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glz53341505


一般认为,“西伯拘而演《周易》”,采纳的是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也有另外一说,即周人所作(“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义),故名为《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故而命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是中国古代占筮之书,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组成。卦辞、爻辞是分别对卦象、爻象的解说。过去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并作辞。或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实际上非一时一人之作,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是对《经》的最早解释,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但据近期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也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内容是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旧时有郑玄注的版本,已失传。今通行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火车头loco


据《史记》,西伯即周文王,被囚禁羑里,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演绎为六十四卦。孔子为之作《易传》。孔子传周文王《易》即《周易》,代代相传,传到西汉杨何,司马迁受《易》于杨何。可见司马迁对《周易》与《易传》都很熟悉。

然而,现在与《周易》捆绑为一书的《易传》却直接否定了《史记》司马迁的说法,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先于周文王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五位圣人已经使用了六十四卦,如,根据“大过卦”发明了棺椁。

《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易传》却直接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

不仅如此,考古发现多个不同的《周易》。阜阳汉简,上博馆楚简,两个《周易》尽管为残本,但从保存的资料看,二者不同,也与通行本不同。马王堆西汉帛书《周易》保存完整,已出版发行。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大不相同。一,卦符不同,爻为“一”与“八”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仅八卦: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三,卦辞爻辞多异文,内容大致相似。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键(乾),第二妇(否),,第三十三川(坤),,第六十四益。

据《史记》,有“《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周易》,然而如今任何一本《周易》也不见踪影。这说明,司马迁看的是另一本不同的《周易》。

同一个周文王,怎么可能作几套不同的《周易》?



赵日金141


3000年前,在羑里城,周文王被纣王关进了监狱。在监狱中,正是凭着这片蓍草,周文王正数反数,正测反测,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此后,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周文王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偶像之一。

文王虽身陷囹圄,但胸怀宽宏,自强不息,总结夏商两代八卦的精华,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遂成《易经》。用以探索人生、宇宙变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为历史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所称颂。周文王成为历代君王崇敬的英雄,《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郑好奋发


说到周文王,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古代圣贤。要说他对《周易》的功绩可谓是不可磨灭的。当年被商纣王关进牢房。并把他的儿子伯邑考做成肉包子给他吃,周公忍气吞声吃了下去,周公精通宇宙变化规律和卦象,他自己知道是他儿子的肉做成肉包子,可是还是吃了,为什么呢?也许当时他不吃的话,功绩却没有那么伟大,周公深知当时斗不过商纣王。不想自己一生的智慧就这样失传,他希望自己把他一生智慧写成书籍流传给后代。因此他在狱中开始给伏羲八卦写入爻词,由八卦演变成64卦并且每一个卦都写入爻词,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的变化规律。周易诞生于周朝所以当时都叫周易,后来孔老夫子为周易写了《十翼》,相当于在对周易做了解释,这部书籍应该到现在来说是,伏羲,周公,孔子三人集体完成的,现在也叫《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着几千的历史,里面的智慧无所不包,所以说,周公对于周易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很可惜的是这本书没有得到大用,很多人只是懂点皮毛,到江湖上到处行骗。真正懂得的话可以运用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中华文化绵绵不绝,国家国泰民安!





君乐智慧


周文王在商纣王的监狱“羑里城”创造了千古奇书——《周易》,在狱中,文王利用身边的数条蓍草,反复推演,仰观俯察,终于创出了周易八卦。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仲尼(孔子)厄(陈蔡)而作春秋”。

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yǒu)里城,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朝花夕拾小文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里程碑。历代正派学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人觉得它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似于巫祝的巫词,微不足道。特别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会报以轻薄的讥讽,甚至认为是迷信的东西。在这儿,本人乐意就设问的相关问题,谈一丁点的粗浅认识。

