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说过:“要确定一个作家在社会中的地位,第一个需注意的问题,似乎是了解他的出身”。从作家的创作活动来看,我们既可以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主流意识形态,也不难从具体作品与人物形象中辨识出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的沉淀。

马云曾经说,是路遥的《人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不然他还是一个蹬三轮车的零工”。作家路遥早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人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世代生存在黄土地上的农民,尤其有理想有追求的农村知识青年,开始艰难而倔强地找寻走出黄土地、进入城市的追梦之路。小说主人公高加林追求城市梦想与梦想最终破灭的曲折过程,真实反映了那一时代农村知识青年的迷茫困惑、精神追求与艰难抗争,同时小说也全景式地映射出作家路遥的顽强抗争、逃离农村的复杂心路历程。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他的小说《人生》之所以能用文学去触动更多人的心灵,而且从根本上打动人、影响人,并给予人正能量和内在激励。正是因为这部作品里,融入了他个人通过不懈奋斗实现城市梦想的真实思想和情感。

一、高加林出身偏僻农村、家庭极度贫困,以及农村的愚昧落后,成为他拚命逃离那片土地的源发动力,正是路遥从小与极贫抗争、发奋学习走出黄土地、追求城市梦想的“初心”。

《人生》创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黄土高原城乡交叉地带。改革开放大变革时期,农村虽然开始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但是没有彻底清理历史残留的一些沉积物,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封建残余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强烈的等级观念、巨大的城乡差异等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在小说《人生》里偏远的黄土高原,瘠薄的土地,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农村一些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就像《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样。开始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及世界产生怀疑和不满。他们希望社会变革,渴望走出去,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现代文明,他们决不愿意再像老一辈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一辈子在土里刨食。

《人生》中,当高加林经历了高考落榜,做民办教师被人顶替而回家务农,通过走后门进城,被人举报再次返乡几个阶段,他的人生也就有了进城返乡、再进城再返乡的两次循环,在小说的结尾作家将身心俱伤的高加林一举打回农村原籍,让他带着无限忏悔扑向黄土地,当他怀着无限懊恼喊出“亲人啊”那一句呐喊或叹息时,高加林的人生到了最低谷。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这些都真实折射出路遥当初对于自己走出那片黄土地,并永不停歇的继续奋斗的倔强和坚持,源于他内心深处那份“决不能再回到那片土地”的恐惧和自我激励。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却又出现“并非结局”的结局,充分说明路遥想表达的是,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高加林虽然返回了农村,但自我的理想个性并未褪色,此时的蛰伏,或许会迎来更远的高飞,而在特权与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的现实,预示着农村青年的奋斗进程注定会十分艰难。

与高加林一样,路遥也是出生在一个烂包日子的家庭,度过了那个饥饿的少年时代,都是那个黄土屹崂为数不多的去过大城市的、有着文学梦想、关心国家大事的知识青年,都是怀着对那片黄土地深深眷恋,亲身经历了农村的各种走后门、托关系、以权谋私等复杂和无奈。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但与高加林不同的是,那年,路遥在陕西省初中升中专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在当时情况下,农家子弟要是考到中专学校去,意味着鲤鱼“跳龙门”,从此彻底走出大山;意味着能拿着国家的学习补助,再也不要为生活发愁;意味着能吃上“国库粮”,三年毕业后成为国家干部,成为腰板硬正的城里人。这些经历,可以使我们清晰看到,小说中高加林的城市梦想,正是路遥已经实现的现实,也只有经历过同样的生活经历,才可能写出如此深刻形象生动的人物和故事。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二、高加林原本是农民,有善良朴实的女友刘巧珍,机缘巧合之下进了城,却和城市姑娘黄亚萍恋爱,果断抛弃刘巧珍,最终又被遣返农村回到原点。路遥的情感经历,与高加林虽然细节不同,但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如同路遥的自述一般“雷同”。

当路遥写作《人生》的时候,路遥的内心是苦闷的,于苦闷中产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内涵。

