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生物質發電困境是誰的鍋?

第一節:生物質發電的運營模式是當前困境的內在根本原因

在國家可再生能源優惠政策的支持下,生物質發電行業也曾經火爆過一段時間。然而,隨著可再生能源基金缺口的不斷擴大,補貼時延越來越長,電廠經營遭遇現金流的困境,武漢凱迪更是旗下幾十家電廠停產,瀕臨崩潰。資本市場對生物質發電躊躇不前,行業投資熱情不斷下降。為什麼風電太陽能可以超過數倍完成建設規劃,而生物質卻難以完成?為什麼同為成本較高的新能源形式,風電太陽能卻可以在補貼支付延遲的寒冬中繼續發展,而生物質發電卻瑟瑟發抖?其內在根本原因是生物質發電的運營模式與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具有很大的差異,最大的不同是生物質發電需要用現金流去連續購買生物質燃料,而風電太陽能沒有這一項連續現金流的支出。

下面看看三種新能源的典型成本結構示意圖:

連載:生物質發電困境是誰的鍋?

從上圖可以看出,投資折舊和攤銷佔了所有成本的一半多,而初期的財務成本約佔40%,其餘成本費用佔比都很小。折舊產生財務成本但不直接產生現金流壓力,這決定了風電項目最大的現金流壓力就是歸還銀行貸款。在常規火電電價較高的情況下,常規電價售電收入即可滿足銀行還貸現金流壓力。所以,風電項目對補貼的及時性敏感度不高。

連載:生物質發電困境是誰的鍋?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結構和風電非常接近,兩者運營模式具有相同的特點。

連載:生物質發電困境是誰的鍋?

最後看下生物質發電的成本結構圖,燃料成約佔2/3, 初期的財務成本只佔10%,折舊約佔1/8,人工成本的總額也明顯高於風電太陽能。在一個典型生物質發電項目中,單位度電的燃料成本非常接近常規火電電價(0.32-0.42元/kwh)。也就是說,一旦補貼不及時,生物質發電廠購買生物質燃料後就無法歸還銀行貸款,給員工發工資或者檢修電廠;或者處理完後者後就沒有現金流購買維繫生產的生物質燃料。

為了維持電廠運行,投資者除了不能從電廠回收現金流外,還需要向電廠注入大量現金流以維持電廠連續生產運行,否則就將面臨關停。

生物質電廠這種運營模式,也從另一個面驗證了其對補貼及時性的要求更高於補貼多少的要求。所以,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融資困難或融資成本較高的生物質電廠投資公司開始討論降低電價補貼,換取補貼的及時性,就像沙漠中的人,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渴死在找水的路上。但這也必將產生一些分歧,因為對一些資金雄厚或融資容易且融資成本低的生物質發電投資者,這無異於飲鴆止渴,他們想的是放長線釣大魚。未來如何發展?拭目以待!

連載:生物質發電困境是誰的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