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西汉衰败始于武帝,你怎么看?

万里公子


并不认同西汉衰败于汉武帝,个人认为西汉衰败是在汉宣帝之后,也就是汉元帝宠信宦官后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霸主。“秦皇汉武”可以说明他的功绩。

他是第一个派兵深入匈奴的皇帝;

他是第一个要求北方游牧名族要向汉称臣的皇帝;

他是第一个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正月为春节就是他制定的,之前是10月;

他是第一个颁布“罪己诏”的皇帝;

他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西域;

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他赐死了钩弋夫人,母强自若,成为吕后,为汉昭帝发展铺平道路;

他用人标准是惟才是举,多次颁布求贤诏,是要有能力,为国家着想的人都用。

他的污点:听信谗言,杀了戾太子刘据一家,不过后来保护了汉宣帝刘病已,将刘病已录到了族谱上,后才有资格登基;穷兵黩武是汉武帝多次发动战争使得国家负担太重,击匈奴,平南越,征朝鲜等。

来汉武帝的“罪己诏”,也为后面的皇帝指定了发展道路,汉昭帝、汉宣帝都采取方式,有了后来的“昭宣之治”。

西汉衰败于汉元帝:刘奭。汉元帝的父亲是汉宣帝,同样也是一位霸主,其功绩不弱于汉武帝,是西汉12位皇帝中4位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刘备,刘恒,刘彻,刘询)。刘奭的目前是许平君皇后,据说被霍家所害而死,汉宣帝对其愧疚,曾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元帝在位期间,出了一个响亮至今的口号“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汉元帝宠信宦官,认为宦官无后,不会结党,放权给宦官,结果导致宦官权利增加,为后面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炽热的小丑


我不认同西汉衰败始于武帝,而是从元帝开始的。

汉武帝的功劳是非常巨大的,开疆扩土,退却匈奴,不敢随意南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为了攻打匈奴他耗费了天下财力,把整个国家推进了另一个悬崖边上,晚年丧子,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悲伤。痛定思痛之后,开始回顾整个人生,反思自己的过失,面对天下臣民,下发《轮台罪己诏》。北宋的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的时候给汉武帝很高的评价:“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昭帝即位,霍光辅佐,经历了国家的重大变化,以霍光的个性和观念,都会忠实的执行汉武帝晚年与民休息的政策。政府少干涉百姓,放宽盐铁税等,以缓解社会矛盾。霍光也是以周公自居,对君主忠心耿耿。在较短时间之内,更是把一个动荡不安的帝国,扭转为一片祥和,社会稳定发展。《汉书》更是不吝溢美之词,盛赞昭帝与霍光的关系,“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周公,各因其时以成名。”

等到宣帝的时候,宣帝以“王道”“霸道”兼用之。刘询掌握大权,与民更始,励精图治,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中兴”,从谷价来看,创造了汉朝以来的最低水准,汉武帝时期每石粮食是五十钱,汉宣帝后期,每石粮食只有五钱。人口更是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外战争,更是显示汉朝的气魄,陈汤在上汉宣帝书写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威加四方,汉帝国的荣耀得以延续。

宣帝的儿子元帝才是汉帝国的转折,元帝柔仁好儒,不能感同身受父亲宣帝的帝王霸术,知子莫若父,宣帝评价自己的儿子也是很不客气:“乱我家者,太子也!”,但看在爱妻许平君的原因,没有废除太子。只是安排了“三驾马车”辅政,即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及少傅周堪。后来,元帝自以为宦官没有家人不会结党,开始重用宦官,石显等宦官在当时为害一时,贻害无穷,太子太傅就是他们害死的。元帝震惊悲痛之余,并没有惩罚,只是训责了。可见帝王式微了。元帝的儿子更是个不学无术,荒淫无度的皇帝,子不教,父子过,元帝更是脱不了干系。从此皇权式微,外戚和宦官开始争斗不朽,让整个汉帝国走向衰落。

汉朝的衰亡从元帝开始。

我是曹诚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汉朝在武帝之前采取了无为而治,休生养息,国库富足到空前,粮食多到发霉。钱多到串钱的蝇子都霉坏了,人口也大增,虽说有匈奴不断侵扰,但是和亲政策实施一直维系着汉朝和平安定,从汉武帝讨匈奴开始的几十年里,虽说把匈奴赶到了漠北逐步瓦解,但是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虽然晚年也休生养息,但是已经让汉朝开衰败了,后面的皇帝因为国库空虚开始卖官,导致西汉灭亡


富元制作


汉武帝虽然穷兵黩武,打了一辈子仗,晚期国库也确实空虚,但后来霍光辅政,汉室又有了一段时期的中兴,所以说西汉衰败始于武帝,这种说法应当是站不住脚的。

相反,“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这个观点反倒更为大家所接受。

宣帝以前,汉朝朝政运行还是十分良好的,但自从王政君当上太后,他的儿子刘骜做了皇帝之后,开启了汉室外戚干政的先河,自此宦官、外戚、儒臣竞相争权,空耗了汉朝的国力,最终走向衰亡。

