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餘成歲,一篇文章告訴你,閏年和閏月是怎麼回事

以前在農村的時候,剛過完年,就會有一些農民叔叔來問我爸,今年事閏年嗎?閏幾月啊?這時候我爸就會跑去翻他那本發黃的萬年曆,把查出來的結果告訴給那些叔叔。那時候的我還小,並不清楚閏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等到後來長大之後,又習慣用上了公曆,對閏年閏月這一說法也就不再那麼上心了。

閏餘成歲,一篇文章告訴你,閏年和閏月是怎麼回事

近期在看書的過程中,想到了一些往事,就把閏月和閏年這個事又放在了心上,專門的去研究了下。

原來閏這個字,最早出於《尚書》中,原話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閏呢,意思是多餘,門裡一個王,王一般是不誤農事的吧,家裡有個大王混吃混喝,肯定是多餘的啊,就像莊子說的那樣“帝王者,聖人之餘事也”。

說到這裡,就又不得不說到我們古代的歷法了。雖然說歷朝歷代都設置的有一個專門觀測天文方面的機構,叫做欽天監,專門從事觀測星象天文。不過這個欽天監在現代人們的認知中,只認為他是一個根據天文看看星星來預測吉凶禍福的機構,但事實上卻不然。這個欽天監最主要的作用是觀測天文,制定曆法,用來指導農業勞作。

閏餘成歲,一篇文章告訴你,閏年和閏月是怎麼回事

不過,因為對星空的神秘感和崇拜感,也成了歷代帝王吉凶禍福的徵兆。即使是這樣,在宋代之前,中國的天文學一直都是領先世界的,到了元代以後,就開始逐漸的落後於西方。

哪怕現在的人們使用著公曆,還有很多人認為公曆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只有農曆或者陰曆,才是咱們本土的歷法,其實也不然。早在夏代的時候,就有了太陽曆,也就是陽曆的雛形。到了商朝的時候,更加重視農業,又根據月亮的運行規律,制定了太陰曆,也稱陰曆或者殷歷。

那為什麼有了太陽曆之後,還要制定太陰曆呢?

因為啊,太陽曆是根據太陽的運行周天360度,一個週期四個季節共365天這麼一個規律來制定的歷法,他可以明顯的讓人們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但卻不能很好的再反映出每個月裡面的時間變化。在宏觀上有優勢,但在微觀上卻還顯不足。

所以在商朝的時候,又根據月亮的朔望,也就是圓缺的運行規律,制定了太陰曆。但太陰曆,也只能反映出每個月裡面的時間變化,對四季變化有略顯不足,還是不能很好的用來指導農業勞作。所以在春秋時期,又出現了二十四節氣。這樣,將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結合起來,就能指導農事了。

閏餘成歲,一篇文章告訴你,閏年和閏月是怎麼回事

這也就是說,在後面,人們都是一直將太陽曆和太陰曆兩者結合起來進行使用的,以太陰計月,以太陽計年。

可這又和閏年閏月有什麼關係呢?

在太陽曆中,一年是365天,可按照太陰計算,每個月平均下來是29.5天,一年十二個月下來,總共只有354天,離太陽曆的一年365天還相差了11天,這個11天怎麼辦呢?在陰曆來說,這11天也就是多餘的,所以也就叫閏了,可這11天又不能把他刪除了。

雖然這11天看起來不是很多,但過上三年,就多了一個多月,過上十七年,就怎麼辦呢?六月就大雪紛飛,九月春來,十二天夏至,三月落黃滿地,可以說是四季輪轉。

古人一看,這可不行,於是就是想出了閏月這個妙招。也就是每三年,加出來一個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做閏年。閏年的閏月也沒有隨便加,平均分配,也不能動導致二十四節氣出現紊亂,也正因為這樣,有時候閏一月,有時候閏八月。

陰曆是這樣,陽曆呢,也得閏,為什麼?

閏餘成歲,一篇文章告訴你,閏年和閏月是怎麼回事

因為陽曆一年是365,但太陽的一個運行週期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又多出來了一點,每年多出將近6小時,4年剛好多出來那麼一天,就有了4年一閏,在2月份上多加一天。

這樣也就出現了,現在的平年2月是28天,閏年是29天。

閏有了,該到歲了,歲和年是不一樣的,雖然時間段是一樣。

歲,最早是用來指木星,木星又叫做歲星。所以木星運行的軌跡,就叫做太歲,說誰誰命犯太歲,就是衝撞到了木星的運行軌跡,這個我是不信的。

因為木星12年繞天一週,每年運行30度,剛好符合了天干地支的規律,60年一甲子,木星跑5圈。這樣就造成了在中國古代,同樣還有一種紀年法,就是按照木星的運行軌跡來紀年,所以在看古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歲在某某之類的話語。

而到了現代,每當人們過完生日,就會說我又長大了一歲。這個一歲就是從該年的某日到次年的某日,這中間的時間叫做一歲。

而年呢?每年的1月1日到次年的12月30日,這中間的時間就叫做一年。所以說歲和年有著不一樣的意義,雖然被很多人混淆成了同一個意思。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覺得呢?如果覺得長了一些姿勢,還請點個關注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