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學的課文,長大後才讀懂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時代的記憶慢慢消失在我們腦海裡,以至於提起《祝福》這篇小說,很多人一時想不起來,但提起祥林嫂,大家會馬上想到魯迅的這篇文章。作為高一語文課本中的必修內容,當時的我們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做了最簡單的理解。直到長大成人,再次拾起,細細品讀,才發現其中隱藏的奧秘。

《祝福》——中學的課文,長大後才讀懂

關於題目 “祝福”

小說介紹了主人公祥林嫂喪偶後,為躲避婆婆的出賣,逃到魯鎮魯四爺家做工,在此期間受盡歧視、侮辱。沒過多久,被婆婆找到並賣給了賀老六做老婆,生下兒子阿毛。安穩日子還沒過幾天,賀老六因病去世,不久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經過多重打擊的祥林嫂痛苦不堪,沒人去安慰,反而因為改嫁被別人說成“有罪”,只有捐門檻才不至於到“陰間”受苦。祥林嫂照做了,卻仍然受盡人們的歧視。最後落得沿街乞討,慘死在街頭。

小說的情節圍繞著祥林嫂展開,按說題目應該叫《祥林嫂》,更能加深讀者的記憶,就像《孔乙己》一樣,但魯迅用了一個與祥林嫂的一生毫無聯繫的詞——祝福,乍看起來,文不對題。魯迅之所以用“祝福”為題,是有其深意的。

“年底”作為意象在文中出現多次,“舊曆的年底”、“有一年冬初”、““臘月二十以後”等等,每次出現,祥林嫂的命運總是比前一次更加悲慘。

年底是最忙碌的時候,因為要迎接新年,過去家家戶戶都要祭灶請神,用以祝福明年一帆風順。然而對於祥林嫂來說,年底的忙碌與祝福並沒有給她帶來好運,反而每況愈下,循環往復,就這樣陷入悲苦的死循環中。

結合故事的背景,清朝的覆滅,民國的建立,就像過年一樣,辭舊迎新,人們期待著美好的到來。然而現實中,人們並沒有擺脫繁重的封建禮教,外表上看,熱熱鬧鬧、歡天喜地;往裡一看,苟延殘喘、陳舊愚昧。魯迅借用“祝福”為題,象徵性的表達了他對舊社會輪迴不變的失望。

祥林嫂的名字

主人公祥林嫂不僅是整個社會的引子,也代表著當時的傳統女性。束縛了女人將近一千年的纏足文化,摧殘的是身體,而對女人心靈的摧殘,則更加嚴厲。

暫且回到當代,我們注意到,很多年紀很大的老太太,她們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兩個姓的合體,比如“吳劉氏”、“孫李氏”等。前一個是丈夫的姓,後一個是自己孃家的姓。祥林嫂是用了第一任丈夫的名字“祥林”,她姓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人們只是習慣性的稱呼她為祥林嫂。由此可知,在那個年代,女人是沒有名字的。

名字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身份象徵,代表著獨立人格,而當時的女人從來沒有過屬於“自我”的身份,可見當時女性地位是如此低下。

有悖常理的事情

現在看來,文中的很多地方有些違背情理,而這正是魯迅想表達的,用以揭露那個是非不分的社會。

舉個例子:“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正常情況下,這種超負荷工作,一個男人也無法承受,而祥林嫂卻感到十分滿足,由此可以推斷,她之前在婆家時,勞動量比現在還大,可能還會有打罵情況。在那個講究封建族權的時代,能夠逃離顯得格外幸福。

從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出這一點。祥林嫂剛到魯鎮時年齡大約二十六七歲,丈夫也就十六七歲,還有個十多歲的小叔子,而婆婆才三十多歲,也就比祥林嫂大幾歲,但就因為她兒子娶了祥林嫂,所以有權利對其進行支配,以至於在兒子死後,仍然能擺佈自己的兒媳婦,這就是特權。

然而婆婆也是女人,可以想象她年輕時也有過相同的遭遇,只不過命運沒有這樣悲慘。還有魯鎮的女人們,聽到祥林嫂敘述阿毛慘死時並沒有同情,反而在上面尋找滿足。

在封建禮教的毒害下,看似不合常理、不近人情的做法,在愚昧、麻木、冷漠的人們看來,才是最“合理”的。

《祝福》有著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通過這篇小說,我們不僅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情感,還能理解魯迅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審視。作為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可以再次拾起高中的這篇課文,重新去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