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01 漢字書法的美獨步天下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晉)王羲之《喪亂帖》(日本宮內廳收藏)

書法,顧名思義,文字符號的書寫方法。

文字是語言的書面形式,語言是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這樣說來,文字的書寫,原本就是一項日常工作生活的實用技巧而已。

日復一日,熟能生巧,而書法,也從實用層面的技術,嬗變成了審美層面的藝術。

嚴格說來,書法藝術絕非中國文字獨有。

譬如,歐洲中世紀僧侶手抄的羊皮卷,其中不乏字體華麗,工整優美的上乘之作。

但是,只有中國的漢字書法藝術,才是人類藝術塔尖上那顆最璀璨奪目的明珠,獨一無二,無可比擬。

蔣勳老師曾說,“美”比“歷史”更真實,“美”才是歷史真正的核心。

所以,中國書法的全部真相和全部意義,也都凝聚於這一個“美”字。

那麼,中國的漢字書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美,竟然可以獨步天下,無出其右?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蔣勳老師在《漢字書法之美》一書裡,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象形之美、書寫之美、以及生命之美。

02 漢字的象形之美

中國漢字的象形之美,集中體現在兩組矛盾的對立統一:抽象與具體,簡約與深遠。

中國文字的起點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宰豐”骨匕刻辭,高27.3釐米,寬3.8釐米(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象形文字都是由圖畫演化而來的,甲骨文也不例外。

原始的象形文字,其實就是筆法古拙的手繪畫——簡單抽象的線條和圖案,卻能指代具體而豐富的實物與意象。

比如,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許多獸骨、陶器、石器上刻畫的符號和圖案,多數古文字學家都認為這是甲骨文的前身。

山東省莒縣出土的黑陶尊和安徽蒙城出土的刻甕,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器物,這兩件作品上都刻有同樣一幅畫面。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安徽蒙城出土的刻甕

圖案的最上端是一個圓,像是一個太陽;中間是兩組曲線,像是水波海浪,又像是一彎新月,又似乎是雲氣蒸騰;最下端的圖案,像是一座有5個峰尖的山峰。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山東莒縣出土黑陶尊上的圖案

這一組符號,有學者認為是一個合體圖畫的會意字,表示日、月、山;也有人認為是“炅”,太陽在雲氣之上,雲氣之下有五峰聳立;還有人認為是“旦”,代表日出、黎明。

關於這組圖案的會意,也許還有更多的可能。

越多的可能,就越能證明,象形文字“抽象”與“具體”相互成就的和諧之美。

經過數千年的演化,漢字雖然已經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象形文字,卻將“母親”甲骨文的這種象形之美,全盤繼承併發揚光大。

比如,元旦的“旦”,其實就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

一直到今天,這個“旦”字,仍然帶有明顯的象形文字的圖像特徵。

只是為了書寫方便,“旦”字經歷了 “破圓為方”,圓太陽變成了直線構成的方形而已。

這一個“旦”字,是日出、黎明的意思,也有新一天,新一年的含義,更有萬象更新,朝氣蓬勃的意味。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旦”的演變

大文豪蘇東坡的這一聯名句就是例證——“日將旦而四海明,天方春而萬物作。”

一個“旦”字,是文字,也是圖像,更像是一個詩意的句子。

所以,幾千年來,漢語言文學的主體,註定會是“詩”。

少即是多,越是深邃悠遠的含義,越是要用最精簡、錘鍊的詞句去表述和還原。

比如,《詩經》裡膾炙人口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短短的16個字,時間的逝去,空間的轉變,景物的更替,人事的滄桑,情感的喟嘆……一切都包含其中了。

只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古詩,才能充分展現漢語言文字“簡約”又“深遠”的無窮魅力。

中國漢字這種獨特的、以視覺為主的象形本質,決定了漢字不僅要“讀”,更要“念”——有“心”才叫“念”,存“心”才能思考、領悟。

正是因為有了面對文字時的思考和領悟,文字的書寫方法,才會從單純的技術,躍升成為體現書寫者情感意趣的審美藝術。

03 隸書的“波磔”之美

從甲骨文算起,3000多年間,中國的書法藝術,人才輩出,佳作不斷。

縱觀中國的書法史,有兩個關鍵詞,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書法的“書寫之美”——

一個關鍵詞是“漢隸”,一種西漢時期才廣泛使用的字體;另一個是關鍵詞是“王羲之”,一位東晉時期的書法大家。

在隸書字體之前,漢字的字體,大體上經過了甲骨文、金石文、大篆、小篆,這幾種書寫形式的流變。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在秦朝末年,由於急迫的政治、軍事需求,緊急文書的大流通,讓快速和便捷成為文字書寫最重要的要求。

