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半城烟沙断桥雪


公元220年,本来就是三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是建安二十五年,也是延康元年。正月魏王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让位,曹丕三让以后受禅称帝,东汉灭亡。汉朝结束,朝代定义上的三国正式开始。

  照理这发生在魏国的事和吴国、蜀国应该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事实上,正因为有了这一场改朝换元的政局大变,暗流涌至整个天下,220年就格外有了诸多变局。

  以220年为中心,这左右几年里去世的名将谋士中,魏国方面有曹操、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曹仁、庞德、程昱、贾诩;蜀汉方面则有刘备、关羽、张飞、黄忠、马超、法正、马良;孙吴方面有吕蒙、甘宁。

早不出219年,最晚也只是223年,这些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何以如此?

  220年的改元以前的219年是个重要的铺垫。这一年,曹操和刘备决战汉中,驻守定军山时大败,由此曹操北退,刘备势力增长达到顶峰。这一场败仗中夏侯渊战死,也断送了曹操有生之年统一蜀吴之地的信念。汉中角逐的落幕,也给曹操这一生奏响了尾音。而同年的荆楚地带,正因为刘胜曹败,驻守荆州的关羽也趁势对曹操动了手,于禁自此沦为战俘再不得志,在蜀吴辗转两年后回到魏国皆受讥讽嘲笑,以此郁郁而终;庞德更是直接被关羽斩了。

  孙吴政权不能坐视局面失控,否则就有灭国之险。所以关羽攻曹的时候,吕蒙白衣渡江占领荆州,攻杀关羽、关平等一干蜀将。然而讨伐关羽回程途中,蒋钦病死。所以这一年的战事带走了夏侯渊、庞德、关羽、蒋钦,而且还为接下来埋下了种种伏笔。

  220年,曹操逝世以后没几个月,他最忠实的将领夏侯惇也去世了。而因为关羽被吴国吕蒙所斩杀,荆州丢失,吴蜀两家必定会闹上一通。

张飞在关羽之后不久就死了,马超本不受重用,汉中战后便缠绵病榻,黄忠、法正也于同年去世,所以都没能阻止和在这场战争中帮助刘备,以至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遭遇惨败,战败后不久就去世了;碰巧的是,甘宁据说也死于夷陵之战。吕蒙于220年在斩杀关羽不久以后就去世了,他的死颇为突然,多有阴谋论认为他是因为在江陵之战中居功至伟,而孙权不希望再有一个周瑜、鲁肃似的人物以大都督的身份辖制皇权。

  但毕竟曹魏又成为了最强的一方,吴蜀还是要联合。所以刘备死后,吴国与魏国之间又多有摩擦,222年,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复叛,同年张辽染病,死于孙吴倾袭,不久223年曹仁与孙吴进行濡须口之战,惨败,不久去世。

  程昱、贾诩虽然也是在这几年里去世的,但这两人去世时一个八十岁一个七十七岁,都是有经世之智的人,在曹魏诸多纷争中明哲保身,死时功誉加族,可算是这诸多被历史拉下舞台的人物当中格外明智从容的存在。

  可见,这诸雄陨落的年代里发生的一切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历史抽丝剥茧,循着人事天意的暗流而为前三国时代拉上大幕。


历来现实


220年前后历史大事件密集,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夷陵之战。

这期间,很多君主名将谋士去世,其中有和历史大事件相关的,也有正常老死的,也有病死的。

一、先说历史大事件相关的:

蜀国这几年去世的,主要和两次战役相关。

关羽、关平、周仓,甚至刘封、张飞的死都和荆州事件相关。

而马良、冯习、张南、程畿、傅肜、沙摩柯则是战死在夷陵之战,刘备也因为兵败而病死。

而魏国的庞德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关羽所杀,于禁也是由于被俘后身体状况恶化病死的。

二、老死的:

三国乱世,能终老而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尤其是名人,但还是有,而且还很出名,包括:

程昱,黄初元年(220年)逝世,寿八十;

贾诩,黄初四年(223年)去世,寿七十七;

黄忠,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年过七十。

许靖,蜀汉昭烈帝章武二年(222年)去世,年过七十。

三、剩下的,大多是病死的:

也有个别是被杀的。比如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而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

