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壽 山 石

壽山石因主要產於福州北郊 30 餘千米的壽山而得名。相傳女媧補天餘彩石,途經壽山、芙蓉、九峰三山,見這裡的山蒼鬱滴翠、水故灩清澈,激動之餘,遂將補天餘石盡撒在這山山水水之間,於是便有了聞名遐邇的壽山石。


科普 壽 山 石

壽山石印章

歷史文獻記載和宋墓出土的壽山石俑證實了壽山石的開採至少有 1500 年以上的歷史。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大規模開採,經元、明、清發展形成了獨立的壽山石雕刻生產行業。壽山石質地晶瑩、凝脂如玉、色彩斑斕,享有“細、結、溫、潤、凝、膩”六德之譽,“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以壽山石製作的印璽在古代就是權力的象徵,明清時期的帝、後對壽山石情有獨鍾,使用壽山石製作印璽,其中田黃自古就有“石中之王”的美譽,寓有“福壽田豐”之意,乃石中極品,乾隆皇帝的田黃“三鏈章”更是無價之寶。伴隨壽山石的不斷開 採,壽山石雕藝術的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明清開始文人雅士的介入,壽山石雕融合歷史、文學、書畫藝術,吸收了佛、道、儒諸家思想,蘊涵著博大的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中華特色的壽山石文化。

一、壽山石的基本性質

(一) 壽山石的礦物組成

壽山石(Larderite)的主要礦物為迪開石、葉蠟石、高嶺石、伊利石、珍珠陶土,次要礦物有石英、黃鐵礦、硬水鋁石、紅柱石、綠簾石、絹雲母等。壽山石的礦物組成多樣化,所以在印石中壽山石的品種最為繁多。壽山石的質地與其礦物成分有一定的關係。當壽山石完全由迪開石組成時,呈無色或白色,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當壽山石完全由葉蠟石組成時,呈白色、淡青色或淺米白色,質地溫潤、蠟質感很強,當壽山石主要由伊利石組成時,石性不穩定,易脆裂,工藝價值變低;當壽山石中含微晶質石英時,硬度增高,光澤增強,倘若含變餘石英斑晶、黃鐵礦或紅柱石顆粒時,由於它們的硬度遠遠高於黏土礦物的硬度,不利於雕琢,工藝上稱之為“砂釘”,它們的含量越多,工藝價值越低。

科普 壽 山 石


(二) 壽山石的化學成分

壽山石主要化學成分有:SiO2,A12O3、FeO、Fe2O3 、TiO2,還有少量 CaO、MgO、K2ONa2O,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 Mo、Zn、Cu、Cr、Ni、Co、V、Sn、Pb、Sc 等。其中鐵的含量多少對其顏色的深淺起決定性作用。葉蠟石的化學式為 Al2(Si4O16(OH)2,迪開石、高嶺石、珍珠陶土的化學式 Al4(Si4O10)(OH)8;伊利石的化學式為 Al2(Si4O16)(OH)2。

(三) 壽山石的結構與構造

1.結構

壽山石主要呈隱晶質結構、細粒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其次為變餘凝灰結構、變餘角礫結構。

2.構造

壽山石主要呈緻密塊狀構造,其次為角礫狀構造、流紋構造。另外田坑石和某些水坑、山坑石還具有特殊的條紋、網紋構造,俗稱“蘿蔔紋”。所謂“蘿蔔紋”,是指存在於壽山石內部而非表面,有的紋理清晰明顯、有的紋理較細若隱若現。“蘿蔔紋”是田坑石主要的鑑別特徵之一,其顏色有深淺之差,條紋有粗細之別,分佈有無序與有序之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田黃並不具有“蘿蔔紋”特徵,而許多有“蘿紋”的黃色壽山石並不一定就是田黃。

科普 壽 山 石


(四) 壽山石的光學性質

1.顏色

壽山石通常呈白、乳白、黃白、米白、灰白、紅、粉紅、大紅、紫紅、深紅、褐紅、黃、淡黃、金黃、深黃、褐黃、灰黃、綠、淺綠、蘋果綠、豆綠、艾綠、黃綠、黃褐、深褐、暗褐、棕、赭、黑、灰、藍灰、紫和無色等。壽山石色彩豐富,壽山石的顏色主要決定於其礦物組成和色素離子(如鐵離子等),一些次生礦成因的壽山獨石顏色還受有機質影響,如烏鴉皮田黃的表皮就是受有機質浸染而呈灰黑色。

2.光澤

由於壽山石的硬度較小、折射率較低,因而光澤較弱,原料呈土狀光澤,拋光面一般呈蠟狀光澤,部分透明度好者呈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若含有一定量的微晶質石英時,其拋光面呈玻璃光澤。

3.透明度

壽山石呈不透明至亞透明,多呈不透明至微透明,個別“晶地”壽山石近於透明,如水晶凍石和魚腦凍石等;“凍地”壽山石多呈半透明狀,迪開石類壽山石透明度較好,如田坑石類、高山石類壽山石;葉蠟石類壽山石往往透明度相對較差,多為不透明;少量“結晶性”類為半透明。

