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明明知道兔死狗烹,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冒死去幫比如劉邦、朱元璋去打江山?

流年似水204840998


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幫助劉備、朱元璋打天下呢?兔死狗烹的道理誰都懂,難道這些大人物不懂嗎?

其實,不是他們不懂,只是他們沒有想過兔死狗烹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罷了。

要評判劉邦、朱元璋為什麼會“兔死狗烹?”我們先詳細分析一下這兩個人。



漢高祖劉邦

在秦朝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最後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一時間起義軍烽火燎原,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亂,而劉邦,也在亂世中崛起,最後問鼎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在劉邦征戰天下的過程中,他為了籠絡別人為他效力,許諾韓信、彭越等人將來共分天下,特別是和項羽的亥下之戰前,韓信、彭越等人不聽劉邦號令,導致劉邦大敗,所以為了讓這些擁兵自重的人能夠聽從自己的號令,漢高祖劉邦不得不先許諾大家將來分封土地。

垓下之戰,劉邦在齊集五路大軍之後,一舉擊敗項羽,從此天下太平。

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的“白馬之盟”。



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

在漢高祖誅殺的功臣名單中,有韓信、英布、彭越、臧荼,而樊噲更是被差點誅殺,幸好關鍵時刻劉邦駕崩了,而蕭何更是自汙聲譽以自保。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誅殺他們呢?

首先燕臧荼在劉邦登基第一年就被劉邦以謀反罪誅殺。隨後韓信被囚禁,後來也被以謀反罪誅殺。而梁王彭越更是被劉邦誅殺後,分其屍體,將肉分發給其他功臣,以做警示。淮南王英布最後起兵反叛自保,被劉邦率軍親征擊敗誅殺。

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

劉邦誅殺這些功臣,是因為韓信、彭越、英布這三位異姓王有足夠的實力推翻漢朝,從某種程度來講,曾經他們和劉備同為諸侯王。而其他人,則基本上是劉邦多疑,為了防止這些開國元老在自己去世後擾亂劉氏江山,被他強加罪名害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窮苦人家,給地主做過苦工,為吃一口飯當過和尚,後來在諸多義軍中崛起,奪得天下,他為了表彰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對這些人封王封候,同時他大分朱氏子弟為王,分發各處,共同拱衛大明江山。

這些異姓王有揚王陳公 ,徐王馬公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

朱元璋為什麼要誅殺功臣

朱元璋早年間並沒有誅殺功臣的想法,他誅殺功臣主要是晚年發生了一件事,讓他不得不對這些位高權重的功臣採取措施。

朱元璋因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因此他非常重視兒子們的教育問題,長子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被他早早立為世子,朱元璋更是讓朱標拜李善長、徐達為師,學習禮法。後來天下大定,朱元璋請當時著名的大儒宋濂和為朱標的老師,學習儒家文化,同時請了諸多品行端正,博學多才的名家做朱標的賓客,為他講解禮法、古往興衰、民間事蹟,朱標更是被後人奉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禮樂子弟”。

朱元璋完全按照接班人的期望培養朱標,而朱標也非常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他為人“溫文儒雅,仁慈殷勤,頗具儒者風範”。他尊敬師長,友善下屬,愛護弟弟,是大家一致認可的人。

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便讓他“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諸臣奏聞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但是朱標太子在洪武二十四年考察陝西回來後,因感染風寒,次年去世。

朱元璋萬分悲痛,最後遵循大家的意見,策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

但是朱允炆年齡太小,朱元璋憂慮再三,決定屠殺這些執掌大權的功臣元老,力求為孫子朱允炆創立一個比較溫和的政治環境。朱元璋為了這件事,先後製造了很多起滅門慘案,更是一手泡製了聞名中外的《逆臣錄》。

眾人為何情願追隨劉邦和朱元璋

首先,這兩位開國皇帝誅殺功臣是他們晚年的事情,也就是說,早年間大家一起打天下,根本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想法。

為什麼放曹操的照片呢?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所處的時代,又都是中原大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大凡有志之士都抱有安天下的壯志,這些人走在一起,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而奮鬥,他們選取能服眾的人統領大家一起征戰四方。

所以說,大家跟隨這些人拋頭顱灑熱血,目的很簡單,就是平定亂世,至於後來能不能位極人臣,估計很多人也沒有這麼宏大的想法。


古梁鏞


第一,倖存者偏差。每一個人都堅信自己早晚有一天會成功,會出人頭地,會成為人上人……每個人都對自己抱有信心。而那個落魄街頭,無人問津的人絕對不會是自己。然而可笑的是,既然有了人上人的說法,那麼一定就有人中人,人下人。

