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农夫也疯狂


大概是六月十几号的样子,具体哪天忘记了。那天我正在村里找父亲办事情,聊着聊着,父亲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一接电话,才知道是一个族伯母意外去世,来电话的是堂兄,说要请父亲过去给伯母主持丧事,这种事情推脱不得,因为既是乡邻,也是亲戚,父亲只能过去辛苦几天。

在这里且不说亲人去世给我们带来的伤痛。想想这些年来,似乎每年都会接到至少一两个电话,然后被告知谁谁谁去世了,请我们回去参加丧事,然后再到每年回老家拜年的时候,就会发现又有几个曾经和蔼可亲的面孔再也见不到了。

伤感归伤感,后事还得热热闹闹的办。在村子里,老人去世,后事大多由本族有名望的族老主持,然后本村的后生们帮衬着办。帮忙的后生大多是邻里间比较老成持重,有几把力气,能抬棺出力的。虽说别人一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但是主家还是得安排孝子孝孙去请一下,而且请人的时候孝子孝孙得下跪,以示礼数。被请的人当然也不会真让人跪下去,看到孝子孝孙腿稍弯下,就会立马伸手扶住,表示礼数到了,我们心领。然后就会告知我们立马前去帮忙。

至于家中十里八乡的亲戚,只要不是太远,也都会安排人亲自去请,告知前来奔丧。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亲戚家长辈去世,他们家离我家得有二三十里地,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很少有车,亲戚家足足走了三四个小时的路来通知我们。这请人前去吊孝的礼数,也跟前面一样,见面下跪,客人扶住,这样才算通知到位了。

再过了十来年,手机普及,人手一个电话,这时如果谁家有了丧事,就不会再跟以前一样安排孝子贤孙亲自去请了,一个电话就通知了事。方便是方便了,只是感觉少了以前的那种庄重感和仪式感,这大概也是时代进步对请客吊孝那些礼仪的影响吧。


湘俚伢子


农村有句老话,白事到,喜事叫。意思是说同村里的乡亲,谁家如果老了人,要靠自己自觉去吊唁,去帮忙,它和喜事两码,喜事必须得发请柬或者口头告知。

外婆去世那年,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洗衣服,突然有个不熟悉的人来到我家里,他自我做了介绍,原来是外婆本家的一个叔伯侄子,他是来告诉我外婆去世了,是骑着车子报丧的外婆本家人。

我们当地如果谁家里有人去世了,就会由本家的人挨村去给亲戚报丧,且再着急,再想赶紧去也需要先给报丧的做饭吃,简单的煮面条,里面敲俩鸡蛋。报丧的也不客气也不磨蹭,急三火四的把饭吃了,赶紧一起回去世人家里。

而在村里,如果老人去世了,关系亲近的本家会帮忙招呼本家人前去帮忙处理后事,处理后事其中包括放鞭炮,只要不是过年过节,村里如果有鞭炮在不晌不夜的时候鸣放,那就说明村里有村民家里有人去世。

最初是村里人听到鞭炮声,会到大街上四处询问:谁家老人了吗?这种事是故意传开,于是村里的农民会前去吊唁,通常如果只是普通关系,基本上都是家中老娘们去买个纸,然后在街上稍微等一等,看到别人准备去吊唁,会五六个人结伴一起去。

村民们知道这一天孝子贤孙会特别辛苦,因此大家都能够自觉的在事主家门口等够,等人多了,大家一起进家门前去吊唁,我们老家有规矩,孝子在院子里烧纸,逝者的闺女和儿媳妇需要跪在老人尸体两边,按长幼顺序守在两边,当有人前来吊唁,哪怕是一个人,跪在去世老人跟前的女人是要哭的。


所以很少有一两个人进去吊唁,大家都知道等一堆人时再一起进去。

我们老家这里,如果谁家老了人,那么亲戚们需要专门人员前去报丧,以前是骑车子报丧,现在省事了,用手机来联系亲戚,而村里人是靠自觉,听到鞭炮声,应该出来打听,看看是谁家里老了人然后大家一起去吊唁。

完全应了那句老话:好事靠人家叫,白事靠自觉到。鞭炮声是通知大家的最靠谱的事情。


悠然见东山


我是乡下小三哥,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儿一枚。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每个地区和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太一样,就拿小三哥这边来说,我们村有人去世的话,会有人专门去各村亲戚家进行通知。而有的村有人去世,就是直接给亲戚朋友来个电话就可以了。