客观来讲,汉元帝刘奭不失为一个多才多艺、品行端正的好人,作为国君,汉元帝宽容仁厚、主张仁政,照理来讲遇到这样的皇帝理应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但错就错在汉元帝的性格太过软弱。

宽容仁厚最终演变成了优柔寡断、软弱可欺,尤其是石显任中书令之后,出于对石显的信任,汉元帝更是将朝政全权委托,事无大小,均由石显决断。于是石显开始权倾朝野,无人不畏惧于他,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掌握在石显手中,再加上软弱的性格,也只能听之任之。

石显的上位开启了宦官专权,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朝政开始败坏,西汉王朝亦走上了下坡路。

汉元帝死后,他的儿子刘骜继承了皇位,史称汉成帝。和元帝相比,成帝不仅荒奢淫逸,其优柔寡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成帝上位,虽然石显被驱逐出了汉室,宦官势力也被进一步弱化,但刘骜过于倚重外戚势力,太后王政君的八个兄弟,除了王曼早逝以外,其余七人无不位高权重,其中五人甚至同一日被封侯,王氏一脉,如日中天,风头俨然盖过了刘姓皇族。

因而史学家有云“汉治夷陵,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

外戚专权,骄奢淫逸、专横跋扈,朝政日益腐败,经过权力的重新洗牌,后来王莽更是推翻汉王室,创建新朝,西汉也彻底沦为历史。


轻侃古今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武帝在位时,穷兵黩武的连年发动战争,确实对国家造成很大的伤害,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大量任用酷吏,刑法又严峻,后期全国各地相继又暴发农民起义。鉴于国内种种的不满,迫不得己下了“罪己诏”昭告天下。

但如果把“西汉衰败”这帽子往武帝身上一个人扣,那这有点太大了!也说不过去。

武帝的功绩且不说,过失就得一人扛!似乎有点“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感觉。

后来的昭帝,宣帝时期,也出现了“中兴之治”的景象。国家本着“废苛暴,勤恭俭,本务农,”的治国方针,又再现了一派繁荣景象。相比较“文景时期”的国力更加的丰厚!

细观一个朝代的兴衰史,不难发现前期“君强臣弱”,中期“君强均势”,后期则是“君弱臣强”。而西汉的灭亡就是最好的证明。宣帝后,元帝就一个贪杯好色,不理国政的角色,汉成帝更是个纵欲昏庸,连个子嗣都没有的人物。到了汉哀帝,平帝,汉孺子等。也就沦为傀儡的货色。

宣帝确实是个名君,在他治理下国家是越来越强。而之后汉朝的起伏沉沦,和武帝就更没关系,怎么能扣一人头上。

穷不过三代,富亦不过三代!国家也如此,理性冷静的去看。盛及而衰,这是天道,非人力所为。

有刘邦的打江山,也必有文景守江山,也会有武帝这样的拓江山,当然也就有败江山的皇帝。

公正的讲,武帝为了对抗匈奴,耗尽国库。毕竟还是功大于过的。没有边疆的安定,国家又怎能安心的生产发展。

要知道“文景”时的繁荣,都是建立在对匈奴忍气吞声,和亲送银子的基础上。而西汉国家版图,在武帝时,才是最大的。要打仗就得要钱,要兵。这是必然的。所以,武帝没错。

等到异族打到头上,才想起反抗,这又明智吗?武帝只不过是驱除胡虏,彻底安稳边疆而己。领土是永远不容侵犯的,主动的出击有什么错?没有!

人就这样,好的往往记不住,总要试图鸡蛋里挑东西,找事!

后期的皇帝整日的不理朝政,大量的任用宦官外戚,这也怪武帝?显然不对吧!

纯属个人看法,浅显的说说罢了!


铭豪谈史


刘邦建立汉朝后,经过文景之治,汉朝从秦末千疮百孔的战争中逐渐恢复,

汉武帝上台以后,继承了文景之治的雄厚国力,开始主动出击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多年的征战,使汉朝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拖累。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朝确实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

汉武帝是一位敢于反思反省的皇帝,在晚年发布了《轮台罪己诏》,对自己的执政进行了检讨,废除了很多错误的政策,使得汉朝避免了更恶劣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汉武帝之后的几位皇帝,都致力于纠正汉武帝的错误。

尤其是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他们统治的年代,对外和平,对内奖励农耕,汉朝的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

而且,此时,匈奴也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北匈奴向西北迁移,汉朝匈奴的百年大战到此落幕。

所以,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的那段时间,也被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昭宣之治。

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的说,因为汉武帝扩张性的政策,导致国力有所衰退,就把西汉的衰落归结为汉武帝,实际上在昭宣之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可能比汉武帝还要强大。