4.折射率

迪開石壽山石的折射率為 1.56 左右(點測法)。

5.發光性

壽山石在長波紫外光照射下,發弱的乳白色熒光或無熒光等。

6.吸收光譜

壽山石的吸收光譜不明顯。

(五) 壽山石的力學性質

1.密度

壽山石的密度為 2.57~2.84g/cm3。以高嶺石族礦物(包括迪開石、高嶺石和珍珠陶土)為主的壽山石密度為 2.57~2.67g/cm3;以伊利石類為主的壽山石密度為 2.7~2.8g/cm3之間;以葉蠟石為主要礦物的壽山石密度為 2.80~2.84g/cm3。

2.硬度

壽山石的摩氏硬度為 2~3。

3.韌度

壽山石具有極緻密的結構,因而韌度較高,適宜雕刻。

4.斷口

壽山石斷口多呈貝殼狀,斷面較為光滑。

(六) 放大檢查

壽山石主要呈隱晶質結構、細粒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等。另外田黃和某些水坑、山坑石可具有特殊的“蘿蔔紋”狀構造。

(七) 特殊光學效應

未見。

二、壽山石的分類、品種和特徵

壽山石過去多以產出地的地名或礦洞來命名,如坑頭、高山、都成坑、善伯洞、旗降、汶洋、芙蓉、山秀園等;或以產狀命名,如田坑(產于田地中)、水坑(浸泡於水中)、山坑(多產于山上);原生礦型稱為“洞採”,而採掘于山坡或田中的次生礦型則稱為“掘性”等,共分出 100 多個品種,十分繁雜。本書根據壽山石的產狀、礦物成分結合歷史習慣將壽山石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按產狀和歷史習慣壽山石可分為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 按其礦物組成壽山石可分為迪開石類壽山石、葉蠟石類壽山石、伊利石類壽山石三大類。其中田坑石、水坑石為迪開石類壽山石;山坑石則三種類型均有。按成因壽山石又可分為原生和次生兩種類型。其中田坑石為次生型;而水坑石、山坑石則原生和次生兩種類型均有。

(一)田坑石(田黃)

科普 壽 山 石

田坑石原石


田坑石的主要品種為田黃(Tianhuang)。田黃的礦物成分主要為迪開石,可含少量的高嶺石、伊利石或珍珠陶土,個別田黃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珍珠陶土,含少量迪開石、高嶺石、伊利石等礦物。田黃具有一定的磨圓度並常有石皮、紅格、蘿蔔紋等標誌。田黃現在主要產於壽山村坑頭溪源頭至結門潭約 8km沿溪兩岸水田及河流底部的沙礫層中。

1.田黃的顏色

田黃的顏色有黃色、白色、紅色、黑色等。

(1)黃色

科普 壽 山 石


黃色的田黃又稱“田黃石”、 “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品種。田黃石因色黃而得名,表皮多具不透明或微透明淡黃、黃色層,亦有白、黑等色皮層。質地細膩、溫潤、蘿蔔紋細密,條理清晰,按色相分為黃金黃、枇杷黃、雞油黃、桂花黃、橘皮黃、熟慄黃、杏花黃、肥皂黃及桐油黃等多種。其中,以枇杷黃最正,屬田黃的標準色;黃金黃色嫩質靈,在強光下金光閃耀,十分高貴,價格也最昂貴。田黃石中有一種外表包裹白色皮層的品種,俗稱“銀裹金田石”或“銀包金”,十分奇特;而對於透明度高、純潔通靈者稱之為“田黃凍石”,晶瑩明亮、光彩照人,十分難得。

(2)白色

科普 壽 山 石


白色的田黃又稱為白田石,其色澤很少純白,多略帶微黃或蛋殼青,其蘿蔔紋明顯、細密,紅筋、格紋鮮豔。在白田石中有外表全裹黃色層者,別名“金裹銀田石”,俗稱“金包銀”,白田石中質地晶瑩通透者稱“白田凍石”。

(3)紅色

科普 壽 山 石


紅色的田黃又稱為“紅田石”,俗稱“紅田”。可分為“橘皮紅田石”與“煨紅田石”兩種。前者為本色,其色紅中略帶橙黃,如熟透的橘子皮,鮮豔透明;後者為外部原因使田黃成紅色的田石,其成因有二:一是埋藏於土中的田石因農民燒草積肥無意中將其煨煅致紅,二是人為將田黃置火中燒煅,致使石色轉紅。