前几天小三哥本院的一个长辈去世了,他是当天傍晚去世的,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一大早,就把需要通知的名单告诉专门通知的人,通知的人一早就出去,专门挨家挨户见面通知各村的亲戚,告知某某某去世了。当然如果涉及本村的话,肯定都是第一时间就知道谁去世了,所以本村的基本不用通知就都知道,也就第一时间去死者家里帮忙去了。

有的村就有例外,离小三哥家也就10里地,他们那边有人去世了的话,没有专门通知的人员,都是打一通电话告诉你,某某某去世了就可以了。意思就是他去世了,您抽时间过来吊孝下。而且他们那边村有人去祭拜死者的时候,没有吹唢呐的人员,只有出殡那天才会有吹唢呐人员。

我是乡下小三哥,土的不能在土的农村小伙。风俗每个地区都不一样,但是思想都是一样的。有的家族人多可能还会有所遗漏通知的,不管通知不通知我们都不要在乎,死者为大。我们只要有那个心就好,去祭拜死者在人间的最后一次。



乡下小三哥


办丧事的风俗,我们这小地方也是方圆十里各不同!

说起来我公公的去世让人有点遗憾,他岁数也不大五十几岁。因为他和婆婆经常打架,婆婆搬出去住了大概有一年多,我们在做买卖,我只有中午和晚上回来给他做饭,家里只有他一个人。那天下午四点多我回来做饭,发现我屋里电视开着,没人。去外边厕所时才发现,人已经躺地上咯,面带微笑,我拼命叫也没反应,立马打电话120然后给老公电话,老公可能预感不好,叫上家里长辈一起回来,120来了宣布去世。

于是家里开始张罗后世,族人中的男丁帮忙搭理,给换衣服,洗脸啥的。然后逝者停丧在客厅正堂,远一些的亲戚先打电话报丧,虽然放过炮就会有附近的亲朋邻居来帮忙,但是礼数也不能少,家中长辈安排人带着老公去街面上一家一家的磕头,也算是请人来帮忙吧。连不知道因为什么矛盾常年不来往的老公的伯伯也磕头了,但是他没来。然后,家族中的小辈儿男丁会跪在灵前,有男人来吊唁时给人家磕头,还礼。女的不用跪,拿个板凳坐在灵前,有女人来烧纸,哭丧要上前搀扶。(然而,我们隔壁街面女眷也是要跪着磕头的,离得很近,风俗不一样)

接下来会放三天,最后一天下葬时,在吃饭时,家中长子和媳妇儿要给来参加丧礼的人磕头,叫孝子谢饭,意思是谢谢乡亲来帮忙!丧事中的规矩还是很多很有讲究的,一般管事的都会教孝子怎么样做!以免失礼


小李子的Vlog


惠农圈为你答疑解惑!在农村中一直讲究着“喜事叫,白事到”,在老人离世之后,整个村的村民们都会过来吊唁。在我爷爷离世的时候就是如此,村民们都来看最后一眼,每个人看过后都会磕头走人。至于如何通知村里人来悼念的,其实很简单,家里老人离世之后,首先妯娌会大哭,而邻居听了之后就知道这家老人离世。

正是在哭声中,村民们之间也会四处的传播消息,结果整个村庄的人在短短半小时内就会知晓,就算是不知道情况的,但看到其他村民们都往主家中去,此时也会知道老人离世。当然如今有了微信群,村民们家里有什么消息,大家发了之后就会立马传播开来。在农村有个习俗,谁家里老人离世后,村民们都会过去吊唁,当然这也要看老人生前待人处事如何。

不仅村民们要吊唁,亲友们也要过来吊唁。不过亲戚之间来不来吊唁,那就需要主家派人去喊才行,如果不派人的话,就算是亲戚知道离世的情况,但也不会过去。一般来说送信的人多半是老人的亲侄子,子女需要守孝,是不能随便外出的,而亲侄子更熟悉老一辈的亲戚,毕竟都是共同的亲戚。

在请亲的时候,一定要将所有老亲都请来,有很多的老亲已经断亲了,但白事的时候还要请过来,这是规矩。不过也有一些情况特殊,比如说我舅离世的时候,没有子女在身边,婶婶挨个打电话的,本来我大姨还要等人请了后才过去,但我妈说别讲究那些规矩了,家里没什么人,直接过去吧!

