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为什么要和大清为敌?

zh周晶


不是准噶尔要和清朝为敌,而是两个崛起的政权为了入主中原,始终还是要干一下子的,不打怎么知道谁厉害!

按照我们教科书上的说法,准噶尔政权是叛乱,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在清朝政权崛起的过程中收服了蒙古各部落,其中也包括卫拉特各部,卫拉特盟主于1935年遣使归顺当时的后金,到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确立了清朝和卫拉特蒙古之间的关系。

卫拉特部往上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蒙古瓦刺,在被鞑坦部攻击后不断西迁,被称为卫拉特部,下面除了准噶尔部,还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也被称为漠西蒙古。

1676年准噶尔部在葛尔丹的率领下打败了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然后将这个松散的联盟改变为较为集权的体制,也就是准噶尔汗国,在葛尔丹的率领下,准噶尔汗国不断发展扩大,成为清朝在西方直接的威胁。

在准噶尔汗国崛起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大清崛起的时候,清兵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入关内,并且击败南明政权,建立起一个新兴的中原王朝。

准噶尔汗国已经具备一般政权的性质,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战争并非平叛,而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清朝想要获得准噶尔的土地,而葛尔丹想要入主中原取代清朝。

1690年葛尔丹向已经归顺清朝的喀尔喀蒙古进攻,喀尔喀部无法抵挡,于是向清朝求救,康熙皇帝亲自组织大军讨伐葛尔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正式爆发。

实际上平定准噶尔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康熙两次率大军亲征,虽然葛尔丹战败自杀,但却并没有完全打败准噶尔政权,在雍正时期,双方又发生大战,其中清军在西北还被打败,直到乾隆时期才完成对准噶尔汗国的最后打击,1757年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所以,不是准噶尔要和清朝为敌,而是政权和政权之间难免要发生冲突,尤其是噶尔丹和康熙又都是同时代比较有抱负的领导人,不嗑一下子谁知道谁才是真命天子!


史论纵横


用一句话老话来说,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1757年,清军终于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天山南北。时隔1000多年,西域终于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国的怀抱!

从康熙时代与准噶尔汗国交手开始,到乾隆时期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三代清朝皇帝前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终于彻底消灭了威胁清朝西部安全的巨大威胁,也昭示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帝国生存发展的游牧民族问题。

那么,为什么清朝执意要消灭准噶尔汗国?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这对宿敌相杀100多年?

1、蒙古问题是原则性问题!

蒙古问题,涉及到清朝的底线,是清朝的原则性问题,是清朝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

因为蒙古地域太广大了。从与东北平原接壤的大兴安岭,到遥远的西域,再到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的活动区域,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加上蒙古部落战斗力强悍,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对女真的崛起以及入关后的统治都会产生巨大威胁。

鉴于此,从努尔哈赤开始,对开始着手处理与蒙古各部落的关系问题。此时的蒙古分化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以察哈尔部为代表,分布在长城沿线,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地理位置最为优越。但也正因为距离中原和女真距离最近,在长期和明朝战争的同时,也最先受打努尔哈赤的打击。

受到明朝和蒙古的打击,长期的消耗让漠南蒙古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向皇太极投降。1635年,林丹汗败逃。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公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至此漠南蒙古归顺清朝。

漠南蒙古的内附对于明朝而言,增加了防御宽度,北方边境压力骤然增加,加速了崩溃的步伐。对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军入关争夺胜利果实时,北方边境是漠南蒙古负责守卫的。

但是光有漠南蒙古是不够的,漠西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夺取汗位后,不断向东扩张,进攻漠北喀尔喀部蒙古。噶尔丹妄图统一蒙古,消灭清朝,重拾蒙古帝国的荣光,因此和清朝的关系迅速恶化。

康熙皇帝先是借助噶尔丹的压力,1691年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然后1696年,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败噶尔丹,迫使其退出漠北。随后,噶尔丹自杀。

随后,退出漠北的准噶尔部开始南下侵占西藏,康熙旋即于1722年派遣14皇子胤禵进军西藏,将准噶尔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继位后,清军攻占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边境压力骤减。

但是此时的西域还在准噶尔手中,历史一再证明:失去西域,中原帝国就永无宁日!所以清朝始终保持着对准噶尔部的压力,1757年,准噶尔爆发天灾,国内大乱,清朝趁机出兵,终于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从此蒙古问题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游牧民族威胁彻底消除!

