區也徹底統一。

當時,高句麗也派兵協助了司馬懿,共同攻打遼東。但曹魏攻下遼東後,由於當地的漢人死傷無數,曹魏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統治形同虛設,沒有在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建立有效的統治,於是高句麗王便覬覦遼東,打算乘機吞併這一地區。


正始四年(243 年),東吳大將諸葛恪侵襲六安,魏國南線吃緊;次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主動征討蜀漢,結果陷入苦戰,魏國在西線也吃緊。

高句麗的東川王見曹魏兩線吃緊,便藉機終止了與曹魏的聯盟關係,併發兵襲擊了遼東的西部,還攻下兩城。高句麗大臣沛者得來以絕食的方式死諫,勸東川王不要惹惱了大魏,以免招來亡國之運。當時東川王驕橫跋扈,拒絕了大臣的死諫,並繼續增兵,又攻陷一城。於是曹魏國內群情激奮,紛紛主動請纓要去滅了高高句麗。

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國幽州刺史毌丘儉奉詔東征,領步騎兵萬人東出玄菟郡,向高句麗進發。

高句麗的東川王聞悉後,也親率兵馬兩萬餘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溝河一帶佈防,隨後西進迎敵。

幾天後,東川王所領兵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與毌丘儉所率的魏軍遭遇。雙方各自在軍前佈陣。隨後進鼓,進入廝殺。

兩軍交鋒後,曹魏的騎兵一馬當先,步兵負責掃後。毌丘儉自領一隊騎兵在前衝殺,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麗軍根本抵擋不住,隨即陷入大潰敗。

事後在打掃戰場時,魏軍一共斬獲了高句麗軍近一萬多首級。

高句麗軍在主力被重創後,東川王率殘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馬,準備再進行反擊。但是毌丘儉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在初戰大勝後,繼續向高句麗腹地追擊,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東川王,並在當地再破高句麗軍,再次斬殺高句麗軍八千餘人。

連遭兩敗後,高句麗的東川王帶著妻子及千餘殘兵逃往東沃沮,打算堅守丸都山城,與魏軍進行周旋。

魏軍在追到丸都城後,採取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侵襲的戰法。選派了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爬進了城內,這些人與城外的魏軍裡應外合,一舉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軍在攻城功臣中,高句麗的東川王在軍士的掩護下,再次突圍,逃往了東濊。

魏軍在攻破丸都城後,毌丘儉下達了屠城的命令,並對南沃沮的高句麗部民,採取燒光殺光的策略。因此一時間,丸都附近百里之內,屍橫遍野,三韓震懾。

第二年,為徹底平定東北。毌丘儉再次率軍東征高句麗。東川王得知消息後,一路逃到了現在朝鮮半島,打算避其鋒芒。

但是魏軍決心很強,絲毫沒有退兵之意。東川王逃到哪,魏軍就追到哪。並先後在沃沮和東濊再次斬殺一萬多高句麗軍,幾乎將高句麗的主力打廢了。

魏軍將國境線從鴨綠江推至現在韓國北部地區後,嚇到了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土著。於是韓族部落糾集各部反魏勢力,與魏軍在現在的韓國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龍坪地區進行決戰。

決戰之初,魏軍失利。但是很快魏軍便重整激士氣,殺的三韓土著哭爹喊娘。最終大破三韓聯軍,韓族遂向曹魏臣服。

於是,朝鮮半島至西漢滅亡後,再次整體向中原王朝臣服。平定高句麗的大將毌丘儉在班師回朝時,曾刻石紀功。這個碑,在清末時期被發現,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至於逃亡的高句麗東川王,他在逃亡中驚恐不安,很快就抑鬱而亡了。


再說說魏國平鮮卑王柯比能。其實柯比能最早也是曹魏的盟友,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毫無後顧之憂的統一了鮮卑部落。

但是後來,軻比能的勢力太強,曹魏不想看到軻比能一家獨大,便開始扶持其他鮮卑族的首領,如素利、彌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發展。結果效果並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報復。不僅下令宣佈所有鮮卑部落中斷跟曹魏的互市,還繼續吞併其它的鮮卑部落,大有統一草原的意圖。

大約在233 年前後,軻比能將草原上對他威脅最大的步度根擊敗,他個人的聲望達到了一個極點。

眼看鮮卑將要實質上被軻比能統一。曹魏終於穩不住了!於是曹魏的幷州刺史畢軌派將軍蘇尚、董弼等率軍討伐軻比能,結果魏軍被打得全軍覆沒。

至此,當年那個依附袁紹和曹魏才能生存的柯比能,已經變成了事實上的草原霸主。如果不能對他進行制約,誰都不知道他會不會變成昔日匈奴冒頓單于式的人物。

公元235 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決定對柯比能進行打擊。他看穿了鮮卑人觀念原始、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結盟,但缺乏真正的政治組織的漏洞,便派刺客刺殺了軻比能。