其余的,大多病死,这和当时的医疗条件有关,去世时年纪都不算大。

(一)魏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夏侯惇,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其为大将军,几个月后(黄初元年220年),夏侯惇因病去世。

乐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

张辽,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曹仁,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逝世,时年五十六岁。

(二)蜀汉:

刘备,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归附刘备,为左将军西曹掾,后任尚书令。章武二年(222年)病逝。

马超,公元222年(章武二年)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三)东吴:

蒋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配合孙权讨伐关羽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孙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

吕蒙,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甘宁,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

历史上记载,东汉末年爆发过大瘟疫,大约在公元204年至219年,重灾区是中国长江以北,疾病元凶是伤寒(疑似流行性出血热),当时死亡人数约2000多万,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也有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四人染病而死。

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瘟疫的爆发,应与长年战乱有关,战死人数太多,尸体不及时处理是很容易爆发瘟疫的。

曹操曾写过一首诗《蒿里行》记录当时的悲惨情景: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乱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美好。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六甲番人


非常有意思,我也曾经专门关注过这一现象,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天人感应。哲学上讲,叫客观存在影响精神意识。


1.每个人有不同死法。关羽被擒杀,张飞被刺杀,马超、张辽、吕蒙病死,刘备郁闷死等等,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2.去世时间集中并非偶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巧合,但有些是相关的。比如刘关张先后去世,相关性很高。吕蒙去世已相关。再有,夏侯渊、黄忠等等,这都是一批的。因为成名时间比较相近,年龄相仿,遭遇相似,事件相关。


3.天下大势大变化时期。人的心理受外界影响很大。当时那几年,三国之间互有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的巅峰时刻,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不少事,精神比较紧张,各种战事相互交织,相互联系,此起彼伏,连绵不止。这边曹刘关中大战,那边孙曹合肥大战,这边关羽北取襄樊,那么刘备兵发夷陵。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理活动增加,容易抑郁;东奔西跑增加,容易水土不服;战事增加,最容易死人;死人增加,容易传播疾病;政治斗争增加,容易互相陷害。等等。加上这些人前后差不了多少岁,集中去世便是合理的解释了。因此,天下大势巨变,带来人事代谢。

而天下大势巨变的根本,在于各路人马的称霸天下的政治私心。


无限轮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纷争,战火不断,涌现出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军,和高深莫测的谋士。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然而领很多人疑惑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在220年左右。据相关资料记载:

曹操方面: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渊219年,张辽221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乐进218年,程昱220年,贾诩223年,蜀汉方面:,刘备223年,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黄忠220年,马超223年,法正220年,马良222年,傅彤,冯习这些酱油就不说了,孙吴方面:,吕蒙220年,蒋钦219年,甘宁220年。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死于这几年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这几年病魔向这些人伸手。曹魏方面,曹操死于头风。曹操的头风很早就得了,赤壁之战犯过一次,汉中之战再次犯病,差点死掉。再后来请华佗医治,因担心华佗图谋不轨而将其斩杀。自此之后,曹操病情每况愈下,不久便逝世。夏侯惇也是死于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夏侯惇因功受赏,封为大将军,220年左右,因病去世。张辽参与逍遥津战役大获全胜,不久后便生病。后来孙权再次袭扰,张辽病情加重,并最终在江都去世。


曹仁参加了濡须口战役,由于战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而不得不撤军。在此之后,抑郁生病,不久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乐进与张辽曾一起参与合肥保卫战。建安二十三年,乐进去世,谥日威侯。程昱、贾诩都是有功之臣,曹丕曾有意封程昱为三公,只可惜提前死去,二人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蜀汉方面,马超在投奔刘备后,并不得志,汉中之战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不久后马超便染病,彰武二年(222年),马超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七岁。孙吴方面,吕蒙在斩杀关羽后,便一病不起,也没能有机会享受孙权的封赏。孙权曾多次探望吕蒙,并派人细心照料,只可惜最终也是不治而亡。


其次战争夺取了这些人的生命。曹操与刘备决战汉中,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这样一位绝世干将死于非命,也相当惋惜。后来关羽率军北伐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在逃亡益州的临沮小道上,被马忠擒获,因拒绝投降,关羽父子均被杀害。张飞因报仇心切,在刘备伐吴初期,因鞭挞士卒,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