2、沙俄问题是潜在性问题!

准噶尔的坐大,沙俄是主要功臣。

从16世纪开始,沙俄哥萨克骑兵就越过乌拉尔山,在西伯利亚疯狂扩张。由于准噶尔的有力阻挡,沙俄不得不继续向东。1643年,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中国边境开始受到沙俄的威胁。

此时的中国处于明末清初的交替中,对远在东北的沙俄无暇顾及,但是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的安危至关重要,因此康熙积极部署反击,两次发起雅克萨之战,终于迫使沙俄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退出黑龙江流域。

退出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并不死心,他们将魔爪伸向贝加尔湖以及西部的准噶尔部地区。贝加尔湖地区是漠北蒙古部落传统的游牧区,土谢图部最先受到沙俄入侵,虽然坚定抵抗但最终不敌。在西部受到噶尔丹威胁,南部受到清朝挤压、北部受到沙俄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漠北蒙古审时度势选择加入清朝,找到了强大的靠山。

清朝趁机大举北上,击败噶尔丹,而后在雍正年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及《布连斯奇条约》,确定了北部的中俄边界。

中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清朝确定边界,保卫疆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恰克图条约》及《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中俄在中东部的争夺暂告一段落,西部准噶尔部成为争夺的焦点。对于清朝而言,准噶尔和沙俄沆瀣一气,始终是威胁清朝西部北部安危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予以坚决消灭。对于准噶尔而言,夹在清朝和沙俄之间,在实力越来越不济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于是最终选择了投靠沙俄。而对于沙俄而言,除了对土地的贪婪,还在于沙俄一直在努力寻找南下的出海口,在黑龙江流域的尝试失败后,沙俄转向从中亚西域南下,这一思路一直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还能看到其勃勃野心的影子。

所以,谁能掌握准噶尔,就能掌握在蒙古和中亚争夺的主动权。

最终清朝等到了准噶尔内乱,在内乱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的情况下,乾隆迅速出击,消灭准噶尔部主力,清朝成为准噶尔争夺的赢家!

通过一系列条约以及消灭准噶尔,清朝沉重打击了沙俄南下的企图,最终确立了自己在蒙古和中亚的霸权。

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致力于解决疆土问题,作为少数民族,清朝在处理与蒙古各部落关系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清朝几代皇帝巩固疆域的不懈努力,中华帝国数千年来的不断开拓的疆土才大量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清朝:因为准噶尔触碰到了清朝的核心利益,所以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准噶尔汗国和清政府的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比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波兰,历史上就是死仇,无时无刻不在盘算怎么把对方置于死地,然后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另一方面,这两个政权本身也是外向扩张型的民族,对土地有天然的占有欲。

所以,民族性和历史因素,这是准噶尔和大清为敌的第一个原因。



准噶尔的祖先是蒙古人,准确的说就是明朝时期的瓦剌。明朝中期,瓦剌部落分崩离析,草原被鞑靼人所占据。瓦剌人便西迁到了现在的新疆。

到了明朝末年,西迁的瓦剌部落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其中的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赶走了,去了中亚地区。五大部就只剩下了四大部。留下的四大部: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地理位置最好;准噶尔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

在当时,和硕特部的实力最强,而且该部落的首领固始汗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无论是血统还是实力,和硕特都符合担任四部落的盟主的条件。当时的准噶尔只是不起眼的小弟,名义上归顺于和硕特部领导。

几乎是同时期,后金在东北崛起。在与明朝激战数年后,后金的发展陷入了瓶颈。尤其是努尔哈赤死后,辽东年年遭灾,后金的统治者又不善于建设,只会抢。大明的关宁锦防线,后金始终攻不破。于是,皇太极想到了先打败漠南蒙古,然后从蒙古绕道进攻大明的策略。

大明崇祯七年,皇太极打败了漠南蒙古的首领林丹汗。这一战,后金势如破竹,从辽东一直杀到了西北,林丹汗在青海病死。第二年,他的儿子向皇太极投降。漠南蒙古全部纳入了后金的势力范围。