打天下,風險更高。戰場上刀劍無眼,稍微一個走位不利索,你就是刀下亡魂。但是好多年輕人不信,就像義和團那種宣傳模式,刀槍不入、所向披靡。可能嗎?人,賤命一條,由不得你上戰場親身試驗。

所以,很多人選擇走造反這條道路,絕對有自命不凡的因素在其中。這些人認為自己是人中龍鳳,絕對能從死人堆裡踏出來。其結果是,凡人皆有死。

第二,生活所迫。這種人其實佔大多數,本來只想做個良民,老婆孩子熱炕頭,閒來無事還能歲月靜好。但是現實不給機會,戰火毀了莊稼地,土匪官宦還要禍害鄉里。那個年代的老實人只有兩條出路,要麼死路一條,要麼徹底變“渣”。

武松,人高馬大,氣宇軒昂,還是公務員身份,結果,亂世逼迫他瘋魔。朱元璋,本來一個可愛的放牛娃,但是老天不給機會,一張破席埋了爹媽,只能背井離鄉,接受江湖毒打。

劉邦帶著一群兄弟發小反秦抗楚,奪得天下後跟兄弟幾個分了,兄弟幾個老老實實守著江山多好。至於殺功臣,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這五個人,四個人都是半道加入劉邦手下的,在劉邦心裡並不是真心兄弟。況且,他們的加入也大都是被迫加入,戰敗、合併、跳槽,劉邦好心收留,結果還要搞政變,為何不殺?

第三,人性抉擇。人性就是貪婪的,為了功名利祿,選擇打天下,獲得了功名利祿,還想功高震主。不懂得適可而止,早晚要出差錯的。畢竟是一家的江山,你看朱元璋的發小湯和,幫朱家奪得天下,也沒做什麼大官,還早早選擇隱退,最後得了一個好下場。但是話說回來,活下來就是好下場嗎?也不見得。

有一句話說得好,即使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此生。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意義,你明知道自己早晚會死,為什麼還要去上學,結婚,工作?人生在世,必須要做選擇,ABCD四個選項沒有最正確,我們要學會的,是抉擇一個最想要的。


文史長河history


這個問題還是要分開來看,走上了造反這條路,那就要一條道走到黑,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若能成功,建功立業,封妻廕子。而此時抱團組隊就比較重要了,跟個好領導,有一幫好兄弟,成事兒必然要容易些。人的能力有大小的,長處也是各有不同,此時有個能力威望品德都比較出眾的大哥帶頭,總比個人的單打獨鬥要好很多。

創業期間,大家都是比較和諧的,領導人的能力是一方面,做人肯定也是沒得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要不誰跟你玩命。

就算是有人能看到兔死狗烹的結局,那也是抱有僥倖心理的,畢竟成功後的誘惑太大,開國功勳,元老,那待遇,地位,絕對是超然的,關鍵是能給子孫後代拼一張長期飯票,歷來中國人都喜歡考慮身後事,自己享受了榮華富貴,也總得給後人留點實惠。

再說被殺的功臣,有沒有是真的想要再次造反的,畢竟利益的瓜分並不是絕對的公平的,有的不平衡,認為自己得到的少了,心生怨恨。有的仰仗著自己的功勳,為虎作倀,魚肉百姓,搞得天怒人怨。

開國之君哪有心慈手軟之輩,本來就防著你,還往槍口上撞,不殺你殺誰?這幫元勳都是血裡火裡混過來的,老子活著能鎮得住你們,後代子孫哪能鬥得過這幫老狐狸,不得找個藉口把這個攤子收拾乾淨了再交給兒子孫子。

再說歷朝歷代善終的元勳也是比比皆是,懂得放權,懂得退讓,不要位高權重,只要花天酒地,金錢美女,誰會殺你。

政治這東西,不光靠智商,情商有時更重要,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用戶2201778572031


李世民有嗎?趙匡胤有嗎?忽必烈有嗎?你怎麼知道自己這麼背,攤上這樣一個皇帝?

我們先假設你是個亂世中平頭老百姓,這個時候你需要關心的問題,不是飯吃不吃得飽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吃上一口飯的要命問題。


就拿朱元璋舉例,一家人一個月就幾乎死絕了,只能去當和尚去化緣。回來以後雖然沒餓死,但是當時紅巾軍和元軍打仗,元軍打不了紅巾軍,就時不時去抓些老百姓砍頭領賞。你要是當時的老百姓,就問你慌不慌?


