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爲什麼沒有成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河苦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後期秦趙兩國的四位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是按照實戰經歷來排名的,並無軍事理論著作流傳於事。他們都有典型的特徵:(1)從基層軍官做起,憑藉戰功一步步晉升。(2)實戰經歷多,以兵團作戰為主。(3)準確的說他們都處於戰國後期,幾乎是同一個時代,代表著戰國實戰的最高水準。



先和小編看一下樂毅的生平,一人率領五國聯軍在半年內攻取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齊國,軍事指揮才能是沒的話說。但是,他並不是以弱勝強的案例,帶著五個國家打一個國家,和其他四位名將相比,說出來都有點丟臉。但是,樂毅依舊是諸葛亮的偶像。



白起是戰無不勝的秦國第一代軍神,他的戰績可以彪炳於史冊,先後為秦國統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為山東五國在他的手下元氣大傷,先後斬殺五國有生力量145萬人。從《史記》中,小編未發現其生年,只從公元前294年開始,以左庶長的身份進攻韓國,開始出道。他的實戰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領秦軍在伊闕擊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攻城5座,俘虜主將。此戰白起晉升國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軍攻破楚國別都鄢,楚國首都郢,這一戰佔領楚國西北地區長江以北的大量地盤,楚國被嚴重削弱。白起晉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領秦軍在華陽擊敗趙魏聯軍,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趙軍兩萬,共斬首十五萬。魏國在此戰中元氣大傷,無力爭霸。

公元前264年,率領秦軍在陘城攻韓,斬首韓軍五萬。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趙在長平對峙三年,最終坑殺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郵被秦王賜死。



秦國第二代名將當屬王翦,還有他的家族。起於微末,後期的戰績主要在統一六國上,是秦始皇的老師。但司馬遷評價不高,雖然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卻不能輔佐秦始皇實行德政。關於王翦,他還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將中唯一一位同時具備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場都皆地善終,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將,不幹屠滅之事。不過,歷史總是風水輪流轉。王翦殺死了楚國名將項燕,而項燕的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俘虜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閼與之戰出道,攻取趙國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與另一大名將李牧較量,使用反間計除掉對手,滅亡趙國。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軍在易水河擊敗燕代聯軍,攻破燕國首都,燕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軍與楚國一決雌雄,楚國名將相燕自殺,楚國滅亡。隨後乘勝追擊,南征百越。這一戰,王翦功封武成侯。



戰國的另外兩位名將,大家都很熟悉。負荊請罪的主角廉頗、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對來說,廉頗出道早,資歷比較老,在諸侯中名聲比較響亮,先後在趙、魏、楚任職,但一生念趙,最終在楚國在悲涼中客死他鄉。廉頗的野戰能力在四大名將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屬第一人,連白起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禦。



公元前283年,廉頗作為趙國主將,參與了“五國攻齊”的大事件,長驅齊國,攻取陽晉。回國後封為上卿。

有趣的是,藺相如也在這一年出道,完璧歸趙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頗再度攻齊

公元前276、275年,廉頗率軍攻魏,取得勝利。

公元前269年,廉頗率軍在閼與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頗在長平堅守三年,秦軍不能勝。此時,是戰國兩大名將的對壘,一個是秦國的戰神白起,一個是趙國的上卿廉頗。

公元前251年,廉頗以少勝多,大敗燕國,一直打到燕國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這一仗是廉頗出道以來展現其軍事素養最強的。同時,廉頗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謂是位極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頗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被記錄的戰爭。同年,趙王解其兵權,發生軍事衝突,廉頗出逃魏國。一代名將的生涯走到了盡頭。



李牧是戰國末期最優秀的將才,也是能在趙國力攬狂瀾的人物。他的一生,戰役不多,但足以彰顯其名將之風。他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塞外對抗匈奴,一個是秦趙最後大決戰。塞外對匈奴是李牧軍事生涯中最經典的戰績,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長期在塞外的習慣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終被冤殺。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將司馬尚一樣,被棄之不用罷了。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對抗匈奴,創造了殲敵十萬的驕人戰績(步兵對騎兵)。