后金与漠南蒙古的这一战,其实跟准噶尔没什么关系。毕竟准噶尔远在新疆,皇太极离它还有八丈远,根本就打不着它。而且皇太极攻打漠南蒙古的目的是为了进攻大明,准噶尔在西北,也没有战略价值。后金不可能主动去打战略价值不大的准噶尔。

但是,由于当时沙俄和喀尔喀蒙古两面夹击厄鲁特四部,厄鲁特联盟的首领固始汗,想到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希望利用后金牵制喀尔喀蒙古,于是便也遣使归了皇太极。因为他是准噶尔部的盟主,所以他归顺于后金,也顺便把准噶尔给一起代表了。

正是因为准噶尔和后金(清朝)从来都没有过过招,他们只是被和硕特给代表了。所以后来噶尔丹一直就不服气,认为满洲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要臣服于清朝?便一口气跟康熙连干了三仗。

准噶尔与清朝并没有交手,但却被和硕特把自己代表了,颇感不服气,这是双方为敌的第二个原因。


准噶尔在康熙时期挑起的三战(两次由噶尔丹挑起,一次由策妄阿拉赞布坦挑起),均以准噶尔的失败告终。这一阶段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两个侵略成性的民族之间的较量。

雍正时期,准噶尔和清朝又大战两次,清军先是大败,后来大胜。一胜一败,明面上双方是个平手。但实际上,以清朝的地理位置和国力优势,其实还是准噶尔人吃了大亏。

那么,准噶尔在明知国力劣势,输不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起与大清的战争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双方都是侵略民族,侵略成性;准噶尔不服大清,总想挑战大清的霸权这两点外。还有一点,是准噶尔不得不主动挑战大清的关键因素。

准噶尔的地缘环境太差了!

它的东面是大清,北面是沙皇俄国,西面是沙俄扶持的哈萨克汗国。准噶尔历任大汗在位时都遭到过三面夹击!经常是东面在与清军厮杀时,西面和北面就被沙俄侵占一大片土地;等到准噶尔调转兵力回西面收复失地的时候,清军又乘机在东面筑城、驻军,蚕食准噶尔的土地。在这种三面夹击的局面下,准噶尔只能向外谋求突破,避免被沙俄和清朝瓜分。

那么准噶尔为什么不跟沙俄打,而只跟清朝死磕呢?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准噶尔的目标是统一蒙古,利用一个统一的大蒙古,对抗沙俄和清朝。沙俄方向已经没有蒙古部落了,它再向西扩张,就没有意义了。

其次、与准噶尔相邻的青藏高原和喀尔喀蒙古的实力都比较弱,好打一点。而沙俄和哈萨克的实力强,如果准噶尔在西面跟沙俄死磕,得不偿失。

另外、沙俄方面公开表示愿意支持准噶尔对付清朝。而清朝方面又明确的表示,一定要灭了蒙古残部,统一蒙古。这两相比较,准噶尔只有跟清朝死磕这一条路可选。

所以准噶尔跟清朝死磕,在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它在青藏和外蒙古的扩张,最后都被清朝打回去了。究其所以然,还是双方的实力差距导致的。虽然这些扩张都失败了,但是它的扩张策略是正确的。如果准噶尔不向外扩张,它也迟早要被俄罗斯、哈萨克、大清给瓜分掉!早死玩死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把试试。

这是准噶尔与清朝为敌的原因,下面再说说清朝的为什么坚持要灭掉准噶尔。


从清朝方面来说,它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灭掉蒙古!但是蒙古很大啊,除了归顺的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外,在现在的外蒙古以北,还有大量的鞑靼人的存在,这些部落并没有向清朝归顺。而在新疆,准噶尔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归顺。为了灭掉这些蒙古人,清朝的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

当时为了对付准噶尔,清政府一连在《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中,主动的放弃了大量领土,目的就是稳住沙俄,专心对付准噶尔。就连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里都对人说,现在清国正在对准噶尔用兵,他们有求于俄国。这个时候不能让步,应该尽可能的为俄国谋得更大利益!