汉朝衰落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尤其是外戚和宦官这对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西汉和东汉都灭亡于此。




熊爸爸讲历史


任何一个王朝的走势,都是一个倒V字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没有谁能够逃脱这个历史规律的。

现在我们来看西汉。

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西汉。经过太祖、太宗、景帝三位皇帝的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国力到达了第一个顶峰。

汉武帝即位后,利用文景之治积累下的无数钱粮,多次北伐匈奴,向南又收取百越之地。可谓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汉武帝

但是也因为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到武帝后期时,民间已经多有出现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汉武帝有一点非常让我敬佩的地方,他是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他贵为一国之主,虽然后期犯了不少错误,却没有死要面子强撑着,不肯认错。而是很诚恳地下了罪己诏,向天地,百姓认错!

不仅认错,他还虚心改错,重新恢复了文景之治时的黄老之数,无为而治。也算是及时纠偏,使大汉这艘巨轮又驶向了正确的方向,为接下来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大汉疆域

经过武帝朝的波折,大汉通过昭宣中兴,达到了国力的最顶峰。此时的大汉:

  • 北绝大漠、西愈葱岭、东至朝鲜、南到大海

疆域已经到达封建王朝的极致。剿灭匈奴,真正实现了对西域的掌控。

此时

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四夷宾服,俨然是极盛状态!

和开头说的一样,任何事物,到达了顶峰,就将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的汉朝,就处于反V的顶点位置。

汉宣帝

到汉元帝时,虽然也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语,但国家已经初现颓像。

土地兼并的情况愈加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加深,而中央集权却接连收到削弱。加上汉哀帝时期的“再受命”闹剧,大汉尽失人心,这才有了王莽篡汉。

汉武帝时候实施推恩令,削弱藩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又大力打击豪强,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都是有助于国力提升的。而且汉武帝后期重新实施无为而治,恢复国力。

我觉得武帝一生虽然功过毁誉都有,但总体上还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君王,他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其实拔高了大汉的上限,使得本来可能在他统治期就能达到的最巅峰,推迟到了宣帝时期,上承文景,下启昭宣,和武则天的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何其相似。

所以我觉得虽然汉武帝时国力有退步,但真正的衰败应该从宣帝时候埋下隐患,元帝开始逐渐引爆,直至帝国的覆灭。


煮酒放歌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表示认可这种观点,盛极而衰这是自然法则。但是这并不代表汉武帝本人应该负这个责任。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对西汉王朝整个整个脉路的分析。

刘邦在统一中原以后,主动出击匈奴,最后被围在白登山,许以赠物和亲得以逃脱。这是汉朝屈辱的开端,从此西汉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积极防御态势,休养生息。

直到文景二帝时期,国库充盈、战备物质特别是马匹数量大为增加,足以支撑对匈奴作战。史称文景二帝的卓越统治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在这种国力下登基,也就是说武帝初期正是西汉盛极之时。既然国家有这个力量了,那么扫除北方匈奴的袭扰和压迫,必然成为汉武帝的历史使命,他也很好的完成了使命,穷兵黩武必然导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

既然汉武帝荡平了外部干扰,接下来应该恢复民生了,但是后面的皇帝不给力,以至于逐渐衰败。

总之,我自认为西汉确实从汉武帝后期开始衰败,但是这个责任应该后面的皇帝承担,于汉武帝光辉无损。


中原一条虫


我不同意西汉衰败始于武帝这种观点,相反我觉得西汉强盛始于武帝

之所以有西汉衰于武帝的说法,无非是因为汉武帝用光了文景之治的积蓄,而且因为连年征战户口减半,使得西汉仿佛回到了秦末汉初的时代。其实这种说法只是鼠目寸光的看法,我们不妨看一下汉武帝之前汉朝的内外局势,再看一下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内外局势,答案一目了然。无论汉初如何富裕,始终难以摆脱忍辱偷安的名声;汉武帝后期虽然穷困,但却彰显了国威,开阔了视野,壮大了自身。


小伤聊史


汉武帝确实雄才大略,所以一般都是说秦皇汉武,历史成就极高。在他统治时期,驱逐匈奴几千里,解除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通过打通河西走廊,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华夏文明的发展。

但是人无完人,汉武帝在位54年,这个在当时的时代,都是高寿。但是古代帝王都是追求长生不老,晚年的汉武帝,宠幸有医道的江充,听信谗言,杀死了太子刘据,逼死皇后卫子夫,大量的忠臣之士被杀,史称“巫蛊之祸”。尽管汉武帝后期醒悟,下了罪己诏,但是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另外前期的对匈奴之战,是驱逐匈奴,解除威胁,但是后期的征战,就是为了征服,但是连年的征战,劳民伤财,生产收到极大破坏,国库也是日益亏空,国运受到影响。

后续的皇帝即位都较小,还出现了霍光这样的权臣,大汉朝的国运就逐渐走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