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民黨失去大陸,據說蔣介石其實不恨毛澤東,卻最恨這兩個人

對於國民黨失去大陸,據說蔣介石其實不恨毛澤東,卻最恨這兩個人

(電影《建國大業》)

解放上海,除了要儘量完整接管外,三野當時還擔心因此引起國際糾紛,甚至美國的武裝干涉。

據說,對於國民黨失去大陸,蔣介石不恨毛澤東,而是一恨美國,二恨桂李(即李、白的新桂系)。解放戰爭末期,眼看著自己即將敗於中共之手,蔣介石和他的將領們眼巴巴地等著美國出手相救,可美國偏偏來了個袖手旁觀,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美必後悔莫及而馬歇爾須負全責”。

先前三野在渡江前,已與英國海軍軍艦“紫石英”號發生過沖突,也就是“紫石英事件”。蔣介石內心裡很希望繼其之後,通過上海戰役把美國拖下水。他給湯恩伯以下的守城軍官們打氣:“不出三個月的時間,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定爆發,固守上海三個月是不成問題的。”

湯恩伯也說:“總裁(蔣介石)指示,只要我們把上海守住半年,美國就會來直接援助我們,那時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打起來,就可整個解決國際共產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問題也就可以一起解決了。”

國民黨上層因此普遍議論:“老頭子一定是跟美國人商量好了,只要美國出面就有辦法。”

對於國民黨失去大陸,據說蔣介石其實不恨毛澤東,卻最恨這兩個人

(電影《大進軍之大戰寧滬杭》)

其實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和美國插手援助,全都是沒影的事,那不過是蔣介石的一廂情願而已,但對於當時的中共而言,這個危險的確存在——上海駐有各國的領事館,在吳淞口,美、英、法等國軍艦上的大炮炮衣都是卸下的……

在前面的方案全部被否決之後,只剩下最後一種方案,它成為粟裕的唯一之選。

吳淞是出海口,卡住吳淞,就好象卡住對方的脖子一樣。湯恩伯非常清楚這一點,他不僅將重點設於吳淞,而且一旦吳淞受到鉗擊,也必然會將市區兵力調出來,在吳淞與解放軍對決,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市區進行大規模戰鬥。

從軍事角度上來講,粟裕選擇的戰法並不划算,迎接三野的必然是一場苦仗、硬仗、惡仗,但為了能夠完整地接管上海,也只能如此。

1949年5月8日晚,野司從常州移至蘇州。第二天午後,粟裕收到中央軍委覆電,同意其圍攻上海的作戰方案。

粟裕的具體戰法是南北鉗擊,其中葉飛第10兵團從北線進擊,負責攻佔吳淞,宋時輪第9兵團從南線進擊,負責攻佔浦東高橋,兩兵團的攻擊箭頭最終都指向吳淞,以達到切斷湯集團海上退路的目的。

對於國民黨失去大陸,據說蔣介石其實不恨毛澤東,卻最恨這兩個人

(電影《大進軍之大戰寧滬杭》)

今日薦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