公元前245年,名將趙奢、藺相如相繼去世,廉頗出逃魏國。趙國朝中已經無人可用,李牧趙國僅存的良將。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勝,這是他在六國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對陣秦軍,在肥之戰中創造出經典的殲滅戰案例,秦國敗退,因功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對抗秦軍。趙王聽信讒言,捕殺李牧,一代名將終結了此生。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各自所擅長的領域。白起是凶神,主殺,似乎數據是他所關心的,他是三思而後行的典範。王翦在軍事指揮上並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諳為將和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終。廉頗野戰能力不足,防守有餘。但時運不濟,趙王昏庸,最終客死楚國。李牧是軍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圍殲騎兵、殲滅戰兩大案例夠後世學習很久。但也同樣不懂為官之道,最終被冤殺。

白起被秦王賜死,廉頗被趙王逼走,李牧被趙王冤殺,三者不得善終,成為了戰國名將中的遺憾。其實,戰國的名將還有很多,比如孫臏、吳起、龐涓等是戰國第一代名將。孫臏成廢人,吳起被楚國貴族射殺,龐涓戰敗而死,似乎戰國的名將們結局都不太好。


慵懶國王




如果當時沒有秦軍在河東死死咬住頭號強國齊軍的主力,樂毅破齊無從談起。一直以來,在這場戰爭中,人們忽視秦軍的作用了。在當時齊國與秦國並強於世,沒有秦國的參與單憑燕趙這些二流的諸候國是根本不敢惹齊國這隻鐵老虎的。

秦將蒙驁率秦軍首先向齊國河東進改,奪齊國河東九城,齊軍主力在河東迎戰秦軍,被秦軍牢牢圍困在河東戰場上。

在齊軍主力被秦軍糾纏脫不開身的情形下,由樂毅統帥的另一支聯軍從趙國出發改向齊國的濟西之地。齊湣王在齊軍主力無法回援的情況下,急忙從民間徵兵組成一支抵抗樂毅聯軍的軍隊。由於這是一支臨時由平民組建起來的軍隊在與樂毅聯軍正面接觸時,統兵大將觸子首先逃跑,很快,因為沒人指揮,齊軍全軍潰敗,戰線徹底崩潰,樂毅聯軍在秦軍糾住齊軍正規軍於河東的情形下,橫掃齊國,連克齊國七十二城。

樂毅能率領燕趙聯軍攻克齊國七十餘城是在秦軍在河東咬住齊軍主力軍的前提下做到的。樂毅聯軍是五國攻齊聯軍中的一支奇兵,只是整個攻齊戰役中的一部分,如果將破齊功勞全歸於樂毅所率的燕趙聯軍,明顯不公允了。



要知道,齊湣王時期的戰國格局是秦、趙、齊三強並立於世,其它諸候國稱不上強國,“東齊西秦”更是兩大超強,當時只有秦國與齊國的國力相當,也只有秦國敢跟齊國硬碰硬,也可以說,秦軍與齊軍硬碰硬的情況下,樂毅所率的燕趙聯軍只是替強國秦國對付齊國打打下手而已。

五國攻齊之後,燕昭王一死,樂毅就遭新王猜忌離燕而去,再無其它能與戰國四將所能並肩的戰績。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併不足為奇。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樂毅運氣好,應該感謝驕橫的齊愍王,因為齊愍王的愚蠢成就了他。

284年,樂毅統帥的是一支復仇之軍,齊愍王由他掌控著燕國全部的主力,還有趙、楚、魏、韓4國軍隊。趙軍是唯一能與秦軍抗衡,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讓他指揮趙國的軍隊;楚軍歷來驍勇善戰,只是缺少名將,歸到樂毅手下最能發揮戰力潛能;魏軍武卒威震天下,其戰力不可小覷;只是韓軍實力比較弱,可謂強強聯合,戰無不勝。

當時連年戰爭,齊軍將帥厭戰,士卒疲憊。樂毅率領的5國聯軍,同仇敵愾,聲勢浩大,出兵6個月就攻下70多座城池,濟水一戰,齊軍主力消亡殆盡,樂毅一戰成名,創造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蹟。

其實,這場戰役無論由哪個將領指揮都會打勝仗的。

樂毅名聲大振。他遣退了趙、楚、韓、魏的軍隊,獨自率領燕軍繼續與齊國軍隊作戰,奮力拼殺了5年,仍有莒城、即墨沒有拿下。其實,仗打到這個份上,燕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筆者認為,戰國時期有許多名將或軍事家,歷史還是公正的,樂毅列入“武廟10哲”中,還是合情合理的。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已有24個歷史問題首頁推薦,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關注我。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連下七十城的原因更多在於聯盟發齊的策略而非戰場指揮。