如今有了电话,通知更方便了,相信这种方式会普及开来,大家怎么看?


惠农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农村,如果某家老人百年归天,自然要通知亲戚朋友吊孝,送老人家最后一程,落土为安。

在我们这里,如果某家老人不幸去世,孝子首先要放一串鞭炮,通风报信,让左邻右舍都知道。邻居们就立刻赶来帮忙,处理善后工作。因为逝者亲属此时失去亲人之后很痛苦,也很悲伤,无法应付,一切事情唯有靠邻居支撑着解决。

如今通迅发达,孩子们虽然离家千里到异地打工,但农村只要老人耳朵健全,他们都配置有手机,以便联络。一旦家里发生什么紧急事,远在千里的亲人就会在第一时间知道,专程飞机或者高铁火速往家赶。

我记得童年时候,那时农村非常贫穷落后,村里既没有电话也没有车。不管村里老人什么时候离世,亲人就立刻分派人披麻带孝徒步十里八乡通知。

特别是寒冬腊月,如果老人又半夜不幸离世。面对萧萧寒风,也要立刻出发通知报信。既然老人走了,不能让他(她)老人家孤零零躺在堂屋里,白天黑夜轮流陪伴他(她)们,否则,那是后代儿孙的不孝。

亲人到家,请先生给老人超度灵魂,选好下葬的日子。

我们那时把老人放置家里一个星期左右,以选好辰期而定。农村都是土葬,老人们事先也给自己准备一副棺材,那是唯一陪伴他(她)的老房子。

每次送葬上山抬棺起码三十人,各村各寨都自筹集资组建有龙杆会。由于坡高路陡,崎岖难行,轮流交换。那怕狂风暴雨,冰打雪封,只要时辰一到,大家齐心合力高喊声“起“,棺材缓缓向前移动,半路决不能逗留和休息停靠,棺材落地沾泥是对老人不忠,后代儿孙不吉利。我们叫“抬丧”。

现在,随着时代变化,人们思想也发生改变。自从殡葬改革实施以来,笨重的棺材也被取消,老人离世送殡仪馆进行火化,装在一个非常精致而小巧玲珑的小棺材里,只要孝子一个人抱着,没有那时费时间费力气了。


突破乌江


我们这里最简单,只要有人死了,把屋子收拾好,让死人穿上寿衣,不管什么时间,放二踢脚,两响的,现在放开天雷,十六响,一个村子和周围几个村子,都知道这个村子死人了,本村的不管什么时间,忙活人立刻就到,花钱的,不花钱的,帮忙。就是现在不让放炮了,我们这里还是放,谁管,把死人放他家去,所以没人管,也就是放二十箱的,放十箱,放十箱的,放五箱。只要炮一响,方圆几里都知道。


留顺248


我家是河北衡水的,就题主所提到的这个问题,说说我们这里的做法。

生老病死,谁也避免不了。在农村,如果哪个家庭遇到这个情况,邻居近门帮忙是必须的,同样,别人家遇到这个情况,你家也肯定会前去帮忙的,理去往来,谁家有困难,外人齐上阵,这就是农村纯朴的民风、乡风。


具体讲,在我们这里,如果有老人因病或者是其他原因将要离世,至亲必须要陪伴在身边,近门成员也会屋里屋外地陪着。一旦亲人离世,至亲会嚎淘大哭一场,这就等于向周围的邻居们报信:家里有亲人去世了。邻居们会很快地赶过来帮忙。然后,会有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赶过来,管事的称为总理,他会安排所有帮忙人员的差使,其中就有人到院外放鞭炮及开天雷,鞭炮及开天雷一响,村里的人们就会知道,某某去世了,然后根据交情及关系远近,安排时间到丧家吊孝。

至于说外村的亲戚朋友,总理也会安排专门人员,开车到其家中报信。一般来讲,是不会打电话或者是手机通知的,那样,会显得不尊重对方。除非是被通知的,是家在外地的!