於是剛剛統一的鮮卑部落,因此又重新分裂為一盤散沙,不再對曹魏有什麼威脅了。

從曹魏對付高句麗和柯比能可以看出,當時的魏國上下,對外夷是很看重的。基本上就是蠻夷稍稍冒個頭,立即就會調大軍進行打擊,不讓蠻夷做大做強。



說完了曹魏,再說蜀漢和東吳。

蜀漢的外族壓力主要是南中蠻夷。當年劉備兵敗夷陵時,南蠻三郡叛亂。後來諸葛亮花了一個秋天平定了叛亂,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比如說,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當時就是個三不管的地帶。越嶲當地的蠻人雖然名義上歸順蜀漢,但卻一直都不服從成都的號令。

諸葛亮忙於北伐,對南蠻以安撫為主。結果就導致南蠻多是半獨立,或者事實上就是獨立的狀態。就拿前面提到的越嶲郡,當時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遠遠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縣,“遙領”越嶲太守……

後來諸葛亮死後,蜀漢認為不能繼續放任南蠻不管了,便於公元235 年,調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平定南中蠻夷的行動中。

當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駐地從平夷縣遷到了味縣。也就是從現在貴州的畢節移到了雲南的曲靖。蜀軍向南中延伸了幾百裡,這是強龍要壓地頭蛇的節奏。

到了240 年,蜀漢庲降都督馬忠派遣大將張嶷帶兵殺向越嶲,漢軍恩威並施,不服的就直接殺。殺的越嶲蠻夷紛紛死傷慘重。三年後,張嶷風風光光地將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越嶲蠻邛都縣。

隨後,張嶷又對定莋、臺登、卑水三縣的蠻夷進行絞殺,(因為當地的鹽鐵漆等資源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並在當地設置七部營軍、四部斯臾。後來他發現兵不夠用,又向中央申請給他配備了赤甲、北軍、二牙門和斯臾督軍中堅等部隊。將南中蠻夷殺的服服帖帖,不敢對蜀漢再起二心。

但是,蜀漢南征政策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到了姜維任大將軍時期,蜀漢的所有兵力均被調往北線,於是對南中的蠻夷也就漸漸放鬆了軍事打壓。



不過總體而言,一直到蜀漢滅亡。蜀漢在南中都是一種高壓政策,蠻夷對蜀漢的態度比較謙恭,不敢造次。

相比於蜀漢,東吳的外敵主要是交趾郡南部的林邑國。另外東吳內部的山越人、武陵郡的蠻夷、交趾郡的土著士族,也都是東吳的中央政府重點打擊的對象。

具體怎麼打壓的,就不細說了。總之結果就是山越人基本被降服,武陵蠻時叛時降,交趾的士族也是時叛時降,一直到西晉滅東吳時,吳主孫皓仍然在對交趾用兵。(正好讓西晉逮了一個吳國兵力空虛的機會)


Mer86


從東漢末年漢靈帝死亡到三國歸晉近百年時間,中原大地烽煙四起,為什麼四周的異族沒有從中原大地佔的半分便宜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知道中原大地四周有哪些異族呢?


地圖上可以看出北方有匈奴和鮮卑,東北有烏丸和高句麗,西部有羌和氐,南方是交州軍閥士燮。

三國時期這些異族在幹嘛呢?他們到底有沒有真火打劫呢?

匈奴

匈奴已經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151年北匈奴被東漢司馬達趕到了中亞去吃沙了,沒能力迴歸老家了!

黃巾起義到董卓專權的時期,南匈奴也發生了內亂。老單于羌渠被殺,兒子左賢王於夫羅繼位,而殺老單于的人擔心報復就另立了單于。於夫羅請求東漢援助,剛好趕上中原大亂,只能待在河東。

南匈奴當然知道趁火打劫,公元195年於夫羅死了,南匈奴南下搶劫,蔡文姬就是這時候被搶走的!此後曹操大勝烏恆,南匈奴被曹操收服,分裂成五部,此後不能威脅中原。

鮮卑

鮮卑統帥柯比能,早期曾帶領三千部下,隨曹操平叛。此後殺了扶羅韓逐漸強大,和烏丸組成聯軍企圖搶奪中原,曹操兒子曹彰橫掃漠北,大敗柯比能,柯比能退回塞外。曹操去世後,魏國粱習和田豫又破壞了柯比能統一鮮卑的計劃。

諸葛亮北伐曾經試圖聯合柯比能,但被曹睿所破!此後柯比能被韓龍刺殺身亡!鮮卑大亂,強者遠逃,弱者投降!

