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看过《乌合之众》这部书,看过之后的感受?

洋洋闯深圳


哈喽,大家好,我是爱文史舞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乌合之众》是一部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专著,我看完之后,对“群体”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该书里面特有的“群体”研究对象有点单一,即使揭示出了群体心理的特征,但也仅仅是某种事件爆发里面的群体,所以,其研究对象有点单一,因为作者选择的研究对象,即法国国民这一对象,所以,群体心理研究在有些地方存在偏颇。但是,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乌合之众》还是很成功地揭示了群体心理的本质和特征。我之所以说研究对象有点单一,导致研究结果存在某些偏颇,是因为时代造就的。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该书对群体的一些特征的揭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认为,一个人处于独立的时候,他是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的,但是,当他融入群体后,他的思想就被群体思想所掩盖,表现出低智商、无异议、情绪化的特征。

下面是我认为存在有些偏颇的地方:

一、对“个体投身到群体中唯一的原因是渴望融入群体”存在异议

因为《乌合之众》的研究对象是是以法国这个国家爆发的一系列大革命事件为研究对象的,所以,作者的研究背景是处于特定的场合,即革命事件中来研究的。对于法国大革命事件,众所周知,我就再不说了。之所以法国大革命的群体能够表现得如此明显,我认为并不是因为这些平民、资产阶级想要融入群体,而是因为在“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的宣传下,这些生活在基层的人们想要获取自身的利益。之所以这些群体能够如此忘我地投身到大革命中,他们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权力这一根本目标为纽带的,因为他们不想再受到贵族和宗教的压迫了,这才是唯一原因,而想融入群体,则是受到这一利益暗示的。无论“李自成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这些农民需要融入群体。例如,太平天国的口号大概意思是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地同耕,这才是个体渴望加入群体的唯一原因,如果没有利益,那个傻瓜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二、对“偶像崇拜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群众需要宗教”存在异议

《乌合之众》的研究对象是欧洲的普通人民,而欧洲人民从骨子里自带宗教信仰,从诺亚方舟这一个小小的神话就可以看出来,欧洲人民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依赖虚无的宗教或者说是上帝,即基因里面有着特有的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狂热的宣传等特性。这在欧美好多国家选举进行演讲的时候,表现的特别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极端性,就是普通大众可以让你成神,也可以让你上断头台。之所以我认为这点有偏颇,是因为这仅仅是一个鲜有的特性。如果研究中国多起农民起义,你就会发现,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异军突起,不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实现最基本的要求,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标准,吃饱穿暖,仅此而已。而当每一个群体需要一个意见领袖出现的时候,例如李自成、洪秀全等人,是因为,他们需要有一个号子的凝聚力。

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凡是群体性干活的时候,总有一个人在旁边是喊着口号“一二、一二”的,而这个喊号子的人其实就是李自成、洪秀全之类的,并不像《乌合之众》作者所说的需要偶像,或者偶像永远不会消失,因为群体需要宗教。我认为之所以古代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占领一大片土地,是因为他们对粮食和土地的极大需求,以及有了这个号子的作用,他们接受了号子的暗示,才爆发出了凝聚力,而不是因为需要偶像或者宗教。就算是xiejiao的传播,也是因为好多文化低的人觉得xiejiao能够带给他们利益,而不是仅仅为了偶像和宗教。

当然,《乌合之众》是一部颇有成就的研究大众心理的专著,给我们提供了窥探大众心理的方法,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偏颇,但应该也是研究对象单一造成的,我相信,乌合之众作为大众心理学的奠基之作,肯定会越来越发挥它的重要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以上两点也仅仅只是个人的拙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爱文史舞蹈


去年夏天,我在“老子搜书”中搜索小说《乌血》时无意中发现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利用七天的业余时间把它看完了,给我的感受是: 不管你是什么人,一旦凑成了群体,你就会变成瞎子、变成弱智、胆子变大,极易受人鼓动。

《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是一位医生,这本书其实是他依靠个人兴趣完成的,虽然遭到众人的质疑和批判,但这本《乌合之众》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成为经典名著。

该书对群体心理进行了刀刀见血的分析,明确提出: 无论个人是多么的聪明高尚,一旦进入群体,个人品质可能都将不复存在。通过暗示、灌输和断言等手段,群体完全可以被领袖有效操控。

拿我们平时经常调侃的中国式过马路来说,一个人在等红灯,两个人在等红灯,当人数越来越多凑成了一撮人,就会集体闯红灯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这种典型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和安全意识、公民素质、斑马线规划、红灯时间长等都没有太大关系。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理智的,却做出了与自己一个人独处时的不同表现。这个时候,就已经变得盲从、没有了个性、智力受到了削弱、理性也基本丧失,暴露出人们心里的隐蔽愿望。

再举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发生的香港暴乱。相信大家在新闻中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暴徒中没有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实施打砸抢等行为的,都是聚集大量人员形成群体进行犯罪。这个时候,犯罪分子接近幻想的想象力就会变得强大无比,极端的情感相互感染,情绪越来越失控,人多势众使其感到无所不能,加上群体领头者反复煽动和断言,令其完全丧失理智,群体心理表露无疑。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简要的谈了自己对《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粗浅体会,欢迎互相探讨!