(4)黑色

黑色的田黃又稱為“黑田石”,有“純黑田石”、“灰黑田石”和“黑皮田石”等。純黑田石又稱“墨田”,色濃如墨,在強光下略帶赭色,質地近似坑頭所出牛角凍;灰黑田石指色灰黑,微泛黃意,或原色灰黑,或灰白、白色原礦久埋田中受泥土中炭質或有機物浸染所致;黑皮田石是一種外表包裹黑色皮的田石,濃如純漆,或全裹、或半裹,厚薄不均,色調變幻。此類田石界於黑田石與黃田石之間,若皮薄而疏者,則仍以裡層的石質、色相歸類。黑皮田石雕刻成品後,因保留石皮有限,商家通常稱之為“烏鴉皮田石”。

2.田黃的形狀

田黃原石均經過搬運、磨蝕作用,而成為自然卵形,一般無明顯稜角,質地細膩、溫潤、手摸有滑感。

3.田黃的“皮”

大部分田黃都附有石皮,皮有厚薄之分,顏色各異,有黃、白、黑等色,大都為單層皮,少量有兩層、三層皮。石皮的形成跟土壤環境、水、化學作用等因素關係密切,在黃土地裡產出的田黃往往掛黃皮,白沙層挖掘的田黃多生白皮;而從黑泥田裡挖出的田黃就多掛黑皮及烏鴉皮(俗稱“烏鴉皮田石”);已形成黃皮或白皮的田黃,若再次經洪水沖刷搬運沉澱於黑泥中,經若干年炭質或有機質的浸染,外表又會再生成黑皮,而形成了雙層或三層皮。根據偏光鏡下、掃描電鏡和紅外光譜分析研究初步獲得如下成果。紅外光譜分析表明,田黃的皮與肌裡的礦物成分完全相同,主要由迪開石組成;從掃描電鏡下觀察,皮及肌裡結構不同,色皮中的迪開石是不規則板狀緊密堆積在一起,結構緊密,而田黃肌裡的迪開石在掃描鏡下為發育較好的片狀,局部可見六邊形斷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體。

4.田黃的“蘿蔔紋”

“蘿蔔紋”是田黃內部的紋理,大多密而不亂,排列有序。“蘿蔔紋”是原生的,即田黃形成之前在母礦剝離時就已具備,它是在母礦的成礦過程中形成的。拉曼光譜研究表明,白色蘿蔔紋除了有迪開石外,含有水鋁石;黃色蘿蔔紋除了有迪開石外,含有微粒黃鐵礦和赤鐵礦;棕色蘿蔔紋除了有迪開石外,含有大量微粒的赤鐵礦和其他雜質,成分複雜。凡田石中含砂團、多裂痕、色暗質粗者都列為“硬田石”,又稱“粗田石”。

5.田黃的“紅格”

“紅格”又稱為“格紋”,亦叫“紅筋”,是田黃中常見的或深或淺的一種紅色脈絡。其成因是帶有裂隙的原生礦石,經外生作用,裂隙逐漸被鐵離子染成脈絡狀所致。

6.田黃的產狀

根據田黃產出位置的不同,將各種外力作用下如山洪、雨水衝蕩或農民耕田等原因出露於地表、不需挖掘即可撿到的“田石”稱為“擱溜田石”,福外[方言稱之“猴流田”;埋藏於溪旁水田中的田石被山洪衝蕩而沉積溪底的田石,壽山溪中偶有發現,因舊時在中坂溪管屋附近經常出現,故名“溪管田石”,又稱“溪管獨石”、“溪坂獨石”;掘於壽山廣應寺遺址的田黃,這種田黃通常已加工成品,原先被撫玩過,後又埋沒土中,受土壤、水分侵蝕,日深月久,古貌盎然,稱之為“寺坪田石”。

(二) 水坑石

水坑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為迪開石,個別水坑石的礦物成分以珍珠陶土為主。因礦脈所處位置水源豐富,或浸入溪澗之中,或呈獨立塊狀散落在坑頭溪澗及周邊砂土層中,故名水坑石,其下游的田黃多來源於此。水坑石按其成因產狀可分為:掘性水坑石和洞採水坑石兩類。

1.掘性水坑石

科普 壽 山 石


為次生礦型,色多赭黃,或呈棕黃、灰黑、白等色,常裹色皮,亦有“蘿蔔紋”及紅筋與田黃相似,惟常含粉白色斑點,並夾雜金屬細砂(黃鐵礦),稜角分明等特徵與田黃有別,有掘性坑頭石、掘性坑頭凍石、掘性坑頭晶石,質純淨通靈者,俗稱“坑頭田”。

2.洞採水坑石

科普 壽 山 石


為原生礦型,色以白、黑兩色最常見,間或紅、黃等色,質稍堅,多見微透明至半透明,肌裡常隱“蘿蔔紋”、金屬細砂(黃鐵礦)、水脈紋等特徵,質地凝膩或晶瑩者分別以坑頭凍、坑頭晶命名,主要名品有:水晶凍石、魚腦凍石、鱔草凍石、牛角凍石、桃花凍石、瑪瑙凍石、天藍凍石、凍油石等。

(三) 山坑石

山坑石是指壽山、月洋等方圓一百多平方千米的各礦區,除田坑石、水坑石外所產出的壽山石。按成因產狀亦可分為次生礦型和原生礦型兩種,其中,掘性山坑石為次生礦型,洞採山坑石為原生礦型。

