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袁大頭”在民國時期能換多少人民幣,能買多少東西?

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

民國,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僅有短短的38年,但是它對我國的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其中它的貨幣政策的改革,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眾所周知,從我國上古時期便有了貨幣交易

。從最初的珍珠貝殼,到先秦時期的庫幣,再到後來的金銀、各個帝王的銅錢,每個時代的貨幣都有著鮮明的符號。

清末,鴉片戰爭以後,我國大量白銀外流他國。這時候清政府開始效仿西方國家,引進鑄幣機器,開始鑄造錢幣,我國銀元流通史正式開始。



1913年袁世凱繼位大總統後,次年2月依據頒佈的《中華民國國幣條例》規定,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成為國幣,開始鑄造並在全國大範圍流通。


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邊陲地區還只相信袁大頭作為硬通貨,為此1951年瀋陽造幣廠還特意鑄造了一批袁大頭,供邊陲地區人民使用過度。


要說到袁大頭的價值,鑑於民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個地區貧富差距不一樣,且收入標準不同。我們這裡討論一元袁大頭的價值,時間範圍以清朝滅亡至全面抗戰爆發前25年的時間內為準繩,地域範圍以當時主要城市北上廣為研究目標。


1928年底,亞東圖書館曾經給胡適一份賬單,從賬面上看版稅和酬勞兩部分合計多達29000多元。也許正是收入的影響,民國時期是文化最為復興的歷史時期。


以當時的購買力來看,一個袁大頭差不多與現在的150到200人民幣價值差不多。


時至今日,市面上依然有很多袁大頭銀幣藏品。質地、品相好的價格能夠達到一千元以上。不過也有很多都是贗品,有接觸的藏品朋友也需多多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