生活361度


在农村老人去世了,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这个问题,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方式。霞姐的小舅舅去年十一月因癌症晚期去世,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现在就以此为例,详细的介绍一下我们当地农村老人去世以后家人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首先,是对至亲好友的通知

小舅舅去世的时候,舅妈由于悲痛欲绝,承受不住打击,直接昏倒。表妹从小在浙江长大,读书,结婚,也搞不懂家乡农村处理丧事的流程,表弟又年幼无知。我母亲在她们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我又是我们这一辈中的老大,自然义不容辞承担起责任。我们家这么大一个大家族,我没有时间带领表弟表妹一一上门拜请(按我们当地传统风俗,死者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们是要由死者的儿女亲自上门叩头拜请的),也来不及挨个打电话通知,我当时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信息,并且同时把这条信息在微信家族群中发布出去。


由于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全部都在我的微信里面,家族群里平时大家都有密切联系,我这条信息发布之后不到半个小时,大家就清楚的知道了发生的事情,基本上不需要我另外通知了,只有极个别不使用微信的而且行动不便的长辈老人需要特别另外派人去接了。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时候,手机通讯在很大程度上为我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繁琐的人工程序。

通知了至亲好友,接下来是通知村里的左邻右舍的村民和其他亲朋好友了。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去世的长辈是要先放入正堂

然后烧起纸钱,燃放鞭炮,入棺,奏哀乐,左邻右舍的村民和其他亲朋好友听到鞭炮和哀乐的声音,就都主动过来吊孝,同时也在管事的人的安排下,各自分工合作,为我们帮忙处理其他事情了,比如准备酒席,摆桌椅,洗菜刷碗,打扫卫生,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不需要我再重新去安排了。这里需要慎重说明的是,我们农村这样的事情,是不需要挨家挨户去请的,正常情况下,主家如果平时与人为善,大家都会积极参加,这与办喜酒有很大区别,喜酒是一定要打电话,或者亲自上门去请,或者发送请柬邀请的。而丧事主家的儿女只需要在客人到达现场的时候披麻戴孝跪拜叩首回礼就可以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44, "file_sign": "52b1a9db1f366c27a702108136e91a62\

山姑霞姐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

在过去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如果谁家老人去世了,主事的会请左邻右舍骑着自行车去直系亲人家中报丧,孝子贤孙是戴重孝的,不能出门,而且去报丧的人不能空口回,必须在去的这家亲戚家里吃饭,比如说最简便的荷包蛋,寓意“滚蛋”的意思,不能吃面条之类象征能拴住腿的,如果实在不方便做饭,因为惊闻亲人去世,难免会手忙脚乱情绪激动,在水瓮里舀口凉水喝也可以,总之去报丧的不能不吃不喝的就回来,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原因是什么,谁也不明白。

时间再往前推,爷爷去世的时候,那时候自行车也紧张,需要凭票购买,全村有一辆两辆就算不错了。所以给三姑姑去报丧的人是步行去的,凌晨三点就出发,幸亏离得不算太远,一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在门口拍打门环叫“三妹,三妹”的时候,三姑姑在家里听到就开始哭了起来,凌晨四点就来叫门的娘家人,肯定是久病的老父亲去世了。让三姑夫赶快起来打鸡蛋水,招待吃饭,自己跑到村后婆婆家,让婆婆先过来照看两个正在睡觉的孩子,自己好和三姑夫回家奔丧。

现在的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谁也不愿再啰啰嗦嗦上门报丧。今年的阴历四月二姑姑去世,表哥打来电话通知我,因为离得近,十分八分钟就到了,现在也不用佩戴上面一个孝字的黑布臂箍,直接一朵小白花,别在胸前,简单省事,受到推行。安排专门的人在门口燃放二踢脚,全村的人听到二踢脚的响声,根据位置,就会知道是谁家的老人去世了,平时有来往的,都会提着纸墩上门吊唁,当第二遍二踢脚响起来的时候,是通知大家灵车己经到了,准备出发去火化了。

当灵车火化回来的时候,骨灰盒会由子女抱回家安放片刻,然后去坟地安葬,也会燃放二踢脚或者是大挂的鞭炮,这是通知大家要去安葬了。

过去的胶东农村,二踢脚是白事专用品,家中有人去世,或者过年过节上坟拜土,都会燃放。不过现在二踢脚又有了新的用途,果园里的大樱桃、杏、桃子等水果相继成熟,在枝头的红果实总是被鸟类抢先啄食,期待一年丰收的果实成为残果,给果农造成不少的损失。大家会买一箱子二踢脚回家,在果园里不定点燃放,恐吓鸟类远离。所以这时候去农村,此起彼伏的二踢脚响声,并不是谁家有人去世了,而是实在被鸟儿们叨扰得忍无可忍了。



以上是农村老人去世,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方式。小编是家在南乡,愿和您分享关于农村的点点滴滴,您的点赞和关注,是小编前进的最大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