1.掘性山坑石

掘性山坑石是指掘于山坑石礦洞附近山坡或山坳的泥土層或溪中砂礫層中的塊狀獨石。常有石皮、紅格等特徵。按礦物組成可分為以下幾種。

(1)迪開石類掘性山坑石

以高嶺石族礦物為主,石質透明度比較好,微透明至半透明。此類石種與田坑石最為相似,其稜角比較分明,石皮不如田黃的皮細潤,“蘿蔔紋”可有可無、或粗或亂;石質不如田黃純淨、溫潤,多含雜質,色彩豐富,或單色或多色相間。主要品種有:掘性高山石、鱟箕石、掘性都成坑石、鹿目格石、蘆蔭石、掘性善伯洞石、掘性金獅峰石、掘性大山石、掘性旗降石等。

(2)葉蠟石類掘性山坑石

以葉蠟石礦物為主,基本不透明,塊度比較大,石皮大多粗糙乾澀,石質較粗雜,無蘿蔔紋,肌裡多具花紋、斑點、色格,並含砂釘等雜質。主要品種有:掘性老嶺石、掘性柳坪石、掘性馬頭崗石、掘性碓下石、牛蛋石、溪蛋石等。

(3)伊利石類掘性山坑石

以伊利石礦物為主,密度為 2.7~2.8g/cm3,不透明至微透明;色以黃為主,質堅脆,多色格、裂紋,肌裡含帶狀網紋及細小白色渾點。主要品種有:掘性連江黃石、掘性山仔瀨石等。

2.洞採山坑石

科普 壽 山 石

山坑石


指從坑洞中開採的壽山石,屬原生礦,按礦物組成可分為以下幾種。

(1)迪開石類洞採山坑石

科普 壽 山 石

迪開石


以高嶺石族礦物為主,密度為 2.5—2.67g/cm3,石質透明度比較好,微透明至半透明;色彩豐富,有白、黃、紅、灰、黑、紫、青、綠等色,石質多細膩、凝結,屬山坑石之代表。主要品種有:高山石、都成坑石、善伯洞石、善伯尾石、房櫳岩石、金獅峰石、旗降石、大山石、黃巢洞石等。高山石 色彩以白為主,兼帶紅、黃、黑等色,肌裡常見蘿蔔紋、灰黑色黃鐵礦細點或褐鐵礦雜點,質地純潔,凝膩、晶瑩者稱“高山凍石”、“高山晶石”。名貴品種有荔枝洞高山石、水洞高山石、太極頭高山石等。都成坑石 石質堅硬通靈,色俱五彩,明豔奪人,肌裡常見條帶狀網紋,偶見“花生糕”及不透明黃綠色塊。善伯洞石 質堅潤微,微透明至半透明,肌裡多含“金砂地”,色以黃、紅為主,兼帶白、灰、紫等色,不含蘿蔔紋。旗降石 質堅實溫潤,微透明,富有光澤,色有黃、紅、白、紫等色,光彩照人,長年不變,肌裡隱含細小花斑結構,不含蘿蔔紋。

(2)葉蠟石類洞採山坑石

其礦物組成以葉蠟石為主,相對密度 2.8—2.84g/cm3,石質蠟感較強,色彩豐富,不透明至半透明,這一系列石種變化最大,有細潤凝結、豔麗醉人、名揚四海的芙蓉石,也有粗糙多砂、暗淡斑雜的耐火石。葉蠟石類洞採山坑石的主要品種有:芙蓉石、汶洋石、山秀園石、松柏嶺石、月尾石、竹頭窩石、綠若通石、峨嵋石、柳坪石、馬頭崗石、碓下黃石、老嶺石、方田仔花坑石等。芙蓉石 是石之精華,也稱“石中君子”。色潔質嫩,白、黃、紅、綠、青、黑、紫,各色皆俱,濃淡變幻,白若脂玉,紅似丹燭,或純潔素雅、或嬌豔奪目、或五彩斑斕、或青翠欲滴,肌內常有不透明粉白色綿砂團塊為其特徵。汶洋石 多白色,間有黃色層,偶含紅、黑等色,色相較單一,黃色層多為薄層貼於白色礦體上,欠脂潤,石質細嫩,蠟感較強,與芙蓉石相近,肌裡常含白色斑點為其特徵。