於是,“恭敬嚴整”、“不苟言笑”的刀刻篆體,開始在竹簡上奔跑,一種新的字體“隸書”便誕生了。

相傳“隸書”是由秦代掌管文書的胥吏們創造整理的,這些人地位低卑,在當時被稱為“隸人”。隸書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大量的考古細節證明,隸書的形成是在秦代,漢代是隸書成熟並廣泛應用的時代,所以我們習慣稱之為“漢隸”。

漢字從篆體到隸書,最本質的改變就是,“破圓為方”。這次改變,確立了漢字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

這一次文字的定型,沿用了兩千多年,後來的由隸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而且,無論是甲骨文,還是石刻、金文,我們看到的,都是“刻”出來的文字,直到秦漢時期的竹簡和木簡出土,才呈現給世人“書寫的墨跡”。

有筆有墨,那些黑黝黝的,有粗有細,有曲有折的線條,恐怕才是我們心中,更純粹的書法。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居延漢簡,約西漢武帝到東漢安帝年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隸書的美感,全部集中在水平線條的飛揚律動——以毛筆的“逆入、平出、挑起”造成的“波磔”。

這一根水平線條的悠揚流動,是漢代視覺美學上獨特的時代標誌,它是隸書裡的“波磔”,也是漢代木構建築的“飛簷”。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建築學從遺址考證,漢代是形成“飛簷”的時代。

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宇尾端拉長且翹起,如同鳥飛翔時張開的翅膀,這是東方建築特有的“凹曲屋面”的美感。

《詩經》裡“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記載,還有如今北京紫禁城建築群,日本奈良古建築群,都是這種東方美學的佐證。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北京故宮

而且,東方美學對水平線移動的傳統,不僅體現在隸書的“波磔”、建築的“飛簷”,甚至傳統戲劇的“雲手”和“跑圓場”等招式,也是這種審美意趣的印證。

隸書的出現,確立了中國方塊漢字橫平豎直的基本格局,也體現了東方美學飄逸昂揚的氣度。

毫不誇張地說,隸書是最“中國”、最“東方”的字體。

04 《蘭亭序》的“即興”之美

中國漢字書法之所以能成為審美藝術,是因為方塊文字本身具有的視覺美感,更是因為一代代書法家在書寫漢字時,傾注其間的個人情感和意趣。

正是因為“人字合一”——情在字間,字如其人,王羲之和他的《蘭亭序》,一直是中國書法藝術不可逾越的山峰。

《蘭亭序》是一篇散文,全文28行,324字。很多中國人大約都對這段文字耳熟能詳——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3月3日,王羲之與一代名士謝安、孫卓,還有自己的兒子徽之、凝之,以及一眾好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飲詠賦詩。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明)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在“天朗日清,惠風和暢”的暮春,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山水佳境,包括王羲之在內的41位文人,飲酒詠唱,最後決定把這一天的即興作品收錄成《蘭亭集》,讓王羲之為這本文集寫一篇“序”。

據說當時王羲之已經有點醉酒了,提起筆來,一揮而就,寫下了這篇《蘭亭集序》。

所以,這是一篇還沒有來得急謄寫的“草稿”,還保留著塗改、修正的墨漬筆痕——

第4行漏寫了“崇山”二字,第13行改寫了“因“,第17行重寫了”向之”,第21行的“痛”有明顯補寫的痕跡,第25行“悲夫”上端有塗抹的墨跡,這個“夫”字,還有最後一個“文”字,也都留有重寫的痕跡。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晉)王羲之《蘭亭序》

也正是這份“非正式”的原始與真實,為《蘭亭集序》博得了 “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那些未經修飾的塗塗畫畫,正是作者當時情緒感受與書寫節奏相互交織、跌宕變化的軌跡。

那些流麗明快、遊絲引帶的橫豎撇捺,就像是一個個歡快的精靈,用輕盈的舞姿講述著書寫者當時的自在與隨性。

餘秋雨老師說,他在這些純黑色的流動線條中看到了一系列賞心悅目的自然風景——

“那是清泉穿巖,那是流雲出岙,那是鶴舞雁鳴,那是竹搖藤飄,那是雨叩江帆,那是風動岸草……”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這也許就是1600多年前,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們在會稽山下的蘭亭裡所見所聞所感。

因為毫不掩飾,所以真實,因為真,所以美,因為美,所以永恆。

傳說王羲之酒醒以後,感覺文稿寫得有點潦草,一連重新謄寫了好多遍,卻再也寫不出那張草稿的神韻。為此,他曾感嘆,“此神助耳。”