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于夷陵,这一战蜀汉损失惨重。法正、马良、傅彤冯习等人均惨死于夷陵。而在伐吴之战初期,甘宁也被蜀军杀害。


再次抑郁不得志,生不逢时夺取了他们的生命。刘备夷陵之败后,便退守白帝城,为兄弟报仇不成功,反而损失了更多的兵马将士。就连益州也是命悬一线,刘备之后便万念俱灰,并没有退回益州,最终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


曹魏方面,于禁再投降关羽后,便抑郁不得志。关羽兵败,于禁被吕蒙擒获,投降东吴。后来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又把于禁送曹丕身边。曹丕因于禁多次投降,对其十分有看法。据三国志记载,曹丕曾在曹操墓中羞辱于禁,之后于禁便一蹶不振,不久后抑郁而终。而这些变故大都发生在220年左右,看似蹊跷,其实也无非是正常的人事变迁。

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名将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220年前后,堪称是魏蜀吴三国历史上大事件密集的时期。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正式进入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220年左右三国人物大规模去世的原因有三:

 

其一,频繁战争,其中著名的有三次大战:汉中之战、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

 

其二,瘟疫横行,三国时期医疗条件根本不会像现代这么发达,史书上曾记载东汉末年,瘟疫横行,这几年死去的人就有2000万人,其中也包括了诸多名将,曹植在当年还写了《说疫气》,详细描述了瘟疫的存在。

 

其三,生老病死,年龄到了,难逃岁月。

 

魏国

 

218年,乐进逝世;

219年,夏侯渊战死定军山;

220年,曹操、程昱、夏侯惇去世;

221年,于禁去世;

222年,张辽去世;

223年,曹仁去世。

 

蜀国

 

220年,法正、黄忠去世,关羽战败而死;

221年张飞为部将所害;

222年,马良、傅彤、冯习等战死猇亭,刘巴、马超病逝;

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

 

吴国

 

219年,蒋钦去世;

220年,吕蒙、甘宁去世。

汉中之战,刘备打败了曹操,黄忠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刘备变得强大,有了建国的基础了;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最后的赢家都是孙权。所以,孙权在这个时期人员损失相对少一点。




历史新知


大概有这些人先后去世:

曹操是220


夏侯惇220

夏侯渊219


曹仁223

张辽222


乐进218

于禁221


程昱220

刘备223


关羽220

张飞221


马超222

黄忠220


法正220

吕蒙220


有人猜测说是瘟疫,可三国那时候没有大疫的记载,而且上述有些人也是战死或处死的,另外如果有这么多高级官员都死亡的大瘟疫,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发动大战役,可这段时期有夷陵之战这种大战役。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时间正好是这些英雄谢幕的时候!


用户58083192203


220年前后,堪称是魏蜀吴三国历史上大事件密集的时期。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中国正式进入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一将成,万骨枯。一个人的霸业都是踩在无数人的尸骨上面建立的。这段时期,魏蜀吴三方面不少的能人异世也纷纷离世。

魏国方面

218年,乐进逝世;219年,夏侯渊战死定军山;220年,曹操、程昱、夏侯惇去世;221年,于禁去世;222年,张辽去世;223年,曹仁去世。

蜀国方面

220年,法正、黄忠去世,关羽战败而死;221年张飞为部将所害;222年,马良、傅彤、冯习等战死猇亭,刘巴、马超病逝;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

吴国方面

219年,蒋钦去世;220年,吕蒙、甘宁去世。

这段时期,魏蜀吴三国在人员损失方面还是挺严重的,东吴稍微好点。这是为何呢?这与当时的三次大战有关:汉中之战、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汉中之战,刘备打败了曹操,黄忠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刘备变得强大,有了建国的基础了;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最后的赢家都是孙权。所以,孙权在这个时期人员损失相对少一点。


悄悄说史


不知生,焉知死!知道了三国人物扎堆般的出生,那他们集中在一个时间点死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从公元219年开始,三国一些重要人物连锁般死亡

