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磨坊—我們大多數會用他來磨掉穀子的殼,或者把小麥大麥等農作物初步加工磨成麵粉,而再方便我們進行更多的深入加工。

而在中世紀歐洲普遍使用的磨坊,其實是經歷了從手推磨坊到馬拉磨坊再到自然力機械動力逐步取代人力的畜力的過程,實際上這也體現了人們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物質文明的進步,我們可以從中世紀歐洲磨坊的發展來看到整個中世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

一、由於對外戰爭的需要,造成歐洲地區勞動力短缺,畜力逐漸代替人力生產力去維持生產

羅馬對外侵略擴張的時期農民勞動力都去打戰了,勞動力遠遠不夠,比如攆磨穀物,史料記載建設於公元前二世紀的巴爾貝格麵粉廠日產量28噸,足夠8萬人的消耗,而這些僅僅依靠女奴難以完成。

所以人們把注意力轉向畜力身上,古羅馬的文明相對於埃及,希臘來講還是較晚的,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時候,人類就開始用牛去耕地,用馬作為交通工具,飼養牛羊的等牲畜。

“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為人類提供肉類,奶類,蛋白質等等,所以對於畜力的引用,很早之前就有,並且它是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標誌來體現的。

而畜力相對於人力他又非常具有優勢,耐勞,對於生活環境要求很低,可以持續很長時間工作,不涉及到人權的問題,飼料廉價。歐洲又是溫帶海洋氣候盛產多汁牧草,而這些恰恰就是畜力所需要的,慢慢的畜力自然走在了生產力的前沿。

當時人口遠沒有工業革命的時候多,也是由於工業革命生產力的提高,人口才會爆炸式的增長。所以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當然人數比較少,還有很多去前線當士兵打仗去了。人力生產也難以維繫日常龐大的所需。所以這個環境下,畜力就是首選。

二、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大量農民跟隨軍隊出征,造成小農經濟崩塌,富人開始兼併土地,勞動力廉價,磨坊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

磨坊最早的時候是在一些東方國家和古埃及使用,後來逐漸傳入西方國家。公元前272年羅馬政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之外的全部意大利,隨後羅馬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

“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隨著羅馬的對外征服,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變化,在對外征服的過程中,大量自有農民隨軍出征,造成土地荒蕪,小農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但是伴隨著戰爭的停止大量土地拋荒,農民土地就代表著財富。

所以很多富有的商人開始投資土地,加大土地兼併而且哪些在海外征服中獲得鉅額資產的高級官吏和新興的騎士階級,盜賣,搶佔,租賃,或者兼併的方式極力擴大地產,在小農經濟衰落的同時,大地產所有者迅速發展,並向外向其他城市擴張。

在一些史料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意大利中部的田莊經營葡萄園,菜園,柳樹園橄欖園,牧場,穀物場,深林,等等田莊與市場緊密相連,農莊內消耗不了的就拿到市場上售賣,而征服掠奪來的奴隸和那些無地的農民就淪為佃農從事農業生產。

由於人口眾多,所以勞動力廉價,而在這個環境下磨坊變得十分重要,他不僅可以為穀子去殼還可以灌溉農田等等,這樣廉價的勞動力在低下的社會生產的條件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當時社會蔑視勞動的態度也有政府對於當時的為窮人提供就業機會的考慮,農民依靠出賣勞動力換取救濟糧食。

史料記載,當時羅馬作家蘇唉託尼烏斯,記載,羅馬皇帝在修建在戰火中毀壞的神廟,明明可以用很少的錢就可以把巨大的柱子運到山頂的一個機械發明,但是他拒絕了,理由就是窮人會失去維持生活的工作。

“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所以可以看出當時的羅馬人還沒有關注機械的使用的較高的效率,只是比較關注機器的使用對自由勞動力的生活造成的威脅。而會產生社會動亂。所以統治者會忽視社會發明,而使得風力水力磨坊的使用受到阻礙。

而且在古代,產品的批量生產實際上會造成過量生產。投資仍然是主要集中在奴隸和土地上,土地是主要的社會資產。沒有必要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改進生產技術和發展生產力去代替人力和建造機械。