大家知道,《易经》六十四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八卦。《易传、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庖牺”,即是伏羲,于神农和黄帝一样,都是传说中的王者。据史书记载,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资料推算,第一个朝代从夏禹到夏桀,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从商汤至商舟,是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从周文王到周平王迁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771年。而伏羲、神农、黄帝则是夏朝以前的人物,也就是说他们都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这就证明了我国古代已经用“八卦”来占卜吉凶,距今天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不可否认,《易经》原来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与注释,扩充了其占卜的范围,进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特别是自东周以来,经过孔夫子的研究和论述,同时又融入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使其成为现代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此,《周易》一书便成了中国人文文化的鼻祖。因此可以说:“《易经》三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

周文王推演“洛书”,得出了著名的后天八卦。后天八卦采用了先天八卦的卦象和形式,但卦象的排列方式却以照“洛书”。

也就是说:除代表中间的数字“五”没有卦象之外,后天八卦的卦象,分别代表了八个数字,而这八个数字的排列方式与“洛书”是相同的。

即:一为坎,二为坤,三为震,四为巽,六为乾,七为兑,八为艮,九为离。这八个数字,分别代表了各具阴阳属性的物质元素,它们相互生克,并可以按照从一到九的流转顺序来达到事物的平衡。

伏羲根据“河图”演绎出了先天八卦,周文王根据“洛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八卦是我国先民在宇宙认识的基础上,对宇宙进一步的科学化图解。八卦中不仅包含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而且包含了宇宙间的八种自然现象,及其由基本元素组合变化的上万种事物和状态。

周文王的后天八卦,用它的流转来演示事物的变化和时间循环所制造的平衡效益,这种对平衡的追求,使它更具备了应用的广泛性。这应该就是周文王对《周易》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吧!


没活明白


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演变成后天八卦,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谓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后天八卦得以发扬光大,在后世的堪舆学、八宅风水、奇门遁甲、六爻等术数都有后天八卦的存在。可谓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其次在先天八卦基础上,将八卦演运成六十四卦,每卦配以六爻断辞,阳爻为九,阴爻为六,合计三百八十四爻。当然这里也有周公的功劳。


易生祥


周文王:周部落首领,姬姓,名昌(前1152年―前1056年),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因断讼有功,被人们称为“周文王”。

其父季历被商纣王帝辛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季历死后,姬昌继位,被称为“西伯侯”姬昌。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商纣王封他为“三公(姬昌、九侯、鄂侯)”,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归附者众多。

周的国力逐渐增强壮大,引起商纣王的不安,于是商纣王将姬昌拘于羑(yǒu)里,长达七年之久。

因纣王荒淫无度,周大臣散宜生就献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于纣王,取得纣王大悦,纣王才下令赦免姬昌出狱。

羑里,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达万余平方米。1996年国家定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景区,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因为羑里只是一片土台,并没有围墙阻隔,后来就有了“划地为牢”一词。

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64卦、384爻,并对伏羲氏先天八卦方位,加以改进,对《周易》(孔子后叫《易经》)的发展作出了极大推动作用。

八卦是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分别代表天、地、风、泽、山、雷、火、水等诸意。

伏羲氏八卦认为:

乾卦为天,代表宇宙、天空,从中原大地看,南边天高,北边天低(太阳在南边,天空明亮,看的高远,北边昏暗,觉得离天很近),故把乾卦放在南边。

坤卦为地,代表地球、大地。天在上,地在下,应把坤卦放在与乾卦相对的位置,故把坤卦放在北方。

兑卦为泽,代表沼泽地,因为江浙一带湖泊较多,象大面积沼泽地,故把兑卦放在东南方位。

离卦为火,代表太阳,炎热,古人认识世界很简单,伏羲氏创造八卦时,不一定有太阳一词。人们发现早晨从东边升起一团大火,傍晚时到西方燃尽,每天都是这样,认为东方一定有很多火,故把离卦放在了东方。

震卦为雷,代表打雷、震动、地震。人们发现天空东北方打雷较多,故把震卦放在了东北方。

巽卦为风,代表起风、刮风、来风。据科学证实: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还没有形成,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那个时代,我国应该从西南方来风较多,故把巽卦放在了西南方向。

坎卦为水,我国的河流大部分过是从西方流向东方,古人认为西方一定有很多水,源源不断流不尽。故把坎卦放在了西方。

艮卦为山,我国的西北方有很多山,如天山、贺兰山,又是昆仑山的发源地。故把艮卦放在了西北方。

 

