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怎麼發跡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親孫子,唐中宗的侄兒,他的父親李旦當時被封為相王。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身為臨淄郡王的李隆基被派離京城,擔任潞州別駕。當時潞州大都督府的府祈在今山西省長治市。李隆基雖然只在潞州呆了一年半的時間,但這一段經歷對其一生至關重要,可以說李隆基正是由此發跡而登基皇位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麼發跡的?

李隆基在潞州時,剛剛20歲出頭,正是意氣風發的年齡,常與同僚、朋友們在一起縱論天下,揮斥方遒。在其潞邸的後花園,有一座“德風亭”(舊址在今長治市府上街),這是取《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之意而建的。亭西有條輦道直通遊嶺(今牛嶺),嶺上也建有一座“看花梳洗樓”。李隆基常和當地名士及幕僚、契友們一起在此賞景賦詩,談論國事。據說每談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績,他就仰天長嘆,似有無限感慨;而一旦人們話及當朝的唐中宗、韋后時,他只是微微發笑,不置一言。這說明經歷過武則天酷吏政治的李隆基,在政治上城府很深。但他畢竟是個有志青年,每當酒酣之時,便情不自禁地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現出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李隆基在潞州的時間雖短,但已顯露出他的政治才能,史書記載,他在潞州任上頗有德政,禮接土大夫,愛護百姓,很受當地人民的稱道。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麼發跡的?

當時朝政昏暗,朝野都很沉寂,在黑暗中等待希望之光的出現,潞州當然也不例外。皇孫李隆基的出現,他的遠大抱負和傑出才幹,使他身邊的人們似乎看到了唐朝的希望。於是,他們開始附會各種自然界的奇特現象來為李隆基將來當皇帝制造輿論。據記載,他到潞州不久,就出現“月重輪”現象,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月暈”,人們就附會說這是“瑞之大兆”。當地還傳說,九月初九重陽節,李隆基與同僚到壺關(今山西壺關)羊頭山去遊玩,人們望見那個方向有紫雲出現,光彩照日。有一天,在李隆基內寢的牆上,忽有蝸牛篆成“天子”二字,他看見後,十分驚懼,立即除掉,但不幾天又出現了。這些所謂的符瑞,有的是人為地編造,有的是牽強附會,在今天固然不會相信,但在當時卻起到了為李隆基奪取皇位做輿論準備的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麼發跡的?

第二年,李隆基回京參加完“祀南郊”大典後,便再沒有回潞州,而是留在長安,暗中蓄養“才勇之士”,等待機會。公元710年,荒唐的韋后竟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了唐中宗,企圖效法武則天稱帝,這種大逆不道的行徑,激怒了朝野上下,李隆基抓住時機,聯合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交結禁軍高級將領鍾紹京、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發動兵變,奪取玄武門,殺死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做了皇帝,這便是唐睿宗。沒過多久,睿宗就宣佈傳位於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登上皇位的唐玄宗李隆基,首先剷除了驕橫跋扈的太平公主,銳意進行政治革新。他先後任命賢能的姚崇、宋璟為宰相,輔佐他整頓朝政,革除積弊開元年間,唐朝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史稱“開元之治。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農曆正月,躊躇滿志的唐玄宗李隆基決定從東都洛陽北巡河東道(道轄域約當今山西)。大隊人馬登上太行山,唐玄宗感慨萬端,寫下一首《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云:“清蹕度河陽,凝笳上太行。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白霧埋陰壑,丹霞助曉光。澗泉含宿凍,山木帶餘霜。野老茅為屋,樵人薜作裳。宣風問耆艾,敦俗勤耕桑。涼德慚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義,何以冒垂堂。”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麼發跡的?

這首詩描繪唐玄宗帶著大隊人馬,踏著黎明前的霜露,浩浩蕩蕩行進在太行山的羊腸小道上。躊躇滿志的唐玄宗傾慕先皇的聖德,體察民情,要有更宏偉的建樹。這次侍駕而行的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等名臣,他們也都寫了“奉和”的詩作。唐玄宗興致極好,路過高平(今山西高平市)時,下令把長平之戰時秦國坑趙降卒的“殺谷”更名為“省冤谷”(今高平市王極村),希望這塊讓他發跡的大地上不再出現這樣的悲劇和冤屈。

進入潞州城後,唐玄宗又住到了他的“故第”,不過,他命名這座故第為飛龍宮”。當天大擺宴席,與民同樂。唐玄宗高興極了,即時寫下《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並序》,序中講了他潞州發跡,龍登九五,如今重返故地,就像漢高祖迴歸豐邑(今江蘇沛縣)一樣,情致極高,漢高祖作《大風歌》,他也作詩傾吐自己的情懷:“三千初擊浪,九萬欲搏空。天地猶驚否,陰陽始遇蒙。存貞期歷試,佐貳佇昭融。多謝時康裡,良慚實賴功。長懷問鼎氣,夙負拔山雄。不學劉琨舞,先歌漢祖風。英髦既包括,豪傑自牢籠。人事一朝異,謳歌四海同。如何昔朱邸,今此作離宮。雁沼澄瀾翠,猿巖落照江。小山餘桂馥長坂舊蘭叢。即是淹留處,乘歡樂無窮。”


唐玄宗李隆基是怎麼發跡的?

對於自己的發祥之地,唐玄宗有道不盡的情感。他下令免除潞州百姓五年的租稅,並赦免“大辟”罪以下的所有罪犯。還讓張說寫了《上黨舊宮述聖頌》,樹碑勒石,以資紀念。又命人收集當年的“祥瑞”、“應驗”,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為自己在潞州發跡,奪取皇位,罩上一層神聖的光環。

離開路州北上,到達幷州(今山西太原市),下令改幷州為太原府,並再次在太原設北都,免除百姓一年的租稅。在太原,唐玄宗又緬懷了先人高祖、太宗皇帝的創業偉績,親自寫了一篇《起義堂頌》,親書於石,摹刻為碑,立於太原府的南街上。他還參觀了晉祠、晉陽宮,寫了一首《過晉陽宮》五言詩,詩的末尾稱:“艱難安可忘,欲去良踟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唐玄宗矢志繼承祖業、安不忘危、勵精圖治的內心世界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2年)農曆冬十月,唐玄宗再次北巡。這次北巡的路線同上次相同,只不過年過40的唐玄宗已少了幾分豪氣,一路上也沒有像上次一樣與侍從扈駕群臣寫詩作賦相唱和。倒是在從太原南下到汾陰祭祀后土時,唐玄宗的興致極高,他下令:大赦天下,內外文武官各加一階,大瘋三日。開元后期,唐朝已出現各種矛盾與危機的端倪,唐玄宗能有這樣的好心情,也是難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