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序言:

众所周知,唐朝作为封建时期最强盛的政权之一,不但疆域辽阔,与其他亚欧诸多政权也都有着密切的往来,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都极具“多元化”的特色。

以至于伴随着唐朝墓葬中大量陶制女俑以及壁画的出土,让很多人开始将唐朝女子那“半掩半露”的清凉服饰特色延伸到了两性观念上,认为唐朝的思想开放就是两性观念开放。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唐朝的思想开放,其实是文化属性上的开放,而造成这种服饰风格较为清凉的原因,只是因为当时的天气条件普遍炎热罢了。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朝女子服饰特点

咱们就以唐朝画家“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为例,作为一幅描绘唐朝贵族女子赏花游园的画作,相信大家可以从中很直观的看出唐朝贵族女子的服饰特点。

其普遍身着“齐胸襦裙”,同时搭配丝质的“大袖衫”,轻薄剔透,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了唐朝贵族女子的丰美以及雍容华贵,彰显出了一份独特的柔和、恬静之美感。

再比如唐朝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唐朝女俑”,无疑也足以证明,唐朝女子的这种较为清凉的服饰风格俨然也并非是贵族专属。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唐朝女俑示意插图

虽然唐朝寻常女子在服饰上的材质以及造型跟贵族女子有些许差别,普遍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并非唐朝贵族女子的那种“齐胸襦裙”以及“大袖衫”的搭配。

但他们无一例外,却都同样具备着“领阔而低”、“上无内衣”的特点,正如诗人“周濆”在诗中所写,"惯束罗衫半露胸",无疑便是唐朝女子服饰风格较为清凉、半遮半掩的具体写照。

这也就意味着在唐朝时期,别的不说,单纯在女子着装风格上,确实是封建时期女子服饰风格变迁进程中极为少见的一种,甚至还跟封建时期那普遍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女子服饰风格以及因此而延伸到的“女子贞洁观念”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冲突。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明代孔府旧藏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女披风

就好比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明代孔府旧藏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女披风”,也就是明朝《云间据目抄》中所记载的“披风便服”,便在很多明朝史料中频繁出现,可见“披风”在明朝时期确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服饰特色。

而在《朱氏舜水谈绮》中,亦是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很明显就跟唐朝女子服饰那“半遮半掩”的清凉特性格格不入。

再加上明清时期那浓厚的妇女贞洁观念的影响,诸如清人“姚远之”所著的《竹叶亭杂记·卷七》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水时,一女子避未及,......有一人急援手救之,女子乃呼号大哭曰,吾乃数十年贞节,何男子污我左臂。

俨然是将单纯的“肢体接触”都视为了侮辱贞洁,也正是受这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导致很多人都凭借着唐朝女子着装清凉的服饰特点,以小见大,将唐朝的思想开放延伸到了“两性观念开放”上面。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如今之所以对唐朝做出了“思想开放”的评价,实则是一种“文化属性”的开放,描述的是唐朝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兼容并济的开放特色,跟“两性观念开放”完全就是两码事。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胡服“高腰襦裙”示意插图

唐朝女子服饰对胡服以及异域民族服饰的融合

可能很多人就会问了,既然唐朝的“思想开放”并非“两性观念开放”,那么唐朝这跟其他封建政权格格不入的女性服饰特点是怎么回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单纯的吸收西域胡服文化肯定是形不成这种清凉特色的,毕竟不管怎么说,当时的西域诸多政权所处的都是物质资源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较为匮乏的地带,多以游牧为生。

这也就意味着其传统女子服饰定然主要考量的行动的便利性,也就是胡服衣衫紧窄、方便活动的特色。

即便是当时跟唐朝关系密切的波斯、印度等很多异域民族服饰,其虽然崇尚柔美,多采用披挂的方式,就好比古印度女子服饰中的“纱丽”,其特点也是轻薄剔透,半遮半掩。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印度纱丽示意插图

但古印度女子在穿着“纱丽”之时,却是在上身着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下身着长裙,然后将纱丽缠绕在身上,从而凸显端庄优雅的气质。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唐朝女性服饰在对胡服以及这些异域民族服饰的融合上,确实是有所体现的,诸如“齐胸襦裙”,便可以说是对胡服“高腰襦裙”的借鉴。不过“高腰襦裙”的“裙带”是系在胸部以下,“齐胸襦裙”则是系在“胸部以上”。

而对异域民族服饰的融合,则是体现在“颜色”的艳丽以及“材质”上的吸收,这点从《簪花仕女图》以及唐朝女俑中便能够很直观的看出来,唐代女子多是用红色、绿色等艳丽的颜色来作为服饰的颜色选择。

从而使得唐朝女子服饰逐渐形成了品类繁多、善变化、丰富多彩、颜色艳丽、雍容华贵等诸多特征,但这些,却基本都与唐朝女子服饰那“半遮半掩”的特色没什么直接联系,充其量也就是异域民族服饰中的“纱丽”,能跟唐朝女子服饰中那“丝制大袖衫”产生关联。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唐朝女子服饰示意画像插图

但“齐胸襦裙”上面本该还有的“紧身窄袖”的上衣哪去了?很多人可能会说是用“大袖衫”、以及民间普遍存在的“短襦”取代了原本的“紧身窄袖”的上衣,那么那“领阔而低”、“上无内衣”的特点又是哪来的呢?