好,你說我運氣不能這麼差吧,萬一我是地主權貴呢。那就假設你是當時的地主,只能說你被盯上的概率更大了,紅巾軍可就是打地主分糧食的泥腿子,你覺得你能瞞天過海?

那你說我乾脆招兵買馬,自己武裝自己。那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要走上一條軍閥之路了,不是被幹掉,就是幹掉別人,或者被別人收編,跑到朱元璋手底下幹活?


除了這兩種可能,還有些個別的例子,但是你都會被戰爭的泥潭拖進去。除非你鐵了心找個山林躲進去,不然你無時無刻不面臨生命的抉擇。

跟著一個像朱元璋這樣的人,不僅活下去的希望大,還有望得到榮華富貴,你會怎麼辦?

最後,我們說後話。首先你得從亂世中活下來,你不能說反正幫朱元璋打天下,到最後還是被他弄死,不如我現在就死了算了。

得到榮華富貴,平定天下以後,你還是有選擇的機會。一你可以辭官務農,謝絕門客。但是你會說我打天下不是為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吧,不享受一番怎麼行?

那看來你是不打算放手了,這時候就得看皇帝想不想搞你了。

其實只要你能讓皇帝安心,就沒啥大不了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比如藍玉。

最後的最後,你如果能堅持下來,那就得看運氣了。朱元璋雖然也兔死狗烹,但是那是因為太子早逝,他又想傳位給孫子。那他肯定怕權高位重的老傢伙跑出來篡位,所以你攤上這個時候,只能算你倒黴。


幾葦渡當年


因為某些人誇大了殺功臣的程度,被殺的功臣有之,留下來的更多。

大漢140個侯爺光耀門楣,誰說功臣就一定死的?

被殺的“功臣”自己就沒有問題嗎?

亂世做什麼沒有風險?做一個平民百姓兵荒馬亂怎麼死都不知道,跟著強人造反還能封侯拜相。同樣的風險,不同的收益,是你你怎麼選?


長島男爵


《自由體詩》

——(團隊)

其一。

開初也不見歪心,共同奮鬥位平平。

酒肉未用先兄弟,衣單衣薄寒夜驚。

其二。

隨著宏圖逐漸來,你為王后我為宰。

相依相敬同心齊,還有敵人在徘徊。

其三。

天下剛定論功來,無功不在此列排。

功大疆土封也大,生死搏得富貴在。

其四。

忽然一夜驚夢醒,小兒無有帝王才。

動動心思為兒謀,誰人兵多誰先埋。

其五。

三人之中誰最先,想來想去是兵仙。

兵仙人人敬且服,殺之無有敢向前。

其六。

本是共同起事人,只管奮力不顧身。

捨身忘死奪天下,迎來富貴為子孫。



如若天風


方圓論壇觀點!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的就是為人君王只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福。春秋時期謀士范蠡是越王勾踐的主要謀士,范蠡為勾踐策劃一切,指揮軍事,發展內政,從而滅掉宿敵吳國稱霸中原。按理說范蠡立下奇功本應該享受高官厚祿了。但是在勾踐稱霸之時范蠡卻急流勇退拋棄高官厚祿退隱歸鄉,因為范蠡知道勾踐的性格,那就是隻可以共患難,不可能同享福。所以范蠡快刀斬亂麻隱退,後來范蠡害怕勾踐報復,還改名換姓叫做陶朱公這才得以善終。也正是由此開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才傳頌開來。


至此以後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在得勝之後都免不了大殺功臣。聰明一點的如劉伯溫還能夠善始善終。愚蠢一點的就顧著爭權奪利了,結果到頭來落個身死族滅。因為每一個開國皇帝他們都是通過造反來獲得成功的。在他們造反起事的時候,需要人幫忙打天下,所以自然是千好萬好了。但一旦奪取天下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權。因為他們很清楚能造反的沒幾個是省油的燈,他們也必須防患於未然。所以大肆清理功臣是必備的一課。

劉邦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大肆分封王爵。只要是肯和劉邦打天下的諸侯願意投靠劉邦的都封王。但劉邦奪取天下後馬上就開始清洗這些王侯。在劉邦分封的八大諸侯王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聽了張良的勸告之後一直裝孫子才得以善終。而其他七王都死的極為悽慘。韓信這位一手替劉邦打下天下的功臣先是被削掉王位,後來又不放心被呂后給殺死。劉邦殺光諸侯王之後馬上就定下規矩“非劉姓不得封王”。這也說明了劉邦很是殺伐果斷。