当文化插上翅膀


我父亲,我母亲,都在劝我看看《乌合之众》这本书,我也是被逼无奈看了看,最后发现,我在书记看到了自己!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我学习社会心理学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看完之后我对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有了近乎两极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对群体行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群体心理细腻的刻画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却也对他过分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强烈的种族歧视而感到不可理喻。《乌合之众》是一部美丽与丑恶共存的作品,接下来我将根据我的理解对这部作品做一些解读。

1、群体心理的确存在

我们总认为自己能够随时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视了群体心理学的存在,但实际上群体心理学不光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生活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当个人融入一个集体后,他的行为轨迹和思维方式将趋向于群体共性,人们开始放弃了自我思考而是开始听从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动,行为上也开始表现得顺从群体意志。

2、群体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旦个体混迹于群体当中,在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们对事物批判的标准便变成了一些简单的外在标尺,例如身处群体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所在的阵营人越多其在伦理道德上占的优势就越大。勒庞在书中提到这种错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与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对他人判断的一种依赖,也是即使自己犯错但因为人多逃避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心态在作祟。

3、群体心理的愚蠢

历史上最能反映群体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发生的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希特勒在当上德国总理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宣扬热尔曼民族的高贵以及犹太民族的低劣,并将德国一战的失利也归咎于犹太人,将犹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论,他的这些言论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个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这番言论背后其实是想要掠夺犹太人手中的财富,可就是号称严谨的德国人却对犹太低劣论狂热地追捧,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死在种族清除中的犹太人达600余万,这个就是群体的愚昧。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体心理中的不同反应我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对于这种种族歧视我不能苟同。整本书读下来我对“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在了解了群体劣根性的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们生活中的可贵。




心灵有氧文化驿馆


有谁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看过之后的感受?

《乌合之众》成书于1895年,堪称社会心理学届的领军之作。

勒庞以独特的视角、填密的思考和专业的辨析触及了一系列的敏感而重大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今天看来仍是我们所关心的,如社会服从、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支配与被支配、官僚化、专制等等。其中很多问题到今天为止,仍然是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探究,这也是这本书经久流传的原因。

由于《乌合之众》的思想不太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所以一直以来被束之高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决策者的魄力,使得部分类似刊物能够进入大众视野,《乌合之众》正是其中之一。虽然这本书只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没有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仍然值得一读。学术大咖佛洛依德在《群众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书中曾评价《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的名著,可见其重要性。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勒庞对人群和集体行为的突出特征有相当敏锐的把握能力。此书包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隐藏在字里行间,这种论述是其复杂思想的部分反应,像一支充满睿智的画笔勾勒出人类在群体中的愚蠢形象,容易受到感动、操纵、上当受骗。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人,当处在某一个群体中的时候,会迷失自我。这是因为,群体之所以成为一个群体,是有群体的唯一的通行的目标,而人都是有个性的,但为了融入群体就会选择性的失明,这是以牺牲个体独立而复杂的加法式思维而以减法的方式促成群体为单一目的思维方式存在的。趋同的个体,必然要舍弃个性才能纳入群体,因此,群体的智商会下降。也正因为如此,群体越大愈发凸显出领导的重要性,因为领导不属于群体,他们只是负责管理群体。就这一点而言,虽然勒庞没有指出,但通读作品,稍加思考,我们仍然能得到这些启示。佛洛依德对此给予了批评,但不到位。

事实上,群体的弱智行为并不一定与体制有关,在这本好像是在黑社会主义体制的书中所坚持的群体必愚的观点,同样在西方体制的议会中得到了验证。所以,在读这本书时,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社会、政治学常识,并且保持理性的思考,才能更为正确的加以评判。总之,这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心理学佳作,读完之后你会更加理性的看待群体事件。




神隐湄涘


没看过。但顾名思义,能意识到此书大概是讲述剖析了一些没有独立思考和个性思维的人的一种从众心理。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乌合之众。比如,有人指鹿为马,于是很多人便会跟着说:嗯,那就是马不是鹿;又比如,有人说是“上帝”造人,于是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人就是上帝创造的;再比如,有人说人死后阴魂不散,很多人都觉得人死后应该是存在阴魂的。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就是喜欢跟着“乌合”,而有人又往往利用这种乌合从众的心理制造谎言欺世盗名。

总之,乌合之众的社会现象确实不少,很多人就喜欢到“乌合”的场所凑热闹,很值得人们深思。

若有时间,我一定找到这本书看看,是否与我对此书内容的猜想相吻合。





东方白542


毫无疑问,《乌合之众》是描述大众心理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我读过数遍,也是我很欣赏的一本书,我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时代背景下的多重面向

如果我们要了解《乌合之众》这本书,首先要了解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这本书是围绕着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群体现象来描写的,主要分析大革命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是一部大众心理学佳作。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法国大革命有多重面向!