那个时代人们对人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对世界的认知非常简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被定为“远古时代”。

科学界对于人类的起源时代,纷杂百说,差别极大。民间尊伏羲为“人文始祖”,毋庸置疑。

伏羲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记录于楚帛书中。1942年,长沙出土的楚帛书,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创世神话记载。

伏羲氏具体出生时代已无处考察。

其间由于地壳运动,印度洋板块北移与欧亚板块相撞,推生了喜马拉雅山脉。古代的“天地大轮回,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可能就来源于此。现在《易经》也有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之说。

到了周文王时代,“文王拘而演周易”,他发现伏羲氏八卦已和当时的方位不相符合,并认为:

乾卦应该放在西北,因为天倾西北。

坤卦应该放在西南,因为西南有全世界最高的大土堆(把喜马拉雅山当作土堆)。

兑卦应该放在西方,西边有很多沼泽地,认为黄河里的水就是从沼泽地里流出来的,因为黄河的水总是很黄。

离卦应该放在南方,太阳虽然从东方出来,但不是最热的时候,太阳总是到南边最热,中国也是越往南方越热,温度越高。

震卦应该放在东方,因为中国东边的日本地震最多,局地质学家研究日本全国每年平均有一万多次地震,有感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五级以上的大地震在近百年中发生过100多次。

巽卦应该放在东南,因为东南方福建、台湾一带台风最多。

坎卦应该放在北边,北边冰多水冷。

艮卦应该放在东北,东北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后来,人们把伏羲八卦成为“先天八卦”,把周文王改变方位后的八卦称为“后天八卦”,也称为“实用八卦”。至此中国《易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周文王被誉为《易经》发展史上的第二位圣人。

现在人们使用的《易经》,就是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同时套用,其准确率极高。

可见周文王对《周易》的功绩,非同平凡!!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理论体系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建筑、艺术、军事、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三十六计》中,二十九计的释语都引用了《易经》原文,其余七计虽没有直接引用,也不同程度涉及了易理。

 






河洛易经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为创建了后天八卦,并把《先天八卦》、《连山八卦》和《归藏八卦》规范化,条理化,并总结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分别注了卦辞和爻辞,以做占卜之用,它以简单的图形和数字,来阐述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

后世再经过周公、孔子等人的推论解读,终成《周易》之书。经过历代传承,《周易》成为诸子百家之首,中国人民的行为思想无不出自其中,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首先,完善了《易经》。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氏创造了先天易,也就是最初的八卦,也叫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也叫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了归藏易,也叫归藏八卦。实际情况是,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遇有疑难问题难以做出判断时,他们都会向神灵ト问吉凶祸福。易就是通过数草棍的方法,得出卦象,并依此推断人事吉凶的变易。从伏羲氏的八卦到轩辕氏的八卦,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承。

但是长期以来没有人对这种文化进行过整理,据说商纣王把文王囚禁在羑里时,文王有了许多闲暇时间,于是他便对八卦进行了推演、研究,从而进一步地完善了易理,使之规范化、条理化,并演成了64卦和384爻,有了卦辞和爻辞。由于是周人完成的东西,所以称之为《周易》。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也对《周易》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完成了十翼,即《易传》,从而使《易经》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并流传至今。

关于文王演《周易》之事,在司马迁所撰的史学名著《史记》一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的其次,制定了西周的典章制度。文王在其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他实行仁政,奉行德治,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商人往来不收税,犯罪者不连坐其亲属,同时他还进一步完善了周的国家制度,健全了职官之制。这一套制度后来在周公旦的努力下,有了进一步完善,被后世称之为周礼。这一切都是孔子仁政思想的源泉,深得其推崇,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周代制度对他影响之大。据《尚书大传》记载,虞、芮两国发生纠纷,他们本来是商朝的属国,可是他们却不找商王裁决,转而求文王裁断。据说两国的使者到了周境后,看到“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这样一派君子之风,使他们感触很深。使者回国以后,两国主动地把所争的土地作为闲田处理,从而消除了纠纷。文王的治国成就和他所创立的这一套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宝贵财富很值得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