三、基督教尊重勞動,利用自然的觀念為水力生產提供思想基礎,生產力得到展,水利磨坊的普及應用提高了效率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的巴基斯坦,到公元二世紀獲得廣泛的發展之後,開始演變到四世紀取得合法地位,並且被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宣佈為國教。

成為羅馬帝國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而基督教產生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恩格斯曾經說基督教的產生,就是被壓迫的人被壓迫者的勞動,他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侵犯人的宗教,羅馬政府的長期的壓迫把帝國境內廣大人民拖入苦難的深淵,廣大人民群眾為了擺脫帝國的壓迫。找不到出路,在政治上解放無望,把希望寄託在逐條幻想當中。

“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而在羅馬帝國後期的努很多次的奴隸起義的過程當中。又基督教得到廣泛的發展,而基督教尊重勞動的觀念又促進了對人的尊重,所以在這個條件下,以水利作為生產的觀念廣泛傳播。

“我們今天技術創新型社會的基礎不在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或英國的工業革命,而在中世紀,這正是我研究的主題。中世紀是人類主要的創新時代之一,它應當被稱為歐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世紀的機器:中世紀工業革命》

中世紀社會,機器被製造了出來,代替人力,把人類從艱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但是,實際上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將風力和水力作為動力,用來碾磨穀物壓榨橄欖等,但是,它跟中世紀的工廠來講,它又不一樣。

我們現在看史書材料,可以看到墨洛溫王朝了加洛林王朝時期修建了很多水力磨坊。修道院是模仿建設的主要發起人和建設者,第八到第九世紀不少修道院都有十幾座幾十座的水泥模仿。

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到11世紀後期,歐洲已經擁有了很多水利磨坊。但是一些自然條件不適合建水力磨坊的地區,在12世紀又發明了風力磨坊,風力磨坊可以在寒冷的地方。工作,所以慢慢的,又在北歐平原建造的推廣起來。13世紀弗蘭德爾西部城市就有120座風力磨坊。1300年英國也建成了4900個。

“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水力模仿從古代向中世紀的擴展建立了很長的過程,在中世紀的普及,也有許多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也是奴隸主的投資與農民增長的消費需求共同促進的結果同時,但是奴隸主階級和佃農之間關於土地壟斷權問題也經常發生爭端,不管怎麼樣,水利磨坊的普及應用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促進了生產的專門化,提高了麵粉的質量。

四、中世紀後期在貨幣經濟的發展下,動力技術發生變革,機械化生產取代了人力和水利,磨坊也成為一種投資

在中世紀後期西歐的農民作為直接生產者,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產積極性明顯提高,也就間接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中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發展,西歐與東方的接觸不斷擴大,使得東方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傳入為西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表現就是動力技術的變革,自然力取代了人力,水力風車應用越來越普及。

隨著冶金業和金屬加工業的發展,更多的金屬工具可以投入生產,也就是金屬成為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幾種可能。

而機械化的採礦取代了人工採礦,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並且火器的傳入,為軍事上加快了進步,也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

“畜力”到“機械生產”,從磨坊的發展看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

馬克思在說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指出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兩個重要條件:

第一個是充足的貨幣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第二個是廣闊的自由勞動力市場,二者缺一不可,那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呢,商品經濟不斷髮展導致社會兩極分化,一部分人破產,無以為生只能出賣勞動力。

通過各種手段發財,掌握大量貨幣。這兩者之間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支持。而且封建社會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破產作為社會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基礎。

在這樣的條件下投資磨坊將會的投資會獲得更多的收益,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放在投資磨坊上,他們會預付修建和重建模仿的首批資金,承租人呢來承擔大部分的維修費用,然後在磨坊建成之後他們再磨坊仿出租出去,而不是自己經營,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獲得了一些利潤,而做也是一種投資。

結語:

筆者認為,關於磨坊的演變史,從畜力到人力再到風力水力機械動力,這個過程,恰恰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封建社會,較多的使用人力,而這也是統治階級的生產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的進步。人力所能提供的能量還是滿足不了需要,人類開始關注於機械動力。也就有了後來的以水力生產代表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不斷髮展,改造自然應用自然的能力也在增強。

參考歷史文獻:

《西歐中世紀經濟社會》

《世界中古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