我相信這是真的。

當下的每一分一秒,都是生命裡一生一次的邂逅,再無重逢的可能。王羲之也不例外。

幸運的是,王羲之用《蘭亭序》定格了他生命中最燦爛的一抹春光,也開創了中國書法的一個新時代。

05 王羲之的人生境界之美

王羲之對中國漢字書法的貢獻主要有兩點:第一,完善了漢字行草書寫美學,第二,讓個人的生命體驗成為書法審美的最高標準。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得益於 “天生我才必有用”,更是魏晉時代“時勢造英雄”的結果。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王羲之《喪亂貼》首二字

東晉王家是書法世家。王羲之的父輩,有4個是傑出的書法家。

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算一個,但是王羲之的伯伯王導和叔叔王廙的書法水準都比王曠要高。

王羲之的堂兄弟中,王恬、王洽、王劭、王薈、王茂之,都是大書法家。

到了下一輩,王洽的兒子王珣和王岷,也都是書墨名家。

而王羲之的7個兒子,每一個都擅長書法,其中有5個,更是大家公認的書法大家。

除了名垂千古的王獻之,凝之、徽之、操之、渙之,也都各具其才。

這還不算什麼。王羲之的妻子郗璿,被當時的名士們贊為“女中仙筆”。

王羲之的兒媳婦,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是遠近聞名的才女,她的書法被評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

就連僱來幫助撫育小兒子王獻之的保姆李如意,居然也能寫得一手草書。

……

所以,王羲之能夠精於書道,倒也不足為奇了。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左: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右:王獻之《中秋帖》下:王珣《伯遠帖》

然而,真正成就王羲之“書聖”高度的,應該是他自由率真的個性。

成語“東床快婿”,說的就是王羲之年輕時候的故事——

太尉郗鑑來王家為女兒郗璿挑選夫婿,得知消息的後生們都盛裝打扮,笑臉相迎。

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東邊的床上,袒露著肚子吃東西。

郗太尉拍手大笑,就是他了。於是,這個在東床上袒腹青年,變成了太尉的女婿。

王羲之率性灑脫的個性,不僅成就了一段好姻緣,也讓他的生命追求擺脫了世俗功利的牽絆,躍升到了“真誠”、 “自由”和“美”的境界。

所以人到中年,王羲之毅然辭官歸隱,從此縱情山水,醉心書法。

書法之於王羲之,是自我的全部價值,是生命的全部意義,而絕不是獲取浮名虛利的手段。

這種“我手寫我心”、“心手合一”的境界,大約就是後世千萬書寫者永遠無法超越的原因。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王羲之《姨母帖》(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代,正是“紙”、“帛”製造技術成熟,並大量運用到書寫的時代。

在此之前,文字的書寫介質經歷了從金石到竹簡的改進,書寫方式也由“刀刻”變為“筆墨寫畫”。

毛筆在“紙”、“帛”一類纖細的材質上書寫,增加了漢字線條“行走”、“流動”、“速度”的表現。

漢字在晉代文人手中流動、飛揚、婉轉,或“行”或“草”,瀟灑飄逸,創造了漢字嶄新的行草美學。

“行草”隱藏著對典範楷模的抗拒,對規矩工整的叛逆。“行草”擺脫了形式的限制和侷限,更向往完成簡單真實的自己。

這不就是“魏晉風骨”最核心的含義麼?

魏晉時代也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轉折期——中國的文化藝術從“民間文藝”變成了“文人創作”。

專業化的文人大量出現,他們藉助於土地兼併形成的莊園,脫離了一般大眾的生產生活,開始以“文化藝術”為生。

他們能夠更加專注於專業技巧的精益求精,也對自然、生活、自我有著更纖細深入的思考和更敏感細緻的體驗。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王羲之《平安帖》(臺北故宮館藏)

於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這些風流倜儻的“魏晉名士”們,相繼走來。

他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姿態,為中國歷史和中國藝術文化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王羲之,就是這些“魏晉名士”中最耀眼的一位。

06 心正則筆正

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輕的文字。

幾千年前,先民們在看到黎明日出後在黑陶上鐫刻的“旦”字,和我們今天慶祝新年第一縷陽光的“旦”,是同一個字。

世事滄桑,我們腳下的這塊遼闊土地上,什麼都可以分裂、訣別、遺佚、湮滅,唯有這些黑黝黝的流動的線條,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筆墨間,流淌至今。

蔣勳老師在《漢字書法之美》的最後,邀請大家重新回到九宮格,去找尋一下自己最初書寫漢字時的心情——

那些“橫”的耿直,“曲”婉轉,“方”的端正,“圓”的包容,是書寫者的字跡,更是心跡。

唐代書法大家柳公權曾說,“心正則筆正”。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之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宋)蘇東坡《寒食帖》(臺北故宮館藏)

漢字書法之美,是因為方塊文字的方正之美,更是源於書寫文字的整個華夏民族,對“端正”、“正直”綿延不斷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