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中元夜》

唐 ·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等,人們在這一天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一起,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每年這一天,我們思念故人,追憶往昔,點一盞心燈,為逝去的親人祈福。

中元節的由來是佛、道、世俗的融合。

· 民間的“秋嘗”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中元節的誕生,可以追溯到遙遠古代的“秋嘗”時節,人們慶賀豐收、祭拜大地,酬謝神靈的庇護,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起初,“秋嘗”的日子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也就是七月半。

· 道教的地官生日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中元”之名,源於道家,本是祭祀地官的節日。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定為“上元節”(即元宵節),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定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定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相傳,這一天地官會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大家的日常表現,赦罪免刑,陰曹地府也將放出全部鬼混,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團圓。

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 佛教的盂蘭盆節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又適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蘭盆節” 也在這一天。盂蘭盆節,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僧侶得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不僅如此,還得準備百味五果,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

如此,幫助已逝親人脫離苦海,得到快樂。

於世人來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與兒女的愛指向離別,及時行孝,莫悔當初。

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祭先祖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做人不忘本,百善孝為先

中元節,七月半,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於是擺牌位,放祭品,上香。

十五當晚,燒紙錢衣物,向叩拜磕頭,默默禱告,祈禱先祖保佑一家平安幸福。

中元節,祀天地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的期待

七月十五源於“秋嘗”,這樣的傳統流傳至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中元節,中元普渡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普度眾生,悲天憫人的情懷

不少人會在中元節前後,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

雖然這樣的習俗夾雜著些許迷信色彩,但它所呈現的悲天憫人的善意,希望一切在苦厄中掙扎的亡靈離苦得樂,是普度亡靈真正的意義。

中元節,放河燈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熒熒燈火入,照亮回家路

中元節入河燈,是為鬼慶祝節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於是人們在河燈底座放燈盞、蠟燭,中元夜任其在江河湖海中漂盪,為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

這一盞蓮花燈,是世人的善念照亮亡魂的一把希望的燈火。

中元節,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中元屬於黃泉,是另一度空間。

那些已故的親人,那些曾經親密無間的人,如今陰陽兩隔。

平時,請把這份思念藏於心底,一到此刻,讓我們;

親手扎一朵蓮花燈,入河隨波逐流;

親手焚一炷香,看煙氣瀰漫燃燒。

「中元」哀思憶故人,殘念寄凡塵


我們始終相信,逝去的人並非真正的離開,只是在另一個世界,開始他新的旅程。而離別,不過是為了更好的重逢。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願天上人間,共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