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无定法,中国绘画的初心

画无定法,物有常理

在国画中有画法、画理、画趣的三味之说,有画法而无画理不行,有画理而无画趣亦不行。三者融合,方得始终,但又有所谓画无定法之说:"画无定法,物有常理"。这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绘画的"初心",中国的绘画同书法一源,都来自对"天道"的感悟和对应,通过笔墨来表达这种"观照"。

云山画论 | 画无定法,中国绘画的初心

朱耷 鱼石图

事物的规律是恒定的,犹如日月星辰,事物的动静变化又是无端的,充满机趣的,而这种"机趣"则来源于事物的"本源",面对所绘事物的"本源",就需要画者去用自己的生命来感悟和对应,这就是"悟"。如果能抓住事物的"本源",若则下笔,就能达到臻妙之境,而书法亦然。

如果能悟道,则所谓的笔法亦无所谓,不论先后、顺逆,也不论古今中外。下笔顺行则有别致,下笔逆行则变奇突,先下笔的改成后行笔,则余味浓郁。曼妙变化,自在笔端,画岂有定法乎!

云山画论 | 画无定法,中国绘画的初心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黄山谷《题赵公佑画》云: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巧拙工俗,造微入妙。然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又曰:如虫蚀木,偶尔成文。吾观古人妙处,类多如此。

古人就是如此,无论琴棋书画,总是自觉的将内在修行与外在事物相对应。当自己对生命的观照上升到一个层次之后,看待事物的本源与微妙,就能"恍然大悟"。古人作画和今人不同,在作画之前,古人的笔墨使用已熟,内在的修为已达,只需人生"豁达处",即可"成天真"。今天的人早已失去了笔墨的传承,更失去了内在修行的路径与坚守,纵然是"笔墨娴熟"也难得书画之真趣,而失平淡天成之相。更何况,今人连绚丽之笔法亦失,瓜躁蝉鸣,萍上浮蛙。

云山画论 | 画无定法,中国绘画的初心

李成 晴峦萧寺图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笔墨之妙,源自画家自身的意趣之妙,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古人作画,总是先立意,所谓成竹在胸。杜甫曾言:"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这不是说要十天画一石头或五天画一水波,而是讲究胸中丘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格物方能致知,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初心,也是儒家法统的体现,如不能细细体会,日日揣摩,则笔墨意趣丧尽矣。

明白了中国绘画的"初心",方才可以研习此门径,勤以习练。习练的过程亦是内修的过程,功到自然成,下笔看似随心,实则变幻千机,神妙毫端。

云山画论 | 画无定法,中国绘画的初心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心手相忘,胸中丘壑

古人云:始入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实须心手相忘,不知是我,还是古人。

这是中国传统绘画入门的基本路径,书法也是同理。临摹与相忘,需要入手入心,这个出与入的过程,难在画外。笔墨相同易,笔墨不同难。如果没有自己的修炼体悟,只依靠古人的笔法意趣,即使独立创作,千般变化也难掩丘壑,不过搬前换后法耳。所以,作画当以立意布局为纲,这个纲就是自己内心对所绘事物的感悟,是自己内心对所绘事物"本源"的"观照",如此方能时出新意,别开生面,以自我胸中丘壑应对纸上丘壑,心法之妙也。

在得心应手的求索中,对古人之法亦要有所取舍与糅合。董其昌以"南北宗"分论为根基,讲究"尚率真、崇士气、重笔墨",崇尚平淡天真,反对一味描摹自然,这对明末画坛上出现的"不少画家仅仅着眼于师承形貌,既无师造化而来的胸中丘壑,也无包孕古人长处的识见和修养,大多偏于笔墨形模的仿效"的流弊,可谓当头一棒,今天也当如此。

云山画论 | 画无定法,中国绘画的初心

郭熙 早春图

当今社会,传统的文人画早已绝断,绘画已成为一门再现艺术,不靠传统技法也可以创作出所谓的高端艺术作品,更似乎真正实现了"画无定法",不过,如果画家失去了内在修行与自然间的"观照",失去了对所绘天地“本源”的认知,中国绘画的"初心"还会存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