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何要做"三姓家奴",他反覆無常,投降清朝有何內幕?

明末之際,文武百官有的戰死沙場,有的為國殉葬,也有的棄暗投明另尋出路,唯有吳三桂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罪名。

實際上,"三姓家奴"這一次詞原是張飛辱罵呂布之言,指責其本性為呂,卻投奔乾爹丁建陽,後又認董卓為乾爹,將丁建陽殺害。後來,因為吳三桂反覆無常,在明清交接之際左右搖擺,後世就用"三姓家奴"來形容他。

吳三桂為何要做

吳三桂即使是武夫出身,但至少應該讀過《三國演義》。董昭曾對曹操說"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畢竟韓信、霍光的悲劇擺在那裡,曹操要自保就沒有退路。

因此吳三桂為了自保,學會了"審時度勢",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吳三桂和他爹受明朝的恩澤,吃明朝的俸祿,卻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就歸順大順了;

結果沒過幾天,他又和闖王翻臉(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自己把頭髮絞了,跑去投降在旁邊坐山觀虎鬥的多爾袞了; 

等多爾袞和他侄子福臨都死了,已經在雲南成為一方藩王的吳三桂又和清朝鬧掰,自己搞了個"大周",像模像樣地當起天子來了(雖然沒幹多久)。

吳三桂為何要做

之後中原局勢在清王朝的統治下逐漸明朗,吳三桂擁兵自重,成為清王朝的一塊心腹,平定三藩迫在眉睫,形勢所迫,吳三桂不得不自立為王,重拾明朝旗號,最後卻落得命喪黃泉的下場。亂世之中,那些審時度勢之人成為不了英雄,反倒成為了見風使舵的小人,歷史上的人物評價誰又道得明說得清呢?

吳三桂為何要做

吳三桂並不是為了忠義虛名而罔顧一切的人,他要對忠誠於他的十幾萬將士的性命負責,並不能因為他的一時起意而令十萬將士成為沙場冤魂,自然有多番權衡的必要。

而他能夠自立皇帝五個月,也說明他有這樣的能力: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有五十三個佐領,綠營兵就有"四鎮十營"。推算出來便是多達幾十萬的兵馬。另外還有私藏的眾多兵丁未經統計。這樣的軍事實力,偏還是前朝漢族的人心,康熙帝虎視眈眈也屬再正常不過。

吳三桂為何要做

然而這一切也都是過往雲煙罷了,康熙十七年,其餘藩王勢力接連投降,僅剩下吳三桂割據雲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吳三桂已無力迴天,此時的吳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歲,面對著日益雄厚清老虎,積鬱成疾,在其部下死黨的勸慰下, 建國稱帝,已了心願,同年入秋,抱病而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