当时他和初恋林红已经分手。初中毕业后的路遥,曾以返乡知青的身份回到陕北农村,一时风光无限。路遥在台上主持大会,和下面的女知青林红一见钟情。林红住在山上,每天吃完午饭,都按时站朝山下文化馆的院子里眺望,路遥也会站在院子里,望着林红的方向。不久后两人正面接触,还可以一起工作了,关系便逐渐密切。因为林红,路遥不仅喜欢上了红色,还把自己的笔名改成了“缨依红”,“路遥”是后来的笔名。1970年春,首次招工名额下来了,县上决定让路遥去当工人,但是路遥把名额让给了林红,两人开始了异地恋,路遥说:“延川少了一层风景”。

但是很快,两人的来往的信,由一月一封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通不了一封。路遥失恋了,还大病了一场,接着又被撤了职,路遥陷入了“死胡同”。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人生》里的高加林主动抛弃了刘巧珍,从相爱到分手,再到丢工作,看到这里,是否觉得“剧情”似曾相识?如果将路遥和林红的性别对调,简直就是路遥的“自述”!

路遥和林红相爱的时候大概20岁,但是他笔下的很多女知青都有林红的影子,可见他一生都未能走出林红的阴影。就算后来又遇到了林达,也并不幸福,两人在路遥病逝前3个月正式离婚。他曾热情地爱着这个世界,而他离开时竟然显得有些孤独,这一点,竟然也和最后一无所有的高加林,有着惊人的相似。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三、高加林身上有很多和现代青年相似的品质,他们不向命运屈服、有着远大梦想、紧跟时代潮流,有着通过个人奋斗去实现城市梦想的精神追求,与路遥从农村娃到实现“跳出农门”梦想的心路历程高度“契合”。

《路遥传》作者厚夫说: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奋斗的传奇人生,他是众多草根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典范。

我们来看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他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后又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循环往复过程,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竭力搞争后依然是悲剧的结局。小说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强烈希望摆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最终因“托关系”进城的事被人告发,他不得不重新回到曾经的那片土地,他的理想和抱负转瞬即逝,化为乌有,这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德顺爷爷的一翻话,最后使他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这是绝望的跌倒,但路遥更希望这是他跌倒后冷静清醒的开始,疗伤休整后的毅然奋起。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从路遥本身来看,出生于陕北清涧县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的伯父,受到文革影响,1969年底回家务农。在《人生》的创作过程中,渗透了路遥儿时独特的生活体验。他年轻时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时,对"城市交叉地带"的生活比较熟悉,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刺激着路遥,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路遥开始思考这些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候,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这种思考充分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路遥和高加林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农村,热爱故土,对人生有着执着的追求,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的写作素材也基本来自农村生活,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陕北大地”是他心里的永远的诗意象征,他作品里有着深深的故土之情和生命的沉重之感,正如他的友人在《痛悼路遥》一文中写的:“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路遥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和高加林一样执着梦想并且愿意付出任何的艰辛。正如一位文学评论家说的,路遥这一代作家置身于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交叉地带,他们强烈的渴望摆脱农民卑微的生活地位和极其困难的生活处境,他们不得不和社会发生实力悬殊的直接冲突,并注定要承受难以摆脱的人生悲剧,这个悲剧发生在路遥身上,映射在高加林身上。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是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还是现实人生中的路遥,都是这个时代留下的奋斗者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不同时代的人眼中,又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相信他们都会记住路遥的那句话:决不能向命运屈服,要像牛一样奋斗,像土地一样奉献。

追求城市梦想的苦难之旅:浅谈路遥人生经历在高加林身上的映射

总结:对于生于陕北农村却居于城市的路遥来说,一方面,他怀着故乡的淳朴与眷恋,另一方面他却对农村的落后愚昧和无知,怀有深深的嫌弃和厌恶,对城市文明生活怀有深深的迷恋,这些必然渗透于作品的人物经历和思想情感之中。路遥本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奋斗者的原型,他们对于贫困的乡土山村既厌恶又眷恋的矛盾心理,对繁华城市文明生活的渴望与向往,都是作家本人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映射,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在作品中的体现和沉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