朱元璋那就更不用說了,古代封建社會殺功臣殺的最狠的皇帝就是朱元璋了。其他皇帝殺功臣是為了平衡剷除過於強大的臣子。朱元璋殺功臣那可真是“一視同仁”。明朝開國功臣幾乎都被朱元璋給殺光了。整個大明朝開國功臣十不存一。由此可見朱元璋這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對於權利的把控是有多麼強的慾望。

既然皇帝殺功臣都已經是傳統了,那為什麼還有很多的人打破頭的相當“從龍功臣”呢?事實上還是權利動人心。他們只是選擇性的看到了開國功臣獲得的榮耀和權利。卻忽視了開過功臣多數都不得好死。再有就是,如果懂得進退的話,開過功臣還是可以善終的。畢竟朱元璋這種殺功臣上癮的皇帝比較少。像李世民就很少殺功臣,再有就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手段也比較柔和。所以說一方面看皇帝是否有肚量可以容人,另一方面就是臣子自己得懂得藏拙,懂得進退。否則功成之時就是身死之日。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恩殺與寵養。其實是有源可尋有據可察的。有一部分是必遭屠殺的。有一大部分是自尋死路而不可救的!起兵逐鹿中原天下之時唯有奮勇否則就會身死無益,所以都是拚命決死才會有成功的希望。這種時期霍達生死與富貴的比較佔上風。坐分福利之時,天下大定實則未定,居然想亨受榮華富貴的多了。比功分利牢騷者多了,不明白道理居功任性的多了!難怪成了帝王的皇帝想開殺戒了。這個做皇帝的本身也是一個大哥罷了,那時的凝聚力在於義氣相投兄弟情誼江湖兄弟義氣情分為重。做個皇帝需要的是規矩朝綱分明是地主老財的光宗耀宗榮華富貴招搖一番。州官放火使得,百姓點燈的不許,會引發出許多不堪不甘和撓動的心情。還有習慣養成的問題會成為矛盾的爆發因素。打仗慣了沒有血腥味可以憋死人的!解甲歸田別無一技者用何謀生?換班子座江山與打江山享富貴的財富權勢分利等等都是導火索。更要命的是捲入繼承壬位大統的鬥爭紛爭。基本上帝王業成之後被殺的功臣武將和能臣就是這些個因素,越國的范蠡為什麼離開勾踐也是知道這些個兇險沒有辦法避免才執意離開政權和富貴。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就是這個樣,打天下的一旁人都是沒有治天下的想法。治天下的一旁人卻沒有打天下的才能和資本。所以這個旁人都必然規律都成了歷史的過客而矣!旁人非幫人!暫領暫受而矣,幫人者以天下人為重,輕富貴利人民矣!故共產黨執掌中國政權結束封建秩序的更迭有政治上必然的因素。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改朝換代,那是千古難遇的大變局,什麼兔死狗烹之類的故事,不過是這大變局中的一碟小菜而已。也有小狗長成巨獒的,也有狗兒退居田園的,還有狗兒浪跡江湖的。

一、從歷史故事來看,兔死狗烹的不少,但也有很多主子不吃狗肉的。更何況,兔子未必會死,也就還烹不到狗頭上

一是主子不吃狗肉,讓狗兒退居田園的。譬如說劉秀、趙匡胤二人,他們的功臣、功狗(劉邦的說法)大多沒死,都退居封地,成了大地主。二是兔子沒死,狗還安全,甚至成長為巨獒的。譬如柴榮手下的趙匡胤、譬如宇文邕手下的楊堅等人。不能只看兔死狗烹,那就片面了。

二、從歷史教訓來看,除了朱元璋烹狗不分善惡好壞、蠻橫不講理以外,大多數帝王還是要講道理的,即便被人一再詬病的劉邦也是講道理的

都說劉邦殺功臣,其實劉邦殺的主要是驕橫分裂的異姓王,劉邦的許多大功臣都活了下來,譬如說陳平、周勃、灌嬰等人,以至於深刻影響了漢朝之後的歷史。劉邦對謙遜的、知道退避的功臣都是不殺的。倘若是驕橫的、威脅皇權的,哪個皇帝又不殺?

