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畫無定法,物有常理

在國畫中有畫法、畫理、畫趣的三味之說,有畫法而無畫理不行,有畫理而無畫趣亦不行。三者融合,方得始終,但又有所謂畫無定法之說:"畫無定法,物有常理"。這是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看待繪畫的"初心",中國的繪畫同書法一源,都來自對"天道"的感悟和對應,通過筆墨來表達這種"觀照"。

雲山畫論 | 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朱耷 魚石圖

事物的規律是恆定的,猶如日月星辰,事物的動靜變化又是無端的,充滿機趣的,而這種"機趣"則來源於事物的"本源",面對所繪事物的"本源",就需要畫者去用自己的生命來感悟和對應,這就是"悟"。如果能抓住事物的"本源",若則下筆,就能達到臻妙之境,而書法亦然。

如果能悟道,則所謂的筆法亦無所謂,不論先後、順逆,也不論古今中外。下筆順行則有別致,下筆逆行則變奇突,先下筆的改成後行筆,則餘味濃郁。曼妙變化,自在筆端,畫豈有定法乎!

雲山畫論 | 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黃山谷《題趙公佑畫》雲:餘初未嘗識畫,然參禪而知無功之功,學道而知至道不煩。於是觀畫悉知巧拙工俗,造微入妙。然豈可為單見寡聞者道。又曰:如蟲蝕木,偶爾成文。吾觀古人妙處,類多如此。

古人就是如此,無論琴棋書畫,總是自覺的將內在修行與外在事物相對應。當自己對生命的觀照上升到一個層次之後,看待事物的本源與微妙,就能"恍然大悟"。古人作畫和今人不同,在作畫之前,古人的筆墨使用已熟,內在的修為已達,只需人生"豁達處",即可"成天真"。今天的人早已失去了筆墨的傳承,更失去了內在修行的路徑與堅守,縱然是"筆墨嫻熟"也難得書畫之真趣,而失平淡天成之相。更何況,今人連絢麗之筆法亦失,瓜躁蟬鳴,萍上浮蛙。

雲山畫論 | 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李成 晴巒蕭寺圖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筆墨之妙,源自畫家自身的意趣之妙,這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古人作畫,總是先立意,所謂成竹在胸。杜甫曾言:"十日一石,五日一水",這不是說要十天畫一石頭或五天畫一水波,而是講究胸中丘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格物方能致知,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初心,也是儒家法統的體現,如不能細細體會,日日揣摩,則筆墨意趣喪盡矣。

明白了中國繪畫的"初心",方才可以研習此門徑,勤以習練。習練的過程亦是內修的過程,功到自然成,下筆看似隨心,實則變幻千機,神妙毫端。

雲山畫論 | 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范寬 溪山行旅圖

心手相忘,胸中丘壑

古人云:始入手,須專宗一家,得之心而應之手,然後旁通曲引,以知其變。氾濫諸家,以資我用。實須心手相忘,不知是我,還是古人。

這是中國傳統繪畫入門的基本路徑,書法也是同理。臨摹與相忘,需要入手入心,這個出與入的過程,難在畫外。筆墨相同易,筆墨不同難。如果沒有自己的修煉體悟,只依靠古人的筆法意趣,即使獨立創作,千般變化也難掩丘壑,不過搬前換後法耳。所以,作畫當以立意佈局為綱,這個綱就是自己內心對所繪事物的感悟,是自己內心對所繪事物"本源"的"觀照",如此方能時出新意,別開生面,以自我胸中丘壑應對紙上丘壑,心法之妙也。

在得心應手的求索中,對古人之法亦要有所取捨與糅合。董其昌以"南北宗"分論為根基,講究"尚率真、崇士氣、重筆墨",崇尚平淡天真,反對一味描摹自然,這對明末畫壇上出現的"不少畫家僅僅著眼於師承形貌,既無師造化而來的胸中丘壑,也無包孕古人長處的識見和修養,大多偏於筆墨形模的仿效"的流弊,可謂當頭一棒,今天也當如此。

雲山畫論 | 畫無定法,中國繪畫的初心

郭熙 早春圖

當今社會,傳統的文人畫早已絕斷,繪畫已成為一門再現藝術,不靠傳統技法也可以創作出所謂的高端藝術作品,更似乎真正實現了"畫無定法",不過,如果畫家失去了內在修行與自然間的"觀照",失去了對所繪天地“本源”的認知,中國繪畫的"初心"還會存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