烏丸也叫烏恆

公孫瓚曾經和烏恆作戰,後來烏丸出兵幫袁紹戰敗公孫瓚。曹操和袁紹爭奪河北的時候,袁紹就勾結烏丸,後來袁紹的兒子也逃去了烏丸。袁尚和烏丸單于蹋頓合力攻擊曹操,曹操先鋒大將張遼在白狼山斬殺蹋頓。烏丸十五萬人被殺,五萬人投降,投降的人都遷徙到中原,女的為人質,男的從軍。殘留在故土的被吞併,投降的不是戰死就是被融合!


羌族和氐族

漢恆帝和漢靈帝時期,大將段熲先後與羌族大戰一百八十次,斬殺近四萬人,平定西羌,滅亡東羌!

羌族首領南宮伯玉曾響應張角黃巾起義,發動叛亂,招攬了邊章和韓遂入夥,卻遇到了命中剋星董卓,被董卓打敗,導致內亂,韓遂發動兵變殺了南宮伯玉!

此後羌族又依附馬騰父子,馬超又被曹操打敗,退出涼州。馬超後來再次聯合氐族攻打涼州,又失敗!夏侯淵討伐韓遂的時候順手把氐王阿貴給滅了,氐王楊千萬打跑。

但是羌族和氐族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姜維北伐時候,就有過羌胡判出魏國,不過都沒有引起打的波瀾!

高句麗

高句麗先是被公孫度討伐!最狠的是魏明帝時期毋丘儉兩徵高句麗,幾乎滅其國!第一次殺了高句麗東川王兩萬軍隊中的一萬八千人,破了丸都山城,魏兵屠城!第二次又再次大敗東川王,此後四十年高句麗不敢再入遼東!


其他異族

東吳征服山越,交趾降服!蜀國諸葛亮七擒孟獲收服南蠻。

異族時刻都有趁火打劫的心,不過東漢雖然內亂,但是強大的民族自信心,每次有入侵都有人擊敗他們!只能說,中原大地在那個時候人才鼎沸,不是異族可以覬覦中原的!


漢徵西大將軍


我也曾經這樣回答說,東漢武力強大,比如像董卓他一個人就能夠北平涼州,幽州牧劉虞一個人就能夠撫平烏桓,我當時也在想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後來我想通了,不是東漢夠強大,是因為他們勢力很分散,他們沒有形成很強大的族群,而且人口少,自然就沒有侵佔別人土地的慾望。



漢靈帝的時候全國人口有5000多萬,到三國歸晉的時候,全國人口大概是1500萬,這中間相差將近100年,三國的君主他們最主要的任務不是搶土地,而是搶人。聽上去很怪異,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吳國專門去搶山越,把江東的很多山越剿平,然後把他們變成自己的私兵,只要一有空閒就會去打山越,很多著名的將領都是打山越起家,最突出的就是陸遜,孫權派衛溫諸葛直他們從章安出發去琉球等地,目的也是為了搶人。結果人沒搶到,損兵折將。



曹操跟劉備爭漢中的時候,搶得就更厲害了,他分了兩批次,把漢中的人口全部遷光最後,最後留了一個嫋無人煙的漢中給劉備,而曹丕也曾經提到過,想把河北的人口遷到關中來。

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第一次精心準備,結果失敗了,失敗之後呢裡面也記載諸葛亮帶了幾千人回來,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他應該好像拔了兩個縣的人口回來。


所以少數民族的人口也是他們搶劫的對象之一,曹操徵烏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搶人口,因為中原人口太少了,所以將大量的少數民族安置在關內,後來的五胡亂華其實最早的禍根就是這個時候種下的。


知常容


一直有“漢以強亡”的說法。我們只取字面意思,不深究王夫之原來的本意了。而事實上,漢朝說以強亡並非沒有道理。東漢西漢400餘年,除了匈奴可堪一戰外,幾乎沒有外患,始終處於中央王朝吊打遊牧民族的局面。

到了漢末三國,軍閥割據,諸侯混戰。這時候國家一片混亂,有外族趁機入侵嗎?騷擾是有的,但進入中原腹地的幾乎沒有。不但沒有,這些外族依然在被吊打。


北方一度佔據幽州的公孫瓚雖然最終被袁紹所滅,但他在佔據幽州期間,依然壓制著遊牧民族烏丸,他麾下的白馬義從更是多次深入草原,擊敗草原部落。著名的常山趙子龍,也是出自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而佔據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曹操,則更是北征烏桓,俘虜20餘萬人,徹底將烏桓打得衰落。在北征烏桓的途中,曹操寫下了名流千古的詩篇《觀滄海》。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七擒孟獲,也是蜀漢南征蠻族的故事之一。可見,三國中的蜀漢,面對異族也處於戰略進攻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