很明显,无论是胡服,还是诸如古印度、波斯等异域民族服饰,显然都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而这个特点,显然才是很多人将唐朝女子服饰跟“两性观念开放”联系到一起的主要原因,可问题是唐朝时期虽然对外是“兼容并济”,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并不代表唐朝自身就置“封建伦理观念”于不顾。

相反,封建时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政治工具,向来都是被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的一个存在,那这种因“领阔而低”、“上无内衣”的唐朝女子服饰特点而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形成的冲突又该如何解释呢?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古代气候变迁示意插图

唐朝气候条件炎热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唐朝的气候条件湿热,正如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所说的,唐朝时期恰好正处于从隋朝到北宋宋哲宗执政时期的“第三温暖期”。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冬季,其温度也基本能长期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也就是所谓的暖冬,即气温普遍偏高,降雪量极少的气候条件,就好比中国全境降雪极少,气温普遍偏高的2006年,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冬”。

这点其实从贞观初年那“旱,蝗虫大起”的社会现状以及中原地区不仅有大片竹林,长安还盛产柑橘,洛河、渭河基本上很少结冰等诸多现象中也都能很直接的看出来。——《贞观政要》

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在唐朝统治的289年期间,冬天干脆完全不下雪的年头也达到了19年之多,那么这种现象所能导致的最直接的表现,相信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古代女子在夏季示意画像插图

我们如今这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下的气候条件,其实跟唐朝时期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差别并不大,虽然直接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或许不同,但气候条件的表现却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夏季极为炎热,降雨量以及冬季的降雪量普遍减少。

那么我们在夏季的时候尚且都恨不能天天呆在空调房,那古代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的条件下,她们又该如何纳凉呢?

也就只剩下了适当的减少衣物、使用扇子、或者频繁“洗澡”了,难不成还能继续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吗?那除了会捂出痱子以外,还能得到啥?

值得一提的是,“蚕”的生存条件,刚好正是适宜在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等相对温暖的条件下生存,而唐朝丝织业相对发达,无疑一方面就证明了唐朝处于“温暖期”的结论,同时也证明唐朝“丝织品”的价格定然也是相对实惠的。

且“丝制的大袖衫”以及相对宽松的“襦裙”,则刚好可以满足透气性的需求、以及体感上的“舒适度”,自然也就成了唐朝女子服饰的最佳选择。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唐朝女子着男装示意插图

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实质

于此同时,唐天宝年间之所以会出现《中华古今注》所记载的“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的女子穿着男装风气。

也正是因为唐朝时期的气候条件实则也不全是“温暖期”,而是一个不稳定的“温暖期”,依旧会有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

诸如天宝年间的进士“刘长卿”在诗中所写的,“晚暮相依分,江潮欲别情。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无疑便是天宝年间曾出现寒冷天气的真实写照。——《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另外,在杜甫、以及白居易的诗中也不乏一些描述“冷冬”气候条件的场景,这也就足以证明唐朝的气候条件虽说主要是呈现“温暖期”的模样,但也依旧存在一些冬季气温普遍低于“零下”,以致路面、河流封冻的自然现象发生。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宋朝女子服饰示意画像插图

如此一来,在碰到这种“冷冬”气候条件之时,传统的唐朝女子服饰显然没有什么保暖效果,而她们又想出门,那么自然也就只能是着胡服、或者是直接穿着丈夫的男装出门了,继而等占比极少的“冷冬”气候条件一过,也就又可以穿她们平常所穿的传统唐朝女子服饰。

这点其实从北宋初期承袭了唐朝的服饰风格,后来却逐渐转而向包裹严实方向的转变过程中也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就正是因为这个“第三温暖期”到北宋宋哲宗之后就逐渐结束了,传统的唐朝女子服饰已经不能满足女子“取适寒暑之宜”的需求。

明清时期“小冰期”的到来,无疑更是加剧了这一状态,女子只会将自己包裹的更为严密,纵观始末,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唐朝女子服饰的“演变过程”,实则跟“两性观念开放”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就单纯的只是因为天气炎热、纳凉所需罢了。


唐朝女子:穿着清凉就是两性观念开放?天气炎热,我穿薄点不行吗

唐朝女子结伴外出示意画像插图

结束语

简而言之,我们现代之所以会有很多人都把唐朝女子服饰那“领阔而低”、“上无内衣”的特点跟“两性观念开放”关联到一起,实则就正是因为忽略了当时的气候条件变迁。

而只是单纯的把“唐朝女子服饰特点”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唐朝那“兼容并济”的文化属性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根据唐朝女子服饰与封建时期普遍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女子服饰特点所产生的冲突,得出了一个唐朝女子“两性观念”也比较开放的错误结论。

实则这是十分片面的结论,毕竟相较于封建时期那普遍存在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唐朝女子得益于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大背景,在社会地位上就普遍要高于封建时期其他政权的女子。

从而也就使得她们可以自由出门上街,可以相约结伴出行,跟男子的接触自然也就多了起来,那么出现自由恋爱的现象自然也就要远高于其他的封建政权。

换言之,因此而衍生出的唐朝女子开放大胆的观念,其本质无非就是在封建时期哪个社会大背景下,因为这份冲突从而使得其较为“突出”,让人在无形中在主观意识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放大”罢了。

所以,与其去关注唐朝女子“两性观念”是否开放这种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的话题,倒不如去研究下唐朝女子服饰中所体现的那份兼容并济的包容态度来的实在。

正所谓以史为鉴,人类的进步,不正是在不断的前行中总结经验、借鉴前人长处、继而去除糟粕的情况下才实现的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