《三国演义》大概是这样解释其中的逻辑的:219年正月,刘备依靠黄忠破斩夏侯渊在定军山;八月,关羽为配合刘备的军事行动而进攻樊城,就有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事儿,捉了于禁,斩杀了庞德;到十二月,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到220年正月,曹操因为看到了东吴送来的关羽的人头,惊吓病发而死;这一年,东吴大都督吕蒙也被关羽的魂魄索命而死。再一年(221年),被东吴送回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因为曾经被俘羞愧而死;当年,为替关羽报仇,刘备大发蜀中之兵攻吴,张飞因为发兵躁急,鞭挞士卒,被手下将领所杀而死。次年(222年),刘备兵败猇亭,223年4月病死于白帝城。

这其中的逻辑,除了鬼魂惊吓曹操、找吕蒙索命这些事儿以外,大部分都是实有其事的。真实的历史上,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重要人物死亡,特别是魏、蜀两国。

二、死在这一时期的三国的重要人物们

曹操的四大家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除了曹洪以外,都死在这个时期。夏侯渊于219年被刘备军斩杀;夏侯惇在曹丕登基后不久病死,已经当上了武将最高的大将军;继夏侯惇大将军之位的是曹仁,于公元223年病死。曹操的五子良将,也在这一时期五去其三,乐进于218年病死,死前位至右将军(后来徐晃接替了这一职位),于禁本是左将军,结果战败被俘后声名俱毁,221年郁郁而死。张辽两度出任征东将军(征西是夏侯渊、征南曾是曹仁),222年病死。

刘备的五虎上将,除了赵云,其余四个都死于这个时期。关张不说了,黄忠在定军山立下大功后,次年病死。与他同在定军山立下大功的法正甚至死得更早。马超也郁郁而终,病死在222年。当年,刘备在猇亭大败给陆逊,蜀汉死了不少忠臣良将,什么马良、冯习、张南等等。

东吴方面损失较小,但吴国四大都督也有两个大概死于此时,一个是吕蒙,一个是吕蒙之前的鲁肃,死在217年。其实说吴国损失少,对吴国也不公平,毕竟吴国的很多重要人物死得更早,譬如说孙坚、孙策、周瑜、程普等人。

三、与其说三国人物为何集中在这一时期死亡,不如说三国人物为何扎堆在两个时期出生。

第一时期,是曹操出生的155年前后,正当东汉昏君汉桓帝执政时期。曹操、孙坚两大枭雄很可能都出生在155年(曹操是肯定,孙坚不是155年就是156年),袁绍有可能是146年(本初元年,人家袁绍字本初,这一年正好是汉桓帝即位的年份),其余公孙瓒、吕布、袁术等人应该都出生在,147到161年之间,刘备是这批人里面最晚的,出生在161年。这些人,是闹乱东汉天下的第一批次,都出生在汉桓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

第二时期,是孙权出生的182年前后,正当东汉又一昏君汉灵帝执政时期。孙策、周瑜都出生在175年,司马懿出生在179年,诸葛亮、汉献帝出生在181年,曹丕出生在187年。这些人都出生在汉灵帝执政的后十五年间,是真正实现天下三分的关键人物,在司马懿及其后代那里又结束了三国。

四、说明了以上问题,一批三国人物为何集中在220年死亡也就容易解释了

一是因为曹操、刘备这一批人都已经年过六十了,按照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已经算是很长寿的,因此大批量的病死、老死。二是因为在这前后爆发了几场大战,各方都全力争胜,导致名将良臣纷纷战死。其中就有夏侯渊、关羽、马良等人。三是有巧合成分。譬如鲁肃、吕蒙年纪都不算太大,却都病死。然而,吕蒙从少年开始即亲自上阵搏杀,又在收荆州时消耗过大,再加上当时战场上瘟疫流行,吕蒙病死其实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四是郁郁而死、或是郁郁后太过张狂刺激而死的也不少。郁郁的有马超、于禁,原本郁郁、一下子扬眉吐气后,过于张狂的有法正,总之都是心态不能放平、也几乎不可能放平的。五是220年损失最小的东吴,在前期其实已经经历了巨大损失,譬如说和曹操的同龄的孙坚早死,孙策、周瑜、鲁肃等都提前损失了。由此可见,220年的大巧合处,还有东吴自己的小巧合处。