山秀園石 常見紫紅、紫、白、黑各色呈條帶狀包裹,色彩紋理層次分明,別具特色,多為不透明,部分凝膩半透明者與芙蓉石極為相似,惟肌裡含小米粒狀黃色砂釘為特徵。

科普 壽 山 石

山秀園石


科普 壽 山 石

山秀園石


月尾石 石質細潔,富有光澤,色彩特別,有不透明紫色、紫紅色,亦有微透明至半透明的綠、灰綠等色,或明翠如玉,或蒼翠如老艾之葉。

(3)伊利石類洞採山坑石

以伊利石礦物為主,密度為 2.7—2.8g/cm3,不透明至微透明,以黃、白為主,質堅脆,多色格、裂紋,肌裡多含細小白色渾點,內含不規則條帶網紋。伊利石型洞採山坑石主要品種有:連江黃石、山仔瀨石等。連江黃石 以黃色為主,多杏花、藤黃,褐黃等。山仔瀨石 多見黃、白色,間帶紅、黑等色,石質與連江黃石相近,多含砂團。

三、壽山石與相似玉石(印石)的鑑別

外觀上與壽山石相似的印石有青田石、雞血石、滑石等。

(一) 壽山石與青田石的區別

青田石的礦物成分以葉蠟石為主,多為不透明至微透明,顏色以黃、綠、紫相間為主,青田石以原生礦為主,無石皮;壽山石色彩豐富,各色俱備,礦物組成多樣,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分。青田石中的凍石與壽山石中的高山石很類似,惟不含蘿蔔紋。

(二) 壽山石與雞血石的區別

昌化、巴林雞血石常含一定量的鮮紅色的辰砂,基本為原生礦,無石皮。而壽山石中田坑與掘性山坑為次生礦型,有黃、黑、白等石皮,呈自然塊狀,而且壽山石中幾乎不含辰砂礦物。雞血石一般無蘿蔔紋、紅格紋,而壽山石中許多品種都具蘿蔔紋、紅格紋等特徵。

(三) 壽山石與滑石的區別

滑石的結晶顆粒較粗,為細粒至粗粒結構;而壽山石的礦物結晶顆粒極細小,多為隱晶微粒結構。滑石顏色多呈白、綠、青和紅、灰白、黃、淡紫、粉紅等色,較鮮豔,滑石光澤較壽山石強,多呈油脂光澤至珍珠光澤;而壽山石一般呈蠟狀光澤或玻璃光澤。滑石質地柔軟,硬度很低,僅為 1.5~2.5,易被指甲劃傷;而壽山石的硬度稍高,為 2~3 左右,不易被指甲劃傷。滑石的石性較鬆脆,質地柔軟具油脂感或肥皂感,滑感較壽山石強;而壽山石的韌性比滑石好,粉末較滑石的粉末粗糙乾澀。

(四) 仿造田黃及其鑑別

半透明至近於透明的淺黃色塑料常被用來仿田黃,其鑑別特徵如下。

1.個體大小

天然田黃大於 30g 者,謂之成材;400~500g 者,已不多見;大於 1000g 者,更為罕見,若同時見幾塊這樣巨大的田黃,就應考慮是否為真貨。

2.外觀特徵

仿田黃無石皮,黃色稍深,十分均勻,自然,且黃色內外一致;而天然田黃有石皮,黃色有深淺濃淡之分,黃色較均勻,十分自然。

3.內部特徵

仿田黃無蘿蔔紋、紅格紋或紅筋,透明度均勻一致,且黃色內外一致;而天然田黃有蘿蔔紋、紅格紋或紅筋,透明度不很均勻,且黃色外濃內淡。

4.粉末特徵

仿田黃用小刀刮,起毛刺,用小刀削,呈片狀;而天然田黃,用小刀刮之呈粉末狀脫落。

5.密度

仿田黃的密度很低,因它是塑料;而天然田黃的密度稍大,因它是由迪開石組成。用手掂重,模仿田黃有輕飄之感;而天然田黃則給人沉墜之感。

6.加熱試驗

用電爐或酒精燈對樣石進行加熱,隨著溫度的上升,若樣品軟化、變形、熔融甚至燒焦,說明是仿田黃;若無反應則說明是天然田黃。另外,用熱針觸及樣品,若地無反應,說明是天然田黃;若地軟化和冒白煙,則說明是仿田黃。

7.熱感

仿田黃貼於面部有溫感;而天然田黃則給人“冰涼透心”之感。

四、壽山石的優化處理及鑑別

壽山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有煙處理、染色處理、做皮處理、拼合處理等。

(一) 煙處理

1.“煨烏”黑田石及其鑑別特徵

科普 壽 山 石


“煨烏”處理是將一般的高山石、坑頭石或它們的雕件細坯表面或塗上油或不塗油,置於燃燒著稻糠殼的爐火中,恆溫 300℃左右、約12—20 小時,用稻糠殼燃燒所產生的煙,把石雕表面薰染成黑色。在此過程中,石中的水分已失,退火後,必須進行“回溼”處理,即將 它放在陰暗潮溼的泥土地上約 2~3h,最後進行“修光”處理,即製成“黑田”或“烏鴉皮”,其鑑別特徵如下。