雍正皇帝主动割地给俄国人,并不是因为他大方,而是他觉得自己割的那些地,那都是蒙古人的土地。在他的眼里,这两个不平等条约的性质是这样的:

《布连斯奇条约》:清、俄第一次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恰克图条约》:清、俄第二次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

以清朝的立场来说。雍正割让的这些地,都是蒙古人的地,不是它自己的,雍正皇帝并不心疼。但是这些条约毕竟是清政府代表中国与沙俄签订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实际上清朝还是把中国的利益给卖了。

理解了清朝为什么宁可割地给沙俄,也要灭掉准噶尔。准、清朝之间为什么是死敌关系,也就可以总结了。



第一,准噶尔夹在强敌中间,它没有发展的空间,想要自保就只能向外扩张。但是沙俄它惹不起,而且沙俄还忽悠它,让它去惹清朝。再加上历史上准噶尔的祖宗成吉思汗有过灭掉女真的成功案例。准噶尔有信心向东扩张,企图一举灭了清朝。

第二,清朝要谋求蒙古人的领导地位。准噶尔不服,这个目标就达不成。为了灭掉蒙古,清朝甚至不惜与沙俄联手瓜分蒙古。对于清朝来说,只要能灭掉蒙古,它愿意与沙俄共同瓜分蒙古的领土,反正这些领土也不是满洲人的。

第三,清朝和准噶尔的死仇关系,实际上还是它们两方的落后国际概念导致的。在它们的眼里,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对中国以外的地方不感兴趣。清朝皇帝甚至还认为,罗刹国(也就是沙俄),就是当年的匈奴或者突厥,而准噶尔是罗刹国扶持的小弟。跟沙俄翻脸,成本太大了,跟准噶尔死磕,还是有能力的。因此也就导致了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蒙古的这一历史现象。漠北蒙古早已经被它们两家给瓜分完毕了,而准噶尔则是清朝与沙俄瓜分的最后一块蒙古部落的土地。


Mer86


首先,如果说准噶尔是盘踞某处,那就错了。因为不是康熙要打准噶尔,是准噶尔想打康熙。

准噶尔的领袖噶尔丹是一个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扩张领土但大局观不强比较鲁莽的一个人。

一方面,噶尔丹在满人入主中原,统治着千万万的汉人和大片富庶的土地后,心有不甘,于是从1677年征服鄂齐尔图车汗开始不断占领和兼并西域的部族与土地,实力一天天壮大,巅峰时国土面积与清朝不相上下,这给了他征服打败清朝的信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想一战击败清军主力,确立自己在北方尤其是蒙古人中绝对霸主的地位,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

而另一方面,噶尔丹在扩张的进程中,受到了沙俄的挑唆和怂恿,并且还给予了军事上的支持。这让让噶尔丹越来越忘乎所以,仿佛大业近在咫尺。

噶尔丹整合各种势力后,一度进兵至乌兰布通,就是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附近,大家可以看看地图这里距离北京有多近,已经算是家门口了,康熙便下决心要将他铲除,于是有了三征噶尔丹。





宇佐美鱼龙


提到准噶尔,多数人会想到新疆的准噶尔盆地。是的,那里就见证过准噶尔汗国曾经的辉煌。

准噶尔部的前身可以追述到明英宗时期的瓦剌部,就是这个部落发动了“土木堡之变”,让一度强盛的明朝由此走向衰落。

准噶尔部隶属漠西蒙古,同时期的部落还有硕特、土尔扈特、杜尔特三个小部落。准葛尔是其中最为强大的部落。

(准噶尔汗王剧照)

1636年,和硕特和土尔扈特派使者找到后金,代表四个部落(包括准噶尔部)表示归顺。

1646年,四部首领具表顺治,臣服大清,顺治赐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为盟主,统领各部,从而确立了大清对漠西蒙古的主权。

十七世纪初,准噶尔部迅速扩张,宣战其他三个部落,把他们赶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在经过数年的东征西讨后,终于在 1678年统一漠西蒙古,建立准噶尔汗国。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国土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草场肥沃,牛羊如云,战马成群,人口众多。

康熙29年,极度膨胀的准噶尔汗王噶尔丹,率部进攻漠北蒙古各部,妄图统一蒙古。漠北各部首领联名向清朝求助。康熙调动火器营,用大炮对付准噶尔的骑兵,在乌兰布通重创噶尔丹。

此时的大清,在顺治和康熙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扑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剿杀了张献忠的大西军队,消灭了南明的残余势力,平定了三藩之乱。最后扫清寰宇,立足中原。

于是,康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准噶尔部了。

准噶尔和清朝有何深仇大恨?为何清朝一定要置准噶尔汗国于死地?