总之吧,历史的故事,总是无巧不成书的。


星火辰


三国乱,乱三国。三国时期死去的不只是诸多名将、谋士。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东汉末年尚有5000万人口左右,到了三国时期,人口不过800万。名将、谋士的死亡也就并不奇怪了。至于220年左右大规模去世,先来看看有哪些人。

魏国: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渊219年,张辽222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乐进218年,程昱220年,贾诩223年,杨修219年,曹彰223年,王粲217年,陈琳217年,庞德219年。蜀汉:,刘备223年,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黄忠220年,马超222年,法正220年,马良222年,关平220年,东吴:,吕蒙220年,蒋钦219年,甘宁220年、鲁肃217年、凌统217年

一眼看去,确实很多人死于这段时间,至于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瘟疫及病情

东汉末年人口锐减,其原因一个是战争,另外一个则是瘟疫横行。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发生大规模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甚至出现全家、全族死去的情况。瘟疫的厉害由此可见。建安七子里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都是在这一年因瘟疫过世。

因病过世也是三国武将、谋士的一大杀手。曹操、张辽、马超、鲁肃、吕蒙等一大批人都是在这段时间中没有逃过病魔的毒手。正史中的黄忠、甘宁也是在夷陵之战前病死。

战争中死亡

公元219年,定军山一战,黄忠居高临下突击夏侯渊部,夏侯渊被阵斩。同年,关羽水淹七军,在樊城大破曹军,庞德战死。之后东吴吕蒙白衣过江,袭取荆州,最终在次年兵败麦城。这一战,关羽、关平被擒,后被斩首。周仓、王甫死于麦城城破。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800里。蜀国马良、蛮王沙摩柯、傅肜等人战死。刘备也因此战而死。

寿终正寝归

魏国卫尉、安乡侯程昱是其中的代表,220年曹丕代汉称帝,程昱在同年去世,享年80岁。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高龄。其次就是魏国太尉,魏寿乡侯贾诩。其一生辅佐多人,奇谋无数,死于公元223年,享年77岁,也是寿终正寝。

死的莫名奇妙的

代表着三人,于禁在樊城之战曾投降关羽,后被吴国所救,无论在吴国还是魏国,都被他人羞辱。回到魏国后更是在曹操陵墓时,被曹丕极度羞辱,最终因羞愧而死。

张飞这人有个毛病,就是不体恤士卒,经常用鞭子抽人,按照演义中的说法,他在出兵前要求张达、范强二人筹集全军孝服,在二人完成不了的情况下,张飞鞭打二人,最终在夜间被杀,投奔吴国而去。这个死得有点冤。

还有就是杨修,过于恃才傲物,卖弄学识,在汉中因其动摇军心,被曹操所杀。这个算是”作死“。


文史侃大山


我们可以把220年左右去世的三国著名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死亡,一类是非正常死亡。

先看非正常死亡,主要有关羽、关平、张飞、庞德、马良、夏侯渊以及冯习、张南等,他们的死亡主要与220年前后频繁爆发的战争有关。第一场战争是刘备、曹操的汉中之战,此战中,夏侯渊阵亡。第二场战役是襄阳樊城之战,关羽趁汉水暴涨之际打败于禁七军,庞德弹尽粮绝、宁死不屈,最终被关羽处斩。可是关羽也没能笑到最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徐晃援军及时赶到,关羽无路可去,只能败亡。刘备为了收复荆州,起兵伐吴,又败在陆逊手下,马良、冯习等人因此被杀。

至于张飞,他的死是个意外,主要因为他性格不好,善待士大夫,不体恤士卒,没事就拳打脚踢,谁受得了?刘备曾多次告诫他,他都无动于衷;结果得罪部下,身首异处。

再看正常死亡,主要有曹操、刘备、夏侯惇、张辽、于禁、贾诩、黄忠、马超、法正、吕蒙、蒋钦、甘宁。三国时期距今1700多年,饮食、医疗条件都不佳,又处乱世,武将们要上战场,容易受伤、超负荷工作,所以人的寿命不会太长,一般活个四十、五十算良好,六七十肯定是高寿了。刘备临终不就说,他活了60多岁不算早逝。最终曹操享年66,刘备63,程昱80,贾诩77,法正45,马超47,张辽54,吕蒙42。其他人不详,但也是老将老臣,去世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高成/时拾史事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