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十族”,朱棣的殘忍

“誅九族”的罪名是古代族誅連坐的刑罰。什麼是九族呢?就是從當事人起,往上數四代而至高祖,往下數四代而至玄孫這八代人,再加上自己這一代,正好是九族。


所謂“誅九族”,就是將這九代人殺得乾乾淨淨,一個不留。按常理說,誅九族是將當事人和其親屬殺光,直到殺無可殺,已經算是刑法之極。但是明成祖朱棣卻發明了“誅十族”。


“誅十族”,朱棣的殘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並非馬皇后所生的嫡子,但在諸子中,要數他的樣貌秉性最像乃父,所以最得朱元璋的喜愛。可惜,因為投錯了胎——或說投晚了胎——他沒能得到太子的位子。這位子由他的長兄朱標坐了。


朱標為人溫厚恭謹,對兄弟也友愛照顧,被朱元璋視為守成之君的不二人選。所以朱棣雖然略有不服,但也沒什麼機會,於是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藩王,戍守北京城去了。後來朱標因病身死,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一個兒子朱允炆。


說實話,朱元璋不是沒有考慮過在諸子中再選一個繼承人,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讓朱棣繼承大統。只因,朱允炆與父親朱標實在太像,他們一樣溫厚,一樣仁愛。最重要的是,朱允炆長期生活在祖父朱元璋的身邊,對他十分孝敬。


朱元璋老了,他實在是需要有個孫子在身邊承歡膝下,到後來簡直離不開朱允炆,最後自然而然地將大位傳給了他,也就是歷史上的建文帝。


朱允炆年幼,政治上並不成熟,才幹也不如叔叔朱棣,可是他是名正言順的九五之尊,可以號令天下;而朱棣不過是偏居一隅的北國藩王,所以他雖然看不上這個侄子,對他不服氣,倒也沒有妄興篡逆的念頭。


他後來造反,實際上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朱允炆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不斷地強調,如今藩王遍天下,正如漢初的時候,有著重演“封建”、裂土分疆的危險。於是大力攛掇朱允炆削藩。朱允炆採用其計,被削掉爵位、獲罪入獄的藩王一個接一個,這讓北邊的朱棣膽戰心驚。不得已,朱棣只得起兵造反。


剛開始,以一隅敵全國的朱棣屢戰屢敗,因為他手上的籌碼實在太少了。不過因為建文帝不懂武略,軍隊的指揮調度屢屢出現重大失誤,這才給了朱棣機會,讓他打入南京。而丟了天下的建文帝則下落不明。


“誅十族”,朱棣的殘忍


當了皇帝,朱棣開始對原先反對他的人進行大清洗。如齊泰、黃子澄等人都採取誅族刑罰,而抵抗最久、屢屢將朱棣打敗的鐵鉉則被割下耳鼻、毀壞肢體,又將他的屍身投入油鍋,慘不堪言。齊泰等人的妻女也被朱棣貶為官妓,供士卒隨意凌辱。但是,齊、黃等人的遭遇,與一代名士方孝孺比起來,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原來,方孝孺才名響遍天下,朱棣也十分愛惜,不忍殺害。而方孝孺的正直名聲也可以給自己的新政權加分,於是百般拉攏。可是,方孝孺對這些都不為所動。


朱棣對他說:“我本無心於皇位,現在打入京城,不過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抬頭瞪視:“成王在哪裡?”這成王自然是指建文帝。朱棣做無奈狀說:“他已經不見了。”方孝孺仍不肯罷休,接著問:“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說:“他並無後。”方孝孺上前一步,大喝道:“那成王的弟弟呢?”朱棣的耐性終於消失殆盡,冷言道:“這是朕的家事,不勞你來多心!”於是叫他起草登位詔書。


沒想到方孝孺只是寫了“燕王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你不怕我殺了你?”方孝孺說:“你殺了我,我也不會與你同流合汙。”朱棣冷笑道:“哪有那麼容易,我要誅你九族,讓你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慘死身前!”方孝孺怒喝:“你便誅了我十族又怎樣?”


這句話引了一個大災難,心狠手辣的朱棣果然誅了他的十族。這第十族哪裡來呢?原來就是方孝孺過往的好友。在朱棣稱帝的第八天,他特意在南京的聚寶門設刑臺,誅殺方孝孺的十族。


方孝孺身為一代國士,對自己的死根本不放在心上,但眼睜睜看著親友在自己面前被人誅殺,心裡之痛實在難以述說。但他依舊沒有屈服於朱棣的淫威,只是等著自己死亡那一刻的來臨。對他來說,那就是解脫。


方孝孺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哥哥方孝聞早年便已病逝,而弟弟方孝友卻被押赴刑場。不過,方孝友並不怪罪哥哥,反而在死前不斷地安慰、開釋他。這次大屠殺一共持續了七天,死者多達800餘人。最後一個死的自然是方孝孺,他大罵不止,嘴巴被割裂至耳,又給割下舌頭,處以凌遲。


“誅十族”,朱棣的殘忍


人之所以為人,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有所堅持,為自己的信念努力奮鬥,不屈不撓。方孝孺忠於建文帝,也許只是對帝王的愚忠,但他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就是他的一寸誠之所在。方孝孺雖只是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內心的力量不知比那些貪生怕死、賣主求榮的壯漢要強大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