(1)顏色

“煨烏”黑田石的表皮顏色漆黑、均勻,且分佈完整;而天然黑田石呈黑色或灰黑色,並有深淺濃淡的變化,且純黑中常帶赭色色調;黑皮田常有黑色未完全覆蓋石雕表面的現象。

(2)光澤

“煨烏”黑田石,雖然其表面光澤有所增強,近於玻璃光澤,但給人以乾澀呆板之感;而天然黑田,其表面光澤柔和,主要呈蠟狀光澤,並給人自然油潤之感。

(3)石皮

“煨烏”黑田石,其表面僅有一黑色石皮,色彩單一,皮質乾燥。黑色皮層厚薄不均,不堪雕刻,修光過程中,必須小心謹慎,否則會出現“開窗”的現象(漏出原色),更不能改形重雕,而天然黑田石皮質細嫩,皮層厚度均勻,有色彩濃淡變化。

(4)透明度

“煨烏”黑田石透明度較差,一般為不透明或微透明,而天然黑田石為微透明至半透明。

(5)加工性能

“煨烏”黑田石選用的是一般山坑石,即使選用的是坑頭凍石或高山凍石,爆燒後石質也會變得乾燥,石性更堅硬酥脆,裂紋增多,難以雕刻;而天然黑田石的石質細膩滋潤,性綿,裂少,十分奏刀。

2.”燻煙”壽山石及其鑑別特徵

燻煙處理是將壽山石成品在燃燒著的稻糠殼或竹蕊線香之上,支一鐵架子,並放上石棉網,將色暗質粗的壽山石雕件置於石棉網上,不斷翻動樣品,讓稻糠殼燃燒所產生的煙霧均勻地薰染石雕表面,並用毛刷輕抹其表面,使煙油分佈均勻。經燻煙處理後的壽山石色澤古舊。其鑑別特徵如下。

(1)石色

燻煙壽山石的顏色灰暗而單調,主要呈灰黃、淺灰和黑灰色等;而天然壽山石各色俱全,或淡雅或嬌豔。

(2)石質

燻煙壽山石一般較粗糙、性脆;而天然壽山石粗糙、細潤皆有,性脆或性綿。

(二) 染色處理

1.“煅紅”壽山石及其鑑別特徵

“煅紅”處理是將黃、橙和紅色壽山石石雕的細坯,或將白色及其他淺色壽山石石雕細坯浸泡於硝酸亞鐵溶液中,取出乾燥後,置於稻糠殼爐火或電熱箱中,恆溫 300~C 左右、約 12~30h,使壽山石中的二價鐵離子(Fe2+)氧化成三價鐵離子(Fe3+)。這樣,原來的黃、橙色及經浸泡處理的白色和其他淺色轉變為紅赭色原來的紅色及經浸泡處理的白色和其他淺色者轉變為濃赭色。在“煅紅”過程中,石中的水分蒸發,退火後,必須進行“回溼”處理,最後進行“修光”處理。

(1)顏色

“煅紅”壽山石的表皮顏色黑、紅,質地多為橙紅色,色彩單一;而天然紅色壽山石有純紅、硃砂紅、瑪瑙紅和橘皮紅等色,可含有其他色斑、色塊或色團。

(2)光澤

“煅紅”壽山石表面光亮如玻璃,但乾澀刺眼;而天然紅色壽山石表面光亮度適中,蠟狀光澤,柔和自然。

(3)石皮厚度

“煅紅”壽山石,其表面常有一黑色石皮,石皮較乾澀;天然紅色壽山石的石皮較為細潤。

(4)透明度

“煅紅”壽山石一般不透明;而天然紅色壽山石,不透明至亞透明,多呈微透明至半透明。

(5)加工性能

“煅紅”壽山石選用的是粗質山坑石,煨煅後,石性當然更硬脆,裂紋增多,雕刻難度大;而天然紅色壽山石的石質較細膩滋潤,性綿,裂少,容易雕刻。

2.“罩染”壽山石及其鑑別特徵

“罩染”處理是將壽山石成品置於高錳酸鉀等溶液中染色處理,以仿製田黃石。其鑑別特徵如下。

“罩染”仿古壽山石的顏色較深且均勻,不自然,主要呈古銅、棗紅、墨綠、暗紅和紫檀色;而真古壽山石的顏色深淺均有,各色俱全,顏色分佈並不十分均勻,可含色點、色斑、色塊或色團,且自然柔和。

染色仿古壽山石的裂隙和稜角處顏色深,因染料主要沉澱於裂隙和稜角部位所致;而真古壽山石卻無此現象。

(三) “做皮”處理

1.蒸煮法染色做皮壽山石及其鑑別特徵

蒸煮法染色做皮處理是指將色黃質佳的高山石、都成坑石和連江黃等山坑石,打磨成卵圓形,然後置於杏子水等顏料中蒸煮,取出冷卻後,外表再塗一層黃色石皮,主要仿製“田黃”原石。其鑑別特徵如下。

