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孩,做自己

近期的熱門話題不少,孫楊、AO3、余文樂,各種致歉各種八卦,滿足了吃瓜群眾的吃瓜情結。但令吃瓜群眾不曾想到的是,一項涉及國家政策的法案,居然在網上掀起了千層浪。就在法案被充分討論的期間,興起了一個話題:“中國男孩保護中國女孩”。

這個話題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妥,男生保護女生,原本是很有騎士精神的一件事。但是,經過一些人的“價值觀輸出”之後,“男生保護女生”已經超越法案本身,成為被大家更廣泛討論的話題。

中國女孩,做自己

圖片源自網絡

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場原本並不針對女性的浪潮聲中,“中國女孩”,被物化了。一瞬間,中國女孩走入了鏡頭的焦點。想到中國女生的生存現狀,隨著一些“傷疤”被揭開,大部分女生感到,這並不是一場為保護他們而發起的號召,她們切實感受到的,只有傷害。

先不去討論到底是男生的表述出了問題,還是那些話語確實是內心深處的表達。有一點是中國女孩在這次討論中達成共識的:我不屬於任何人,我只屬於我自己。

中國女孩,做自己

圖片源自網絡

成長環境固然重要,但你是誰由你定義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依賴兄弟和好友,借郊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歌德

歌德的這句名言屬於理想狀態,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理想狀態是很難實現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的確有了很大提升和改善,但距離大部分中國女性所期待的生活來說,還需要很長時間去實現。

從出生開始,中國女性就揹負了很多。也許你會說,誰出生不是揹負著自己的使命來的?但中國女性揹負的格外多,而且遠遠超出了“使命”的範疇。時代賦予了女性很多標籤,卻給她們帶去了很大的壓力,詹青雲在奇葩說關於“憑什麼媽媽要做超人”的一席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女性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況且大多人根本沒有像歌德所說的那種幸運,她們在揹負壓力前進的同時,不斷產生自我懷疑,想改變卻又被現實所改變。很多人在追求理想的同時逐漸地放棄了自我,以此為代價換來的是大多數人想要她們過的生活。可以說,是大環境刻畫出了這一批女性。

但歌德又說的很對,環境並不重要,“你”才是你的刻畫師。即使擁有了所有優勢條件,你最終依賴的還是自己。不是因為自己最可靠,而是不論別人做了什麼,最後定義你的,還是你自己。是好好利用起身邊所有優勢、還是化悲憤為力量,都是你的選擇。

中國女孩,做自己

圖片源自網絡

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你只屬於你自己

善意和惡意很容易分辨,最難清晰辨認的,是“偽善意”。很多人打著善意的旗幟,一步步操控著別人的人生,導致對方逐漸變為事件的受害者,這種感受女性最有發言權了。

“女孩子家不要太鬧騰,做個文靜的女孩才像話”;

“在學校別跟男孩走的太近,不然被人家說不自尊”;

“當老師就好了,學琴有什麼出息?當老師又穩定又好找對象”;

“都結婚了,就好好顧家,別再想自己的那些事了,抓緊時間生個孩子當媽媽”。

這些話,耳熟嗎?後半句聽上去,好像確實是挺好,但是前半句呢?前半句的實質是什麼呢?是讓你乖乖聽我的話、是讓你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是讓你斷了那些所謂的不該有的念頭、是讓你放棄自己,成全別人。

一次的命令可以反抗,反抗不成我就再努力一次。但如果發號施令的都是身邊你認為最親近的人、你的需求一次次被忽略,你還會像原來那樣堅定不移嗎?很難吧。

確實,長大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在你的生命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父母是給予你生命的人、兄弟姐妹是陪伴你成長的人、老師是教你認識世界的人、朋友夥伴是陪你闖天下的人。他們的出現,值得我們感恩,但是,他們不是能界定你人生的人。

中國女孩被貼上太多標籤了,如果不想再被貼標籤,就必須認識到你不屬於任何一類人,你只屬於你自己。這樣的想法並不自私,做自己沒有錯。好的、壞的,誰又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直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呢?既然別人能做,中國女孩也可以。我們需要社會的支持,但拒絕被道德綁架。做自己也可以很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