公元前284年樂毅拜為上將軍,聯合秦、趙、魏、韓、楚五國,共六國伐齊。打敗齊國軍隊於濟西,後來更是連下70城。這場戰役看似輝煌,但實際上前期的勝利是由於6國聯軍實力本身就比齊國強,這裡面有和齊國同樣強大的秦國,還有單論軍隊不弱於秦齊的趙國軍隊。這樣的聯盟理應戰勝齊國,畢竟連佔據地理優勢的秦國也打不多六國聯軍。而後期因為齊軍已潰敗,無法組織像樣的阻擊軍力,所以才被樂毅連下70城。因此這連下70城的輝煌戰績背後先是聯盟的策略正確,後面才是樂毅的戰術指揮能力。



2、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多次輝煌戰績,而樂毅只有一次。

白起就不用說了,殺了100多萬人,佔了整個戰國末期死亡人數的一半。而王翦幫助秦國滅了除韓之外的所有國家。廉頗除了楚國沒打過外,其他國家包括秦國都打敗過,戰功比起白起不遑多讓。至於李牧大破匈奴十萬騎兵,打得匈奴不敢犯境,並多次打敗秦國聯軍。而樂毅戰績只有伐齊一次。



3、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活躍在戰國末期秦強六國弱的年代,樂毅要早幾十年。

樂毅伐齊是在公元前284年,白起最後一仗在公元前260年,王翦直到公元前221年還有戰役,廉頗最後一仗在公元前236年,李牧是最後能抗擊秦軍的將領,在公元前228年還領兵打仗。


三分鐘歷史角


感謝頭條家的史先生的邀請,我是海天玄宇,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樂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我們知道他與戰國四大名將處於同時代,廉頗、白起、李牧、王剪為當時最有名的四位名將。為什麼樂毅不能跟他們並稱呢?下面我們來具體討論。

一、功績不足,戰功不顯赫。濟西之戰,是以五國聯軍以眾擊寡。後攻取齊國七十多座城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齊國主力精銳喪失,剩下的軍隊質量不行。另個原因就是齊國主動收縮戰線,死守即墨和莒兩城。

二、攻伐五年,沒有完全佔領和降伏齊國,不能完功一件。

三、戰略眼光不足,過早解散和排遣了多國部隊,想獨吞果實,註定失敗。如果不遣散其他幾國軍隊,那麼齊國將沒有翻身機會。燕國必然能分得最大的利益。可是樂毅想吃獨食。看看魏、趙、齊三國怎麼分佔中山國的,再看看希特勒和斯大林怎麼瓜分波蘭的,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所以從遣散其他幾國部隊開始,就註定伐齊的失敗。不過是早晚的事。

四、為自己國家作戰的最光榮,樂毅由於歷史原因,屬魏、趙之國,卻最後為燕效力。自然沒有更多值得讚賞的,古往今來都如此。只有為自己祖國和民族戰鬥的人才能得到更大的榮譽。自己的祖國和民族對自己的子弟最慷慨。

五、眼光、境界不如四大名將。在趙期間,推薦趙括換廉頗導致長平兵敗。

六、白起、李牧都死忠,廉頗、王剪都從一而忠。而樂毅被猜忌並沒有回燕國解釋而是直接逃奔趙國,現實裡他是正確的,但人們更喜歡悲情的愚忠。認為這個行為有瑕疵。

還有許多原因,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他和子孫能獨享亂世自有高招。這是處世的精明之處。這點值得現在人借鑑。

一家言,喜歡我的就關注我。



海天玄宇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戰國晚期的,秦國倆位,白起,王剪,趙國倆位廉頗,李牧。戰國時期是中國群雄爭霸的舞臺,你方唱吧!我登場大國滅小國。小國滅公爵,這個舞臺是不亦樂乎,都各位忙著自己的事,秦有商鞅變法,趙有胡服騎射這倆個國家都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猶其到戰國後期戰爭越打越慘酷,仗越打越對,出現了大兵團作戰的萌芽,猶其是秦的只有國獨創了什麼兵陣,不記得叫什麼了。是百戰百捷白起更是殺神附體,大肆殺害俘虜,在此時能和他抗衡的只有一節趙國的廉頗。同樣在白起之後能和王剪的只有李牧。統一天下的鐵臂是一節一節長起來的,只有時機成熟了才能一統天下,樂毅只所以排不上戰國名將的稱號是因為他生在戰國中期而且他是用計謀一夜連下七十城的若戰場上真刀真槍的打起來他不是大將不是敵人的對手他落選戰國四大名將情理之中。