(1)顏色

染色石皮,表面有擦痕,黃色深而不自然,且裂隙及孔洞中黃色顏料沉澱集中;而天然石皮,表面細滑,色澤柔和,黃色並不十分均勻,非常自然。

(2)化學試劑檢查

染色石皮用棉球沾丙酮擦拭,棉球上有黃色而天然石皮用棉球沾丙酮擦拭,棉球上無色。

(3)刻削

染色石皮用小刀刮削,石粉呈黃色;而天然石皮用小刀刮削,石粉呈白色。

(4)石質

在強光照射下,染色“田黃”的石質較乾燥,無蘿蔔紋或蘿蔔紋粗亂;而天然田黃的石質細嫩,隱現細密蘿蔔紋。

2.“染塗做皮”壽山石及其鑑別特徵

染塗做皮處理是將黃色壽山石如連江黃、黃高山石、黃都成坑石等山坑石,打磨成鵝卵石形,將黃色石粉與環氧樹脂混合調勻,塗染於其表面,待乾燥後,再進行工藝處理,製成假石皮,冒充“田黃”。其鑑別特徵如下。

(1)石色

塗染石皮,黃色深,光澤異樣,且不自然;而天然石皮,色澤柔和,黃色並不十分均勻,非常自然。

(2)表面特徵

塗染石皮表面有擦痕,給人粗糙之感;而天然石皮表面有滑感,給人細潤之感。

(3)石粉

塗染石皮用小刀刮削,石粉呈黃色;而天然石皮用小刀刮削,石粉呈白色。

(4)石質

在強光照射下,塗染“田黃”的石質較乾燥,無蘿蔔紋或蘿蔔紋粗亂;而天然田黃的石質細嫩,蘿蔔紋細密。

(四) 拼合壽山石及其鑑別

拼合處理有拼接和鑲嵌兩種方法。所謂“拼接壽山石”是指將具有相同質地的若干小塊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碎塊,黏合連接成大塊毛石,在接合部位進行工藝處理,即雕刻薄意,以掩飾拼接痕跡;“鑲嵌壽山石”是指將壽山石,特別是田黃中質粗或含雜質的部分剔除,用質優的壽山石或田黃片鑲嵌貼補,以充上好的壽山石或田黃。其鑑別特徵如下。

(1)接合部特徵

對於壽山石擺件、雕件或大塊毛石,應仔細觀察其轉折處是否有低窪或凹陷存在,若有,則可能是拼接或鑲嵌的壽山石。用燒熱的縫衣針觸及低窪或凹陷部位,若出現粘膠熔融或冒白煙,說明是拼接或鑲嵌的壽山石。

(2)紅格紋特徵

在強光照射下,若壽山石一部分肌裡的紅格紋(斷裂)發育,連綿不斷;另一部分肌裡沒有紅格紋,或兩種紅格紋特徵相差很大,則說明可能是拼接或鑲嵌的壽山石。

(3)“蘿蔔紋”特徵

在強光照射下,若壽山石肌裡的蘿蔔紋粗細較一致,分佈較均勻,錯落有致、連續不斷,說明是真壽山石;若蘿蔔紋粗細懸殊、分佈不均勻,且蘿蔔紋有斷開現象,則說明可能是拼接或鑲嵌的壽山石。

五、壽山石的質量評價

科普 壽 山 石


壽山石的質量評價主要從質地、顏色、淨度和塊度四個方面進行。高品質的壽山石的質地細膩,透明度高;色澤鮮豔,花紋圖案清晰美觀,無裂紋和砂釘等石病;有一定大小的塊度,且拋光度良好。

(一) 質地

科普 壽 山 石


壽山石若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六德,稱得上“極晶”,若石質粗糙、不透明,則失寶石之用。

細 就是礦物顆粒很細小(田黃石中的迪開石晶體大小約為 2~5μm),質地細膩。

潔 就是指礦物顆粒結合緊密,晶體排列有序度好,光澤好,手摸有滑感。

潤 是指石內生泉,在手裡握一會,石上就佈滿細小的水珠,有如露之慾滴。

膩 是指肌裡油溢用手稍加摩挲,就像往外冒油一樣,有如油之慾滴。

溫 是指如玉之溫,蘊涵寶氣。

凝 就是晶瑩剔透,有一種通靈感。

壽山石根據石質的粗細程度、透明度好壞、石性純潔與否分為三級。一級,石質細膩溫潤,亞透明至半透明,石性純潔的晶凍;二級,石質較細膩溫潤,半透明至微透明,石性較純潔者;三級,石質不夠細潤,微透明至不透明,石性不夠純潔者。各色壽山石,透明度好,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有滑膩感,工藝上稱之為“潤”或“透”;而白色或灰色的壽山石,不透明,無光澤,無油性,則稱為“燥”。

(二) 顏色

科普 壽 山 石


壽山石以色澤鮮豔純正為佳。壽山石有單色和雜色之分,並以單色為佳。以田坑石為例,田坑石中以黃田石最普遍,紅田石最珍奇,白田石最罕見,而黑田石多粗雜。黃田石以黃金黃為佳,紅田石以橘皮紅或丹棗紅為最上品,白田石以純白為好,而黑田石則以純黑為妙。然而,紅田石的產量比黃田石更稀少。鑑別壽山石的色澤,特別是評價晶地、凍地壽山石的色澤,最好在晴天室內的自然光下或寶石燈下,利用漫射光觀察,否則會給人造成視覺誤差,從而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三) 淨度