在资本家那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是理性的胜利,是资本摆脱皇权、教权和贵族等级束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转折点。

在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等那里,法国大革命是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实践,是政治制度的变迁的开始。

在法国大历史学家托克维尔那儿,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而在古斯塔夫·勒庞这儿,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宗教信仰式的群氓运动,“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并非天才的智慧。”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乌合之众》的思想主线

如果你想理解勒庞《乌合之众》这本书,你首先要能领会,什么叫宗教信仰式的群氓运动。因为宗教信仰式能解释很多难以置信的行为。


1.情绪化认同。

宗教信仰很大一部分与道德伦理有关,这与法国大革命中的道义诉求不谋而合。我认同你的观点并不是你说的多么理性,而是我情感上赞同你,比如没有把统治者描述为邪恶、为富不仁更能引起共鸣的宣传了,因为这样才能让大家群情激昂,情绪赞同!所以情绪化是群氓运动的第一特征。

事实上,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的对错并不都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认同。

勒庞:人们经常说起那家大众剧院,它只演令人压抑的戏剧,散场后,必须保护扮演叛徒的演员,免得他遭到观众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当然是想象出来的,引起了群众的巨大愤怒。我觉得这是群体精神状态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这清楚地说明,要给他们什么暗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假与真几乎同样奏效。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真假不分的倾向。


2.信仰的排他性。

宗教信仰的排他性是另一大特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或者说异教徒不被接纳。勒庞:“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但是其强度各有不同。但这个方面,支配着人们感情和思想的基本的种族观念,会一再表现出来。”


这就是解释勒庞的第二个观点:无异议!极端的例子比如邪教组织有理性吗?没有,它依靠的是不间断的洗脑。也就是勒庞说的:重复、重复、重复!一千次的重复谎言也变为真理,凡是异教徒统统都被抛弃了。这样剩下的只有最忠实的信徒,正如勒庞所言:“自觉地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3.集体无意识。

勒庞:“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信仰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周期性强化,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服从,比如做礼拜、五功、诵经,信徒如同巴普洛夫的狗,经过不断的强化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服从。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服从就是集体无意识现象。这种现象在宗教信仰里是最基本的现象。

勒庞”究竟该如何影响群体的想象力?我们很快就会知道。首先要掌握这种本领,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

这个论证方式就是勒庞所言的: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4.一个虚幻的上帝。

勒庞: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
群氓为什么能够轻信,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内心有一个虚幻的“上帝”,不可质疑的“上帝”

勒庞:身为一位领袖,如果想要让自己创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条站住脚,就必须成功地激起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


偶像崇拜的五大标识:

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当群体符合第一条,其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这种情感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最后

这本书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1895年写的,但是看完之后你可能会有一种错觉,感觉这是二战之后写的,因为你看过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德国纳粹行径简直就是以《乌合之众》为蓝本。由此可见《乌合之众》这本书多么富有生命力!


文三晓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写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他在书中认为现 代生活逐渐是以群体聚合为特征的,人一旦是进入了群体之中,他本身自 己的个性就会被逐渐湮灭,群体的思想力量就会占到主导的作用。整本书 中,每一部分都有清晰的分析条例和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其中一部分讲解的是,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同 步”。人大多都是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所以就会有爱屋及乌的特性,会喜 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块,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寻求更 好的合作关系,人都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其中现在很多的商家都 懂得利用“同步”的理论来挣钱。一些销售的人员,使出浑身解数的来跟 客户套近乎,也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一些卖点心的商家会有免费品 尝的套路,在“同步”的作用的帮助下,总会让顾客后期乖乖的买下自己 本身不是很需要的产品。“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同步”和催眠的共 同作用。其实也是针对大众的一种行为研究的书籍,对现在很多的商家或 者营销策划者提供了很多依据。但是这本书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让一些 心怀不轨的人,找到控制群众的一些方法,其中传销就是这样的例子。

书中还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就是有一些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错误观点,但 是抛开这些不好的地方来讲,这本书对大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是具有 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在当前社会仍然不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知相知命


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不太适合未接触心理学,或者是刚入门的人来看。以序言中的一段话为例子。

“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想要理解这一段话,要先知道无意识与有意识的定义,而且无意识行为远比我们认为的要重要的多得多。

从我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先从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来学起,里面有单独的一章是来介绍的。在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再来读《乌合之众》,你的收获可能会更多。



趴趴熊不能飞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而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当一个人慢慢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也慢慢失去了自我。是沙中之沙,可以随意被风搅动。即使在不情愿,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而我个人呢,没有享受孤独的能力与勇气,但也不甘于庸俗。所以,只能在庸俗和孤独的两个极端光谱图上,取个平衡点,既不显庸俗,也显不孤独。并尽可能的努努力,往右边光谱靠靠



二令木三


《乌合之众》是2013年9月1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古斯塔夫·勒庞。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群体通常是犯罪团体,而“为信仰而战”的暴民团体会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群体观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种族、传统、制度等,此外,极具感染性的语言、理想国的召唤、领袖人物的煽动等也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影响百年的经典论著,此次影印的巨擘经典英译本,大程度还原原著面貌,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启发。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被称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主要著作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最为著名,该书出版于1895年,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