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统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供”。正确书生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古诗已经不少了,那么描写四季景物的古诗有哪些呢?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诵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的一个场景的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3.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4.齐读诗题,理解题意。

(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5.了解诗人。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和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圈出生字,同桌互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4.课件出示生字,抽生认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5.认识多音字“供”并组词。

6.给生字口头组词。

7.观察字形,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8.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9.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出示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讨论交流:

(1)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白天和晚上;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3.出示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懂事 快乐 可爱)

(5)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的自豪、快乐和调皮可爱……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抽生在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7.小结:

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熟读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稚子弄冰》

一、复习导入

1.抽生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默写这首诗。

二、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稚子”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3.引导学生交流学过的杨万里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两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和

4.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生字“晓”。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抽生在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5)教师范读全诗,全班学生齐读。

6.抽生朗读全诗,其余想象: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7.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 色泽 形态 声音)

(3)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四、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1)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作者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进士。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生认读。正音,重点指导读准“漪”。

(3)听录音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字的读音。

(4)课件出示诗歌内容,画出节奏指导学生朗读。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3.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诗句意思。

5.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a.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b.诗句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c.“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d.结合插图理解“衔”“ 浸” 和“寒漪”的意思。

e.诗句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2)课件出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a.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牧童”“归去”“横牛背”“信口”的意思。

b.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c.诗句意思: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个诗句的意思。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四、拓展延伸

1.阅读积累。(读一读,选一首背下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课外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