因为它涉及到大清政权的核心利益,那就是主权和国土。

早在1636年,大清就和漠西四部确定了主权关系,准噶尔也在呈表中签字画押。现在公然攻打早已归顺的漠北蒙古,这就是赤裸裸的谋反。

而且,在准噶尔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嗜血成性的沙俄,时刻准备扑上来,咬大清一口。

素有“千古一帝”的康熙,岂容你如此践踏他的尊严;岂容你勾结外族,肆意分裂国家。

于是,大清和准噶尔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生死较量。这场较量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

康熙三胜准噶尔。

第一战,乌兰布通之战。(前文已述)

(康熙御驾亲征剧照)

第二战,昭莫多之战。

康熙34年,康熙亲率20万大军,在昭莫多再战准噶尔汗王噶尔丹,成功收复漠北蒙古喀尔喀地区,逼迫噶尔丹自杀。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新的汗王,慑于大清的强大,派使者入清讲和。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后来,在沙俄的撺掇下,准噶尔又生反叛之心。于是康熙被迫第三次对准噶尔开战。

第三战,西藏之战。

康熙56年,康熙命大将色楞领领兵2000余人,从青海入藏,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因寡不敌众,陷入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全军覆没。康熙59年,清廷组织反击,攻下了拉萨,收复西藏。

雍正两战准噶尔,一胜一负。

第一战,和通泊之战。

雍正九年,清廷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中计被围,惨败而归。

第二战,光显寺之战。

雍正十年,清廷在光显寺之战中扳回一局,击杀准噶尔部2万人,重挫其锐气。

(蒙古骑兵)

乾隆彻底剿灭准噶尔部。

乾隆分别于二十年和二十二年,发动了两场决定性的战役,彻底击败了准噶尔部。准噶尔最后一个汗王染天花身亡沙俄。

由此,清朝经过艰苦卓绝的百年鏖战,终于捍卫了主权,维护了西北的安宁,粉碎了沙俄入侵的野心。


张生全精彩历史


准噶尔巅峰的时候国土700多万平方公里,跟同时期的清朝不相上下。


准噶尔还提出要跟清朝南北分治,以长城为界,历史上有两次离北京不到700里远,这个强大的邻居直接威胁到清朝的存亡。。

两个国家地缘政治的冲突太明显了,准噶尔统一蒙古后每天都想着南下。

清朝是花了三代皇帝的时间,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都御驾亲征,最终借着内乱才把这个大患解决掉。


清朝在入主中原后能够立足,除了靠着早年降清的汉八旗,另一个就是拉拢蒙古八旗,拉拢蒙古可以让漠北彻底安定。

这两个组成部分是清朝能够统治中原的根本,而准噶尔的出现,又给清朝的北境添麻烦了。

在准噶尔之前,蒙古后裔的瓦刺部和帖木儿就曾试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准噶尔也不例外。

准噶尔发展起来后不去打北边的俄罗斯和西边的中亚,可见是跟清朝非常过不去。


瓦刺部还导致了明朝直接中衰的土木堡之变,帖木儿也拉着二十万大军东征中原,有这样一个邻居在清朝可谓是夜不能寐。

在雅克萨战役清朝明明打赢了沙俄却还是割让大量领土,就是因为怕西边的准噶尔的两线威胁,清朝不对准噶尔动刀子迟早要出事。

准噶尔在16世纪早期还是几个零散的蒙古部落,是蒙古的绰罗斯和杜尔伯特两个部联合建立准噶尔汗国。

而后对拉萨用兵,控制了藏传佛教世界的大权,此后不断扩张的准噶尔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中亚帝国,之后将矛头对紧大清的附属国喀尔喀,