約定9521


戰國四大名將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一般是不能重複,還必須押韻,才寫了他們四名大將。在整個戰國時代,樂毅當然算是非常出名的有能力的將領之一。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自稱和樂毅,管仲那麼有才能,所以說樂毅當然是非常厲害,幫助燕國這麼小的國家滅了齊國。

理論上,樂毅是可以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短時間內依靠燕國的力量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戰功是多麼的卓越,戰鬥力來講,是超越了白起的。



濟水之戰,樂毅帶領了燕,趙,楚,韓,魏幾個國家的軍力,都由他來指揮,因為這五個國家都被齊國侵犯過,五個國家一起合兵力對抗齊國,這次戰役的勝利,使得樂毅的名氣大起來,也說明了樂毅的確有軍事方面的才能。

也可能是樂毅在燕國,燕國比較弱小,樂毅後來被田單打敗,收復了失地,說明燕國的實力實在是弱小,樂毅即使有強大的軍事才能,卻沒有條件,也就是兵力供他去發揮。



濟水之戰,齊國內部的軍事管理出現混亂局面。五個國家本來就同仇敵愾,又因為齊國高層的愚昧無知造成了戰爭失敗的結果,所以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樂毅可能更多的是靠運氣,沒有很好的發揮其軍事才能。


冠希論壇


樂毅的才能與其說是名將不如說是名帥,他治國統將的能力遠遠大於他披堅執銳的陷陣能力。因此戰國四大名將沒有樂毅,而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吳起跟樂毅一樣,都屬於出將入相的天縱英才,他倆都不在四大名將之列。

樂毅伐齊能夠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是五國伐齊而不是燕國一國伐齊。樂毅統帥秦、韓、趙、魏、燕五國軍隊擊敗齊軍主力後,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攻佔齊國七十城;如果沒有五國之師擊敗齊國六十萬大軍,那麼樂毅是不能半年內攻佔齊國七十城的。



樂毅是名將樂羊的後代,天生喜兵又善於治國。樂毅在魏國不受重用,因此聽聞燕昭王築黃金抬招賢納士後,自比商鞅前往燕國變法強燕。樂毅在燕國主持變法,同時在遼東訓練了一支二十萬人的精兵,通過二十多年的變法,燕國強大了,樂毅合縱其他四國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之所以能統帥五國之師伐齊,那是把利益分配好了的。三晉瓜分他們與齊國相連的土地城池,還有宋國;秦國則佔有宋國都城陶邑;楚國佔有齊楚邊界的四百里;燕國佔有齊國主體。三晉及秦軍只幫助燕軍擊潰齊軍主力,楚軍負責偷襲齊軍背後並生擒齊閔王,燕軍獨立佔有齊國主體!正是因為權力與義務成正比,所以這次合縱成功了!

樂毅伐齊成功後,燕昭王駕崩,新燕王不喜歡樂毅,於是樂毅逃到趙國為趙國效力!樂毅先效忠燕國,後效忠趙國,這也可能是後世不承認其名將地位的原因之一。


大秦鐵鷹劍士


要選戰國名將,第一當然是要選秦國的,因為秦國滅了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了,秦國最厲害的兩個就是起、翦。可是竟然有人能夠扛得住此二人的進攻,當然也是名將了,這就是頗、牧入選的原因。至於其他的人,雖然也有不錯的戰例,但是由於不是一個時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和起、翦發生交集,所以很難對比誰更高。像田單、樂毅、孫武、孫臏、伍子胥等也就不入選了。


雨秋月


扶弱燕下強齊七十餘城,當時,齊強為第一,燕弱為第一,實力倒數第一末流的敢於謀劃出擊時實力正數超一流的,一曰勇。亞相燕十數年,發奮圖強,國強兵精可與強齊一戰之力,二曰善治國。冷靜分析時局,敵強我弱,不冒險出擊,三曰明形勢。利用齊王志得意滿末年昏暴,諸國皆怨連橫合縱,聯天下共擊之,一戰而下,四曰大智謀,善辯詞。上謀伐心,餘孤城而受民心,心存兼併齊地之深遠,五曰深謀遠慮。故主亡,伯樂喪,君子不立危牆,不愚忠,能善終,六曰識人明判,知進退。有勇有謀,明勢善判,內可為相治國,外可為帥治軍,出可為使聯諸侯,請問以上四人誰能之,三個為國沒善終,一個率強秦舉國之兵滅大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