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一百萬什麼時候到賬?”


“我哪裡還有錢啊?”


“五十萬總有吧?”


這是發生在當下熱播職場劇《安家》中的一段母子對話。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從窮鄉僻壤裡走出來的房四井,考上名校,找到工作在上海打拼。按理來說這是很美好的一段人生歷程,卻被原生家庭中的母親拉回噩夢的泥淖。


家裡五個兄弟姐妹,一家老小隻有房似錦(進入大城市後改名,諧音四井)考上大學,其母潘貴雨認為房似錦的所有收入都應該給家裡,卻從未考慮過她的艱難。


從《歡樂頌》裡樊勝美吸血鬼式的媽,到《都挺好》裡事業有成的蘇明玉卻無力解決家庭矛盾;從《精英律師》里人人愛的慄娜面對原生家庭臉色大變,到《安家》《完美關係》裡胡攪蠻纏的媽媽們……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這一切就好像擰在心裡的一股亂麻,剪不斷理還亂。


01 階層躍遷:橫在兩代人中間的一條鴻溝


回看這一類家庭中的年輕一代,在職場上不輸人一分。事業上寸步不讓,卻在精緻的外殼下包裹著一顆脆弱的心。


《奇葩說》裡曾經談到這樣一個話題——代際溝通。每當顏如晶想和自己的父親溝通時,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次,她勸父親不要吃肥肉,他父親卻理所應當地認為難道要完全按照健康標準沒有一點自由嗎?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事後母親告訴顏如晶,父親其實不喜歡吃肥肉,但心裡總有一口氣想對著幹。


父親是看顏如晶不順眼嗎?


在我看來,並不是。父親是想在孩子漸行漸遠的路上在多一點被關注的可能。


年輕一代從資源匱乏的土壤裡生存下來,當他們擁有了更好的資源、環境、人脈時,視野也成倍地開闊。時代給了小輩新的機會,可父母卻跟不上了。價值觀的差異讓代際溝通慾壑難填。


對於長輩來說,也許一生的資源都相對匱乏,也沒有機會在人生的某一個節點發生質的改變。對他們來說,複製他們的長輩從小對待自己的模式是最保險的行為。即便有時意識到可能的不對,身體卻早已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這也是為什麼在《何以為家》中當主人公逃離了自己的家庭後,在對待其他孩子時,仍然會採用把孩子用繩拴在路邊柱子上看似殘忍的行為。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早已變成磁石根植於內心,指導著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行動。


02 親密關係:從自戀到依戀


心理諮詢師吳志紅曾經在《圓桌派》裡提到:小時候一種健康的成長模式是從自戀到依戀(三歲之前完成轉變)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自戀指的是處在自己一個人的循環裡,拒絕和外界溝通,傳遞情緒,分享見解。打破這一循環的關鍵是有人正向地關注到了你,讓你開始發現兩人之間的相處很美好,能打開很多心結。


而文章開頭提到的幾個家庭,年輕一代都沒能在很小的時候完成這一個轉變。


作家方舟子談到:我們很小的時候在大腦裡就有一個區域成型了:自我憎恨,可是另一個區域自我原諒卻要十幾歲才能發育完全。在此期間,如果沒有完成自戀到依戀的轉變,童年時的一些謬思就很可能生根繼而影響到後續的人生。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而這和中國的家庭模式密切相關,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有兩種普遍的家庭:民主型家庭和專制型家庭。在西方,孩子從小的成長便講究自治自律,很多事情要自己處理,尿床了也要自己學會面對。可在國內,他治他律的影響更大,很多行為要在父母的過度控制下,以至於當孩子終於在18歲成人之後在本該飛速發展的大學時期裡,卻一下子失控,放縱自我。


此外,不知大家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家長無意間丟了錢包,卻反而怪罪一旁的孩子“要是因為要照顧你,我能不發現錢包丟了嗎?”這一種非自我歸因而對外歸罪的思想模式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健康的發展需要儘早完成自戀到依戀的轉變,從而在親密關係中也能身心愉悅地發展。但很遺憾,很多家庭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正向的作用。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03 原生家庭:新生家庭中的一個“胎記”


其實,原生家庭本是一箇中性詞,卻在近期的媒體中傳遞了負面的信息暗示。它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與之對應的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弗里曼在Family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提及五項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讓我們瞭解原生家庭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1.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我們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獨特等。


3. 我們都帶著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關係或家庭中得到解決。


4. 我們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滿足,就會只顧索求,沒有能力為擇偶付出。這看法雖然有點悲觀,但是我們如果勇於面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就有新的動力重新去愛。


5. 關係上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原生家庭未解的結,而多於因為缺乏委身、關心和愛。這種看法或許帶有諒解和盼望,當然背後不是鼓勵你將埋怨歸咎於原生家庭,而是鼓勵你去正視家庭遺留下來的問題。

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缺什麼,就希望能在未來的新生家庭裡得到彌補。

事實上,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從小和長大後生活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裡有了跳出漩渦的可能。要想改變長輩們幾十年來信奉的觀念難於上青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讓自己變成一道牆,讓下一代儘可能不被類似觀念所影響。


樊勝美家庭2.0:“我生你養你,你就該給家裡賺錢!”


當今社會進入了一個盤整、調適、重構的階段,這個時候應該去反思、消化過去幾十年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在新的問題框架下去尋求解決方案。


當經濟結構的變化傳導到每個普通家庭身上,並且逐漸趨於穩定時,所謂“原生家庭”問題才有瞭解決的條件。問題是歷史形成的,解決卻要在現實中去進行,這就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


看到下一代健康地成長,或許也就能從另一個角度讓自己重新獲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