清朝在这里跟准噶尔干了两次仗,两家的梁子就彻底结下来了。

随后康熙开始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大战,这一役暂时解除了准噶尔东征对中原的压力,但是清军精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连国舅都战死了。

不管是骑兵对冲,还是火枪互射,满八旗都打不过准噶尔,清军是靠着后勤补给把准噶尔耗垮。

清军在第三次会战中主动进攻,打到噶尔丹自杀投降。

到了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国力达到巅峰,这下雍正怎么也打不过准噶尔了,几次大军进攻接近全军覆没,无奈求和。

然而等策妄的儿子去世之后,汗国内讧严重,30年的内战把准噶尔耗成一盘散沙。


1755年乾隆借此机会进攻伊犁,并拉上哈萨克汗国一起打,这才最终把准噶尔残余势力肃清,建立了新的行省新疆。


虎历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准噶尔汗国的前世今生,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卫拉特蒙古就是明朝时的瓦刺,后来联名归顺清朝。1676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打败原先卫拉特蒙古盟主鄂齐尔图汗,把原来松散的卫拉特蒙古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中央集权汗国。后来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屡次与清朝发生冲突战争,各有胜败,乾隆皇帝把握准噶尔内乱之机,果断出兵灭亡了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为什么屡次三番的挑衅清朝,首先准噶尔部的首领都是极具野心抱负的,驱使他们不断利用军事手段,进行对外扩张来增大增强自己的权利。

其次准噶尔部的地缘位置极差,外部环境很是恶劣,北面面临沙皇俄国的不断扩张的巨大压力,西面面临以俄国做靠山的哈萨克汗国的挑战,东方又要面对庞大清帝国的战略挤压,作为四战之地的准噶尔汗国想要突破周围战略压迫局势,必须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扩张,为自己赢得战略腾转的空间和时间。



随着准噶尔汗国不断征服其它部落,尤其是在整合了以卫拉特为首的西蒙古后,原来的权利架构不断瓦解,新的权利系统正在构建,需要不断扩充权利的蛋糕,才能满足新生势力集团和原来的利益集团的胃口,只有不停的地对外军事征服,才能转移集权体制内的新旧势力的矛盾和各部族的利益冲突,更好地为完善和加强准噶尔汗国的中央集权体制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缓冲地带。

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如农耕文明稳定,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对外掠夺和战争,以满足族群有足够能生存下去的资源,尤其是肥沃的草场。当准噶尔自身的资源已经满足不了族群的生存和发展时,对外进行军事扩张,也是游牧民族壮大的重要手段。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每个部族都思想精神上的梦想,就是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统一蒙古各部,继而征服整个世界,再创蒙古族昔日的荣光,这几乎是整个蒙古部族的精神内核。

另外,宗教影响,喇嘛教对准噶尔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噶尔丹一直想建立以喇嘛教为国教的强大帝国。


阿驰2585



这话说的,就跟为什么后金(大清)跟明朝为敌一般这个问题一般!让人有些无语啊!其实根本原因自然是因为利益冲突啊!

其实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准噶尔部与清朝的战争,可以说是蒙古与清朝争霸天下的战争一般,只不过蒙古崛起的太晚了,没有在明末清初与清朝争霸天下,而是在清朝入关以后的康熙年间与清朝争霸天下。

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准噶尔部是蒙古的卫拉特四部之一,在广泛意义上属于是蒙古诸部之一,强大以后自然也就代表了蒙古。

而准噶尔部崛起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叫噶尔丹的野心勃勃之辈,于是开始东征西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准噶尔汗国。

中国历史大抵如此,部落时期,也就是小鱼吃小鱼,到了国家时代,就想着大鱼吃更大鱼的想法了。于是噶尔丹带领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开始东扩,也就是向清朝开战,意图扩大版图,乃至统一中国,所以说准噶尔与清朝的战争,可以视为清朝入关以后与蒙古的争霸天下历程。

当然历史是准噶尔失败了呗,乾隆年间,准噶尔被灭国,这个盛极一时的汗国彻底成为过去式。


宋安之


大清王室,为了和谐满蒙,付出和亲公主过百名,这些公主生活在大漠草原,罕有能活过30岁的,就算如此也非诏不能返京,代价很大。曾经有公主受不了草原生活,自己回到了繁华京城,然后遭圈禁……

葛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受黄教册封,黄教在蒙古诸部落影响力极大,这就导致葛尔丹的准噶尔有统一蒙古资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种树来,我摘桃,康熙乾隆怎肯为他人做嫁衣!你把蒙古统一了,我们那些和亲公主咋办,白和亲了?

