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大漢奸吳三桂的下場竟如此悲慘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之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此時,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的吳三桂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開始激化起來。康熙皇帝登基後,清廷先後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剝奪了他的人事任免權和司法特權,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明末第一大漢奸吳三桂的下場竟如此悲慘

康熙十二年(1873年)春,康熙力排眾議,決定撤藩,這徹底觸犯了平西王吳三桂等人的利益底線。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 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明末第一大漢奸吳三桂的下場竟如此悲慘

令康熙沒想到的是,此時的八旗子弟兵卻“觀望逗留,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便安,或諉兵甲之不全,或託舟楫之未具,藉端引日,坐失時機……不知怎樣應對?”《清通鑑》記載有康熙在永興之戰失利以後“憂心忡忡,現於詞色”。

戰事的轉機出現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這年五月王輔臣敗降平涼,形勢向有利於清軍發展。隨後,因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孫延齡又被吳世璠殺於桂林。康熙十七年(1678年),孤立無援的吳三桂積鬱而死。之後,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苦苦支撐了三年,終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明末第一大漢奸吳三桂的下場竟如此悲慘

三藩之亂這八年,吳三桂差不多打下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這其間,雙方進行過六次殊死決戰,吳軍四勝,清軍二勝,吳是佔上風的。而且吳的總兵力為清軍的兩倍,無論數量和質量上,康熙都不是吳的對手。因此,如果不是吳三桂病死,戰爭未必很快結束。吳三桂拖垮康熙的可能性說不定也有。

正因為此,康熙對吳三桂可謂恨之入骨。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康熙諭令,將已死去四年的吳三桂骸骨分發各省。這種發洩仇恨的奇特做法,堪稱首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