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可養生,動可健體。如何靜、如何動才能強身健體?

蒙思161


《醫效秘傳》裡說: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做好了“動”和“靜”,就可以讓自己的身體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自然就可以避免一些身體問題。

今天咱們就來講一下“如何動”,又“如何靜”。

動則生陽:

運動給我們帶來的直接變化就是陽氣的生髮,就是把我們體內潛藏的陽氣升發出來。坐辦公室之所以會覺得怕冷,正是體內沒有陽氣。跑步運動之後,身體會發熱,就是陽氣生髮出來了。

但是,運動也要適度,以跑步舉例,建議慢跑,以額頭,後背或雙腿微微潮溼為宜。當然,夏天的時候可稍微出些汗,但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

快步走、跑步、騎行、游泳、打球、日常勞作等,也都是歸屬於動養,大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適當進行運動,強身健體。

此外,站樁也是一種動養

站樁這種姿勢能調動全身的氣機,促進氣血的流通。關鍵是一個樁字,樁就是要讓身體的下半部分穩定下來,要有生根之感。你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頭頂天,腳踏地,身體先有了根,體內的氣才會自動地慢慢迴歸原位,該上升的上升,該下降的下降,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時間一長,身體就恢復到上虛下實的狀態。站過樁的人都有這種體驗,只要站上一會兒,你就能感覺到四肢發熱,這是因為你的氣血開始旺盛起來了,再站一會兒,你會自然地感覺到體內氣的運動,你的意念到了哪裡,氣就會跟到哪裡,這是因為你身體內的經絡開始連通了,經絡連通之後,氣血就會暢通無阻,也就是陽氣充盛了,身體狀態也自然會變好。

是不是隻有身體運動才是動養?

不是的,當我們做題、思考的時候,大腦在飛速運轉,也是動養的一種。

靜則養陰:

“靜養”是一種精神上的“健身運動”。靜養的最佳方法就是靜坐。“靜”應該理解為“養心”。中醫強調“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意就是強調“養心”,靜坐後將大腦放空,可以讓我們平靜、祥和地面對壓力,讓心靈得到淨化和休息。

總之,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正確調整自己,就能得到很好養生效果。


武醫說健康


靜,也是心情,心情放寬,無有雜念,有吋間的情況下,盤腿而坐,心竟放鬆,心無事事,這也為之而靜,坐的時間以個人休行而定,起來時可跳跳中老年舞,舞動全身,回練練拳術(不會的話,也可以練練,簡單的動作,但手持啞鈴會重物,可在,靈活的情況下,練練力度(量)這就為之為動(也為健身)動靜結合,練起來有趣,也起動強身健體的作用![祈禱][祈禱][祈禱]


童心未眠微笑


除了心臟要靜養,其它臟器都喜歡運動,但一定要有度和有別。

如果心臟.不好,稍動就胸悶,就只能走走步了,即便走步也要分寒暑與適中,如是寒冬,心腦俱怕因寒冷而血管收縮所致的血管梗堵,有心腦病的人千萬不要在冬天早起鍛鍊,特別是北方。天太熱血壓升高也有危險。

還要分年齡大小,老年人不可動靜太大,如單雙槓、吊環等,千萬別勉強,就象用了十年的自行車,零件都老化了,啥時人停擺說不定,病來如山倒。


霜月飛鴻


靜想我在宇宙間,逆式深呼吸到丹田,然後慢慢吐出氣,動就是集中力量揮出,打千層紙,木樁,鐵砂掌,還有輕功都可練,中華武功博大精深,像清末武狀元,霍元甲,王子平,孫中山保鏢杜心五,還有黃飛鴻,高手在民間!


楊立福888


心態放寬,一切想明白,便是靜,靜可養生養心,動可健身,健身可延年利壽,一靜一動,陰陽互補,達到陰陽平行,著健康長壽,


元昊成


靜養氣,動活血。進比如說打坐就是進。動一比如說散步,練功這些就是動。


奕非


心靜,才是萬靜之源,商品社會你做的到嗎?


詩詞畫


靜可以嘗思已過,動可以創造價值,活動關節,有益健康,動靜結合陰陽之道也。∴


肖文波談天下


個人體會:每天走走,狀態好多走點,狀態不好休息下,每天喝茶時看書聽聽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