满蒙一家和蒙满一家,还是有些区别的,准噶尔的崛起,相当于后院起火,这火若烧起来,那就回不了东北老家了。黄教在蒙古,儒家在中原,清廷可以利用儒生可以利用喇嘛,但绝对不允许南明或者准噶尔汗国存在!

账算的门清,平准噶尔势在必行!


灵石蕴珠宝


如果有个人能穿越到乌兰布统之战前,他见到了噶尔丹,问出了这个问题:

“大汗,你手下强悍的蒙古骑兵(屡次打败清兵),自己又是大和尚的高徒(宗教制高点);控制的疆土包括青藏高原、新疆、中亚、四川一部分(比当时清朝的还要多);你的兵锋都达到了北京之外四百公里(乌兰布统之战位于赤峰);你为什么还要与大清为敌呢?”

当时的人(包括葛尔丹、康熙、蒙古王公),一定会认为这是穿越过来了一个神经病。

这样的设问,是站在清朝视角下的,平定叛乱。但对于准噶尔来说,与清朝的作战,是两个国家的对决。


噶尔丹为什么要与清朝为敌?因为统一蒙古是每个蒙古人的梦想。而清朝的基本盘恰恰包括蒙古。双方是你死我活的对决,没有一丝余地。

准噶尔汗国在巅峰时期,疆域面积达到500万平方公里。 俨然一个熊熊升起的草原帝国。噶尔丹也仿佛第二个成吉思汗。

噶尔丹也自认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他继位之后,首先统一了蒙古西部的卫拉特诸部。这时候的康熙正在经历着三藩之乱和对台湾的收复。


在统一西蒙之后,噶尔丹发兵喀尔喀蒙古。迈开了蒙古统一战争的第二步。但是这时候,三藩之乱已平,台湾也被收复。康熙也就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了。这也是清朝立国的紧密一环。


所以与其说是准噶尔与清朝为敌,不如说是清朝阻碍了准噶尔的扩张。但清朝必须这么做。


因为满蒙联合是清朝的立国之本。如果光靠二十万八旗兵,是很难控制住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地区的。只有靠着漠北蒙古的骑兵力量,才算稳重统治的基本盘。


但恰恰这时候,准噶尔汗国强盛起来。这就相当于出现了另一个成吉思汗。那亲附大清的蒙古王公,是选择清朝还是选择自己同文同种的蒙古兄弟?


所以,清朝想立足,必须除掉准噶尔。没有一点缓和余地。这比三藩之乱等汉地的矛盾更尖锐。弄不好就会后院起火。

但准噶尔是怎么来的?准噶尔部与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合称漠西蒙古。漠西蒙古又称卫拉特。卫拉特在明朝时,又叫做瓦剌。


瓦剌的首领也先是统一草原、差点让明朝提二百年灭亡的蒙古第二十八代大汗。

准噶尔部虽然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但重拾成吉思汗的荣光是他们一直的梦想。


所以,作为两个势均力敌的新兴国家的初次对决,鹿死谁手真不好说。双方实力可算是不相上下。论作战,都是蒙古骑兵的底子。论法统,噶尔丹是大和尚的徒弟,受到蒙藏两族的推崇。

185年后,左宗棠平定新疆之前,陈述过一个非常鲜明的战略观点: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可当时,准噶尔已经打到北京附近了。

乌兰布统之战,双方倾巢而出。


康熙御驾亲征迎战,舅舅佟国纲战死。最终,康熙一方也只是惨胜。仅仅止住了准噶尔向东扩张的脚步。


但对于准噶尔的自身实力来说,又持续了将近七十年,才被清朝彻底消灭。被消灭的一个原因是:准噶尔内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