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袁姍姍出演《煎餅俠》劇照

2015年暑期,由大鵬、袁姍姍、柳巖和岳雲鵬等主演的電影《煎餅俠》笑翻全國,票房超過10億, “煎餅花”袁姍姍那句“拿幾個煎餅走吧”讓觀眾笑噴。

看過《煎餅俠》,但你未必知道《煎餅賦》,這裡竟藏著你不知道的歷史。

煎餅歷史久遠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山東淄川縣人,有名著《聊齋志異》,還寫過《煎餅賦》一篇。首句就問:“煎餅之制,何代斯興?”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故居位於山東淄川

煎餅到底源於何時?

1967年,山東泰安東羊樓村一戶村民家發現了一份明代萬曆年間的分家文書,記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一句。可見,那時就有了煎餅。鏊子,是攤煎餅的工具。

那麼,還有更早的嗎?有。

據唐代張九齡和李林甫等編寫的《唐六典·光祿寺》記載:“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

正月初七為“人日”,即“人的生日”,傳說女媧娘娘造物,第七天造出了人。這一天用煎餅祭祀並食用,是為了紀念女媧補天之功。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三月三是黃帝生日,後為“上巳節”。人們為了祈福,這一天要去水邊沐浴和祭祀,後來變成皇室貴族、公卿大臣和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日子。在野外祭祀和宴飲,攜帶不易發黴的煎餅也容易理解。

以上兩個節日在漢代就已經定下來,說明煎餅歷史久遠。

相傳,煎餅是齊國軍隊行軍打仗時配備的軍糧。山東臨淄為古齊國首都,至今流傳著齊桓公寵臣易牙首創煎餅的故事。

煎餅是山東人發明的。那麼,山東煎餅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山東人怎樣做煎餅

我生長在山東農村,深知做煎餅是個既有趣又辛苦的過程。做煎餅主要包括“碾糝子”“推磨子”“攤煎餅”三步。

第一步:碾糝子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石碾子

頭一天,主婦把玉米和豆子洗淨、曬乾,裝進三升箢子,然後第二天拿到碾坊去碾碎。

碾坊有的露天,有的有頂。我家附近的那個,就是一個上面有頂、三面有牆的棚子。在棚子下推碾子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牆上有個洞,晚上幹活可以放油燈;二是擋風,免得風把米麵子颳走;三是有一種安全感,三面牆會把說笑聲擋在裡面。

推碾子一般需要兩個人;家裡有驢的,也可把驢拉去。但驢會拉糞撒尿,弄得臭氣熏天,所以用驢的人也少。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玉米糝子

把三十幾斤玉米和豆子碾成糝子得用一個小時。石碾子推起來,轟轟隆隆響,彷彿歷史的車輪在轉動。

碾好的糝子弄到家,用水泡在大瓦盆裡。蒲松齡《煎餅賦》說“溲合料豆”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我們家有十幾口人,每次都要泡上兩大盆。因推磨子的活計一般在早晨,所以糝子必須在頭天晚上泡。

第二步:推磨子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石磨子

那時,家家院中有石磨。

第二天雞叫兩遍,母親就把我們叫起來推磨子。

據說石磨由魯班發明。它有兩個圓柱體的盤,上下壓在一起,上下接觸的那一面都有齒溝,呈輻射狀。下面那片固定,中心有個朝上的鐵軸;上面那片中心有個孔,兩者凹凸相合,兩邊插上槓子一推就可以轉動了。

上片有一個磨眼兒,可隨時往裡面舀糝子;又不能舀過多,多了就“噎”住,得拿一根筷子攪。一圈圈推著,麵糊糊就從兩片磨縫間淌下來,顏色黃白,細膩柔軟,散發著香氣。(《煎餅賦》說“磨如膠餳”)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煎餅糊糊

因為磨子小,轉的圈數多,特別容易發暈。但那時,誰要是因推碾、推磨頭暈而逃脫勞動,大人肯定罵:“暈什麼暈?就是推得太少,幹多了就不暈了!”

可我還是暈!他們罵得對。

第三步:攤煎餅

“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澎,乃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

這是《煎餅賦》描寫攤煎餅的句子,寫得生動。但不知道,蒲松齡親自幹過沒有?反正我家都是女人幹這種活計,奶奶、母親和姑姑輪流攤。

攤煎餅的主要工具是鏊子和耙子。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鑄鐵鏊子

鏊子像一面扣在地上的大鑼,有三條腿,是鑄鐵的,中間高四面低,底下燒柴火,上面攤煎餅。“鏊”與“鰲”音同形近,說明是因大龜的形狀而得名。

據記載,從古至今,有石鏊子、陶鏊子、青銅鏊子、鐵鏊子。山東是“家家有鏊子、戶戶攤煎餅”。據說,當年山東人闖關東,也是揹著鏊子去的。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煎餅耙子

耙子,是一種竹子或者木頭製作的攤煎餅工具。一塊板子,裝一個把兒,形狀像耙子,所以得名。也有的不裝把兒,還聽說有用擀麵杖的。

廚房裡的鏊子被柴火燒熱了。女人拿起油擦子,沾上一點豆油,飛快地在鏊子上擦一遍,鏊子變得光亮如鏡。接著,她從盆裡舀起一勺糊糊扣在鏊子中央,用耙子一圈圈攤滿整個鏊子。略微一停,煎餅烙熟,她拿起小刀,順著鏊子邊沿劃一下,一張純圓大煎餅就揭下來了。每張煎餅“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 蒲松齡《煎餅賦》)

做煎餅很費力氣,不單是大人,孩子們對推碾子拉磨也習以為常了。

煎餅卷大蔥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煎餅大蔥大醬

煎餅趁熱吃最香。整張煎餅對摺再對摺,變成了直角扇形。隨手抄起一張,抹上大醬、捲上大蔥就可以大快朵頤了;還可以抹一些豬大油,再捲上大蔥、鹹菜,更好吃。趕上有好菜的時候,你能多吃一個煎餅。

那時候,我一頓能吃三個煎餅,因為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齡。

蒲松齡《煎餅賦》最後說“有錦衣公子過而羨之曰:願以我鼎內之所烹,博爾手中之所遺可乎?野老憮然,掉頭不易!”

意思是說,蒲松齡正狼吞虎嚥吃著煎餅卷大蔥,這時有富家子弟走過來說:“蒲大爺,看你吃得那麼香,我也想吃,我拿我燉的肉換你手裡半截煎餅行嗎?”蒲老爺子先是吃了一驚,然後頭一擺,清高地說:“哼,俺不換!”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郵票上的蒲松齡

現在,讀蒲先生這些酸酸的文字並不覺得倒牙,我反而覺得他吃出了情趣,吃出了氣節,吃出了人間煙火氣。

早年山東人遠行,包袱裡帶一疊煎餅和幾塊鹹菜疙瘩,就去勇闖天涯了;在解放戰爭中,為支援“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山東老鄉獻出的軍糧中就有大量的煎餅。

你只知道《煎餅俠》賺了10億,但不知道蒲松齡《煎餅賦》藏著歷史

寂寞的磨盤

如今,山東人日子好起來,煎餅吃得少了,那些出過力的碾子和磨子,已成為歷史的見證。

但是,我總忘不了那一口,探親時必買些煎餅來吃。故鄉的煎餅吃起來是那麼香甜,因為,它撫慰了遊子的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