淨度是指壽山石所含瑕疵的程度。瑕疵有“格”和雜質兩類。“格”為癒合裂隙,並有“粉格”、“色格”和“震格”之分。“粉格”,俗稱“黃土格”,壽山石因地質作用而產生的較大原生裂紋,後被黃色砂土等雜質充填而成;“色格”,壽山石因地質作用而產生的細小原生裂紋,後被鐵質等雜質充填而成,且多呈暗紅色,故名“紅格”;“震格”,壽山石在開採或搬運過程中,因震動而形成的隱裂,很難發現,可用清水或油脂

進行檢查,若有類似瓷釉上的微細裂痕或遇有水痕溼現處,即為“震格”之所在。雜質又稱為“砂隔”,有“綿砂”、“砂釘”和“砂團”之別。“綿砂”,為壽山石中未完全迪開石或葉蠟石化的部分,硬度較低(HM<3),呈筋絡狀或不規則團塊狀散佈於其中,雕刻時不必清除,偶可作俏色利用;“砂釘”,是指夾雜於壽山石中的石英細砂粒或金屬微粒(黃鐵礦等),硬度高(HM=6~7),很難受刀,雕刻時必須剔除;“砂團”,為壽山石中成團成片、質堅色雜的砂質,雕刻時整塊鑿除,偶可巧妙利用。壽山石以純淨無瑕、無裂紋、無砂釘為佳。根據含瑕疵的程度分為三級:一級,純淨無瑕、無裂紋、無雜質;二級,少瑕,即偶見裂紋,含少量雜質;三級,多瑕,即常見裂紋,含較多雜質。

(四) 塊度

壽山石的塊度越大越好,一般要求能雕刻一方印章即可。田坑石的體積一般不大,30g謂之成材;250g 為大型材;500g 以上為超級型材,堪稱王中之王,乃稀世奇珍,十分罕見。

六、壽山石的產地簡介

壽山石主要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壽山、日溪、宦溪鄉鎮的山村之間,方圓一百多平方千米,位於壽山一峨嵋火山噴發盆地之中,盆地基底地層為流紋質凝灰熔岩,盆地內下段以沉積火山碎屑岩為主,包括晶屑凝灰岩、粉砂岩、角礫熔結凝灰岩,上段為凝灰熔岩、熔結凝灰岩等。區內北東、北西兩組區域性斷裂構造發育,特別是兩組構造線交匯部位控制了火山通道的分佈,這種線性構造,表現在旗山一猴柴碑—旗降、老嶺—松柏嶺一山秀園和高山一善伯洞一金獅公山一金山頂,發育三條北東向斷裂構造;虎口一金獅公山和高山一加良山發育兩條北西向斷裂構造,其分佈具有等距離性和網格性特點,斷裂構造控制壽山石礦點成帶狀分佈。壽山石的原生礦是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由於成礦方式不同,具體可分為熱液交代型、熱液充填型及熱液交代一充填型。熱液交代型,主要分佈在加良山、老嶺、猴柴碑、柳坪、旗山、山秀園等,礦體多呈層狀,其次為不規則脈狀、團塊狀、透鏡狀,礦物組成以葉蠟石為主,次為硬水鋁石、石英、絹雲母、高嶺石、迪開石。礦石中常見交代殘餘結構,大多數為中低檔壽山石,中高檔壽山石約佔 5%一 10%;熱液充填型,主要分佈在高山、都成坑,其餘礦點為零星產出,礦體呈脈狀產出,礦物組成以迪開石為主,質地細膩、色澤豔麗、透明度好,為典型的壽山石特徵,是中高檔壽山石雕刻原料的來源;熱液交代一充填型,主要分佈在善伯洞、月尾、大山、旗降、二號礦、房櫳巖等,成礦方式複雜,主要為熱液交代一充填型,礦體以脈狀、透鏡狀產出,礦物組成多以迪開石、高嶺石礦物為主,部分為葉蠟石、伊利石。壽山石中的次生礦是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地下壽山石礦脈在地殼運動下暴露地表,經剝蝕、搬運、埋藏,再經物理、化學風化形成。這種外生作用形成的次生礦型壽山石有掘性山坑石、掘性水坑石和田坑石三種。掘性山坑石是礦石從母體原生礦剝離後滾落於山坡或山坳,並埋藏於泥土層中,因剝蝕搬運距離短,形成獨石後其稜角相對明顯。田坑石因經水流搬運作用,搬運距離遠,物理化學風化作用比較徹底,在溪流的某些地段沉積後,長期受含腐質酸等水分的浸泡,水化學作用十分明顯,所以田黃的石形多呈渾圓狀,質地純淨細膩,溫潤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