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满嘴“屎尿屁”,爸妈们先别开骂!3招教你搞定

最近,千宝满嘴屎尿屁。

一起下火锅。把虾滑挤到汤里的时候,5岁的女儿兴奋地说:“哦耶,好多条粑粑屎耶!”外公厉声制止,她反倒得了助兴一样滔滔不绝——

“唉呀,你吃了条大黄粑粑,吧唧吧唧。”

“咚咚咚,喝臭尿。”

“吃下米饭压住屁,拉屎不必太用力。”

哎哟,说得还押起了韵呢。我忍不住笑了,没辙。极其注重饭桌礼仪的外公受不了这套了,批评起我来:“你还笑,你怎么教小孩的。”

好吧,面对孩子的不当言论,我这当妈的,的确不能用“笑”这个行为来流露出赞许的意味。所以,我收起笑容,对千宝正色道:“吃饭的时候少说话,会呛到的。如果你实在要说,请离开饭桌,到我们听不见的地方说个够。”

千宝想了一下,说:“好吧,我不说了,也怪恶心的。”

这时,外公又说:“你小时候要说这种脏话,奶奶的绣花针就要扎到嘴上了。你就这么轻描淡写说她两句?”

我说:“爸,她自己都嫌恶心不说了,干嘛要拿针扎她啊。再说,这是孩子污言秽语敏感期,不要太大惊小怪了。”

5岁孩子满嘴“屎尿屁”,爸妈们先别开骂!3招教你搞定

孩子染上了“说脏话”的毛病吗?

孩子对屎尿屁情有独钟,是染上了“说脏话”的毛病吗?千妈觉得,孩子只是喜欢说在大人观念中代表“脏”的东西而已。孩子本身对脏话,是没有概念的。

英国哲学家丽贝卡·罗奇(Rebecca Roache)给“脏话”下了定义:

脏话除了包含攻击对方这一元素外,通常还有其他特征。比如,发泄人们特定的强烈的情绪。另外,脏话也离不开禁忌文化。

比如,成人爱说的脏话,往往跟“性”禁忌有很大关系。又比如,在被锤子砸到手指、或者见到不可思议的景象时,人们下意识地说“操”,只是为了充分表达当下的情绪。

儿童喜欢说的屎尿屁,在成人意识中是不雅的,甚至是肮脏禁忌,对孩子来说却并不是如此。孩子将排泄物视作身体的一部分,当他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的时候,对于身体的排泄物,也具有同等的好奇。

儿童喜欢说这些,也并非为了表达某种强烈情绪,而仅仅是因为——某种好玩的体验。

5岁孩子满嘴“屎尿屁”,爸妈们先别开骂!3招教你搞定

屎尿屁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对性心理个体发展阶段中,将3-6岁划分为第三阶段的“生殖器期”。

在此阶段,孩子“所有的排泄都是快感”,非常钟爱“屎尿屁”,而因此出口就能成脏,也被称为污言秽语敏感期(诅咒敏感期)。

当他开始探索屎尿屁、使用有关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孩子会发现人们的反应往往很大。父母大喊大叫、生气、但更多的时候是觉得好笑——正如我们的电影和生活中,也会充斥着许多屎尿屁的笑话。

这让他们觉得,谈论“屎尿屁”,是一件能充分表现自己存在感,让父母和自己产生更多互动的事情,这让他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

我曾见识到女儿3岁多时和幼儿园一位同龄小男孩的“激烈”争吵。

女儿:“你是烤焦的烂番茄烂香肠粑粑。”

男孩:“我要一脚把你踩成稀粑粑。”

女儿:“我要把你冲进厕所,让你和臭屎粑粑睡觉。”

男孩:“你是世界上最臭最臭的臭屁臭粑粑……”

两个小孩,都想用最究极屎尿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语言的力量,压倒对方。

5岁孩子满嘴“屎尿屁”,爸妈们先别开骂!3招教你搞定

有关屎尿屁,宜疏不宜堵

家长要怎么做呢?

首先别“骂”,其次别“笑”。像千宝的外公、和千妈一开始“笑”的应对,都是不对的。如果我们的反应很大,在无形中就再一次向孩子验证了语言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了孩子这种行为,以后可能更喜欢说了。

首先,平常心冷处理。

当孩子又开始“屎尿屁”时,家长正确的应对就是淡定,既不厉声喝斥、横加制止,也不要没有下线地跟孩子调笑。让孩子这句他觉得很有力量话抛出去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没啥意思,慢慢就不会说了。

其次,转移话题。

别让孩子继续这个话题,最好的做法是带领他转移注意力。比如孩子说火锅虾滑像“粑粑”,你可以说“我觉得更像肉虫虫,你知道吗,在国外有些地方,肉虫也是一种美味呢。”孩子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转走。

也可以像千妈这样,告诉孩子吃饭时别说太多话,会被呛到。或者让他到没人的地方说个够。

另外,多带孩子读相关书籍绘本,让他对屎尿屁和各种生理有个正确的认识。
例如《便便超人》、《噗,谁放屁了》、《小狗便便》,等等,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读,了解“屎尿屁”,在有趣的故事与表达中,了解屎尿屁的知识、感受生命的奇妙。

也可以和孩子讲一些有关的知识和趣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和孩子讲一讲,在飞机上厕所,便便都到哪儿去了;恐龙放的屁,有可能影响地球大气的成分,造成全球气候的改变。每当千妈和孩子讲这些的时候,千宝觉得十分有趣,总让我一讲再讲。

5岁孩子满嘴“屎尿屁”,爸妈们先别开骂!3招教你搞定

当孩子满嘴“屎尿屁”时,做家长的不要嫌脏嫌恶心,孩子的心灵永远是纯洁干净的。

请相信孩子,给他们一点时间和耐心,带他们慢慢了解这个世界,更多、更透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