三、從歷史人物上分析,即便最喜歡兔死狗烹的朱元璋,也在殺與不殺間有猶豫,何況朱元璋早年顯得低調而謙遜,很能迷惑人

朱元璋殺功臣是早就開始的,後來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為了太孫的皇位就殺得更快。但早年間的朱元璋卻在他那些老兄弟面前顯得低調而謙遜,甚至給他一位退避江湖的老哥寫信,說:自己能當皇帝也是偶然,希望老哥回來聚聚,天下的事兒能幫忙你就幫忙,不幫忙我也不勉強。他那封信呀,寫得言辭極為懇切,當真要感動不少人的。幸好他這位老哥是個明白人,知道這個小弟的本質,終究是不回來的,被狗烹的人裡面總算少了一個。

四、從歷史變化來說,一些改朝換代完全造成了各階層的大翻轉,因此有人見利而動

且不說貧苦沒飯吃的階級,必然是不滿封建朝廷的殘酷統治的。即便是一些地位還不錯的階層,其中一些精英分子也參與改朝換代的鬥爭,譬如說張良、蕭何,在秦末都不是貧民。劉邦建立西漢,蕭何家族從此成為繁榮千年的蕭家;劉秀建立東漢,他的南陽老鄉都成為了東漢地方豪強。這種歷史的大變局,促使很多人因利而動,也是很正常的。


星火辰


春秋時代,范蠡在輔助越王勾踐消滅宿敵之後,主動隱退,並且說出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人性的,歷史也一再驗證了這個原理,比如劉邦大殺異姓王,比如朱元璋屢興大案,消滅眾多的開國文武大臣。不管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是否瞭解歷史,他都多多少少懂得這個道理。那麼,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人願意輔佐劉邦和朱元璋呢?原因大概有這麼幾點:

首先,創業之初沒有人能夠預見未來。

范蠡、文種當初幫助勾踐的時候,勾踐已經貴為越王,范蠡等人幫助他走出困境,適時退出。

但劉邦、朱元璋的情況就不一樣,他們出身草莽,手下的那些大將來到他們身邊時,劉、朱二人都還沒有成氣候,頂多算是江湖上的一個小山頭,而當時這樣的山頭還有很多,誰都不知道劉邦、朱元璋能走多遠。這是很關鍵的一點不同,就好比現代眾多的創業公司一樣,絕大部分中途就死掉了,最終能做大的如同鳳毛麟角,而在創業過程中,恐怕連領導人本身都不知道能夠走多遠。

我們不妨看看朱元璋的那些追隨者,最早的動機各不相同,其中一些人原本投奔的是別人,後來慢慢與朱元璋走到了一起,比如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有人原本是要自己當頭領,自己創業,比如鄧愈、馮勝、廖家兄弟等等。還有人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只求找一個安身之地,比如沐英等等。

他們最初想的只是生存和一點小富貴,沒想到朱元璋的事業越做越大,他們的地位、權力也跟著越來越高,越來越大。富貴和權勢這種東西容易讓人上癮,得到之後,很少有人願意主動放棄。

其次,兔死之後並不是所有的狗都被宰了。

許多功臣出事,原因是多方面的,君主和功臣雙方都有一些問題,比如君主的猜忌,缺少容人之量,有些功臣擺不好自己的位置,看不清形勢,居功自傲,無法無天,甚至有些非分的想法和陰謀,結果引來殺身之禍。

在誅殺功臣方面,劉邦並不屬於典型,他殺的基本都是威脅到皇權的人,漢代更多的開國功臣其實都活得不錯。

在殘暴的朱元璋這裡,開國功臣中的許多人陸續被除掉,但也有不少人其實沒有事,比如徐達、湯和、沐英、郭英、耿柄文等人,早死的常遇春的大兒子自己太做,否則在朱元璋時代基本也可以沒事。這些幸運者的最大特點是有自知之明,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平時處事時小心又小心。

這些幸運者的存在,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從人的本性來說,每個人其實都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自己應該屬於那幸運的一部分。一直到屠刀砍向自己,這種幻想才會破滅。

第三,有些明智的人也有過退隱的努力,但最終難逃禍端。

比如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曾經主動退隱,但因為各種原因,退而難隱,又回到朱元璋的身邊,最終喪命。說到底,他們還是不夠堅決,心中還有貪戀。

如果他們都能像陳遇一樣,從一開始就有清醒的頭腦,始終能夠抵制名利的誘惑,也不會有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