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小夥伴們是不是常有這樣的感受——平時總是感覺腰痛

,但是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腎臟也是長在腰部,而你的腰痛,很有可能就是腎臟的問題

今天咱們就來講講一個常見的疾病——尿路結石。尿路指的就是排尿的路徑,可以分為上尿路、下尿路。上尿路包括腎臟、輸尿管;下尿路包括膀胱、尿道。

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尿路的構成



咱們來著重講一講上尿路結石下尿路結石的症狀、檢查、治療等於上尿路結石區別不大不再單獨講解),上尿路結石都有哪些症狀呢?

01 疼痛

上尿路結石經常會引發腰部、上腹部輕微鈍痛,嚴重者可表現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並且可能會引起外生殖器的疼痛

02 尿頻、尿急、尿痛

上尿路結石,經常容易引發上尿路的

細菌感染,從而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03 噁心、嘔吐

結石堵住了輸尿管,尿液積聚起來,使得輸尿管膨脹、擴張,影響到了旁邊的神經纖維,便可以引發噁心、嘔吐等症狀。

04 尿血

通常表現為鏡下血尿,所謂鏡下血尿,指的是直接觀看尿液沒有異常,但是在顯微鏡下,可以發現尿液裡含有血細胞。而嚴重者,甚至可以表現為肉眼血尿(尿液看起來紅紅的)。

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小夥伴覺得,自己也具有以上的症狀呢?沒關係,不要怕,有症狀就要積極檢查,我們來看一看上尿路結石是怎麼檢查的。

01 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腎區叩擊痛”,也就是在腎臟的部位輕輕叩擊,如果腎臟正常,那麼叩擊是不會有痛感的,有痛感則說明可能存在問題。

02 血液、尿液化驗

抽血檢查血鈣、白蛋白、肌酐、尿酸等指標,一般存在上尿路結石的病人,這些指標多數是

升高的。

尿液檢查則是分析尿液中的鈣、磷、尿酸、草酸等,這些都是形成結石的原料,如果這些指標升高,意味著大概率存在結石。此外,就是將尿液放在顯微鏡下觀看,確認是否為剛才所講的鏡下血尿

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尿液分析

03 影像學檢查

一般多采用腎臟彩超、CT、核磁共振等方式,這些檢查都屬於無創檢查,並且發現結石的能力很強,很少有結石能夠逃過這些檢查的法眼,可謂是確診結石的金標準

04 內鏡檢查

所謂內鏡檢查,就是將一根細細的鏡頭,通過尿道口放進去,進入到輸尿管、腎臟中看一看,有沒有結石,一看便知。此類檢查屬於有創檢查,主要針對一些疑難的、影像學也難以確診的結石

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腎臟CT,圖中箭頭所示白色部分為結石



明白了怎麼檢查,那麼接下來,再看看上尿路結石該怎麼治療吧。

大多數尿路結石都是有明確病因的,比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像這種繼發於其他疾病的結石,需要

先治癒原發疾病再治療結石,這樣才能根除結石,做到不復發

對於直徑<0.6cm、表面光滑、下尿路無梗阻的結石,可以採取藥物排石的療法;對於個別成分特殊的結石(純尿酸結石),甚至可以採用藥物溶解結石的治療方法。

主要包括有:開刀取出結石、利用內鏡取出結石,以及大名鼎鼎的體外超聲波衝擊碎石等方法。根據不同的病情,需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哦~

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超聲波體外衝擊碎石機



其實啊,尿路結石的關鍵不在於治療,而在於預防。有很多措施,都能夠避免尿路結石的發生,快來看一看吧。

01 大量飲水

大量飲水可以降低尿液的濃度,使得尿液中的鈣、草酸、尿酸等物質,更難以結合成結石。除日間多飲水外,夜間飲用一杯水,可保持夜間尿液稀釋,減少結石的形成。(注意,心功能不全者此項措施慎用!)

02 調節飲食

避免高鈣飲食,尤其避免高鈣食物(各種豆類及豆製品)

高草酸食物(綠葉菜類)共同進食,同時應避免飲用濃茶等。儘量減少動物內臟的攝入,多吃粗糧、水果等。

03 特殊預防措施

對於草酸鹽結石患者,可服用維生素B6尿酸鹽結石患者,可以口服碳酸氫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造成結石的患者,需要切除亢進的甲狀旁腺。(服用劑量請諮詢醫生!

腰痛、尿頻尿急尿血——尿路結石離你可能不遠了

食物含鈣量一覽表



以上便是尿路結石的相關知識,有沒有幫到小夥伴呢?如果小夥伴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問我哦,一定知無不言~

參考文獻:

[1]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574-580.

[2]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09-319.

[3]李桂源.病理生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42-145.

[4]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58-167.

[5]金徵宇,龔啟勇.醫學影像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418-4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