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的工業水平,能不能造出一根完整的800毫米巨炮炮管?

老汪S


以現代鋼鐵工業水平能力,完全可以製造一整根的800毫米炮管,製造炮管需要大型鋼坯,根據“古斯塔夫”800毫米巨炮的炮管的數據:炮管內徑是800毫米、炮管長32.48米,整體制造這麼一根炮管所需要的粗鋼坯至少要在100噸/一個,而冶煉這個大鋼坯就需要用200噸以上的大型轉爐,一次性冶煉200噸鋼水並且澆鑄成電渣重溶爐所用的自耗電極,圖片上就是200噸的大型轉爐,所以從炮鋼冶煉的設備方面來看已經滿足要求了。
現代炮管制造工藝已經採用了大型電渣重溶爐工藝生產了,因為電渣重溶冶煉出來的鋼錠內裡緻密,化學成分穩定、極少出現內部酥鬆、夾渣、氣孔、白點、成分偏析...等普通鑄造鋼錠的澆鑄缺陷,所以進入到1960年代末之後炮管粗坯均為電渣重溶爐生產,電渣重溶爐的工作原理與我們日常看到的電焊基本一致,也是需要自耗電極,也就是圖片上的這樣鋼棒,先由轉爐或者電弧爐初步冶煉之後再澆鑄,再由車床進行外表面加工,以便電渣重溶爐的卡頭夾住。



電渣重溶爐有多臂式和單臂式,多臂式就是由多個夾持臂同時卡住自耗電極,通電之後一同融化在爐內鑄成一個幾百噸的大型鋼錠,圖片上這個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50噸電渣重溶爐,它是多項的,多項爐由於使用多根自耗電極冶煉速度快,可以熔鍊200噸以上的特大型鋼錠,但它的投資和佔地面積都很大,不適宜中型鋼鐵聯合企業 。

單項電渣重溶爐也就是使用一個夾持臂和一根電極,生產效率不如多項爐,但目前最大的單項爐也有120噸,也完全可以製造出來800毫米炮管所需的巨型鋼錠。



由於800毫米炮管實心鋼錠在後續加工過程中需要使用鑽孔刀進行中心擴孔處理,要浪費大量鋼材,為了降低製造成本可以採用爐內自緊工藝生產。

“爐內自緊工藝”就是在電渣重溶爐的中心放置一根直徑在600毫米以上的中空管,管內要通高壓冷卻水,並且要有進水和出水管道→夾持臂通電後自耗電極開始熔化→熔化後的鋼水滴落到“爐內中空管”上面後由於高壓水的降溫迅速被凝結在中空管表面上→然後自耗電極一邊熔化一邊凝結逐漸的形成需要管坯厚度,同時在逐步凝結的過程產生較長時間和很多次的熱脹冷縮物理反應,熱熔化鋼水不斷的擠壓以凝結的鋼層就會形成管坯在“爐內自緊”。



這種“爐內自緊工藝”,可由有效的提高管坯的壓縮比,使管坯更加的緻密,這對於炮管在承受巨大的膛壓時幫助很大,圖片裡橙色箭頭所指就是“爐內自緊工藝”生產出來的炮管坯、綠色箭頭所指就是用過鑽孔刀生產出來的鍛造炮管坯,從製造成本來說前者節省了大量的材料,但炮管坯質量略低於鍛造炮管坯,155毫米榴彈炮和坦克炮管由於膛壓太大,都必須用鍛造管坯工藝生產!而800毫米炮管一天(24小時)最多發射14發炮彈,對於炮管坯的要求可以放寬一些,因為它最多也就發射30發炮彈之後就報廢了!



800毫米管坯冶煉完成後需要進入到巨型臥式車床上對內壁和外壁進行表面切削加工,看看有沒有裂紋、氣孔、結疤...等等缺陷,目前的巨型臥式車床已經可以加工直徑1.2米的大型加工件了,現在的巨型車床長度在40米的比比皆是,因為有些巨型加工件比如說:幾十萬噸輪船的主軸,長度有可能超過50米,加工32米長的管坯並不缺乏工具,所以整體加工800毫米炮管外表面工藝目前也能完全到達技術要求。
對於炮管來說,最難以加工就是深鏜工藝,也就是膛線的加工,膛線加工的誤差越小,火炮的射擊也就越準確,歷史上古斯塔夫800毫米列車炮參加“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時彈著點最小偏差(CEP)為60米,7噸多的大炮彈誤差這樣小也表明了“克虜伯公司”在火炮製造方面的高深造詣,因為“古斯塔夫”和“多拉”兩門800毫米列車炮的炮管是多節組合在一起的,組裝時每一節、每一根膛線都要對齊,幾乎是沒有誤差,只有這樣炮才能打的準,否則誤差幾百米就沒有使用價值了。



以現在的深孔鏜床能力來說已經可以做到對直徑800毫米的管坯進行膛孔加工處理了,但是32米長的炮管整體進行深鏜工藝可能因為太長了,鏜床的長度不夠,不過這也只是目前不需要也沒有這樣長加工深度而已,如果需要的話完全可以製造出來。

總之,以目前的鋼鐵冶煉水平、表面切削處理和深孔加工...等方面要加工整體直徑800毫米、管長32米以上的炮管是沒有技術瓶頸的,畢竟距離二戰結束已經是70多年的時間了,科技發展水平已經日新月異了。



其實,古斯塔夫和多拉列車炮是希特勒個人的精神錯亂的產物,雖然在實戰中也確實發揮出巨大威力,但是該炮屬於“一百斤面做了一個80斤壽桃”這類的費(廢)物點心,由於自身笨重、發射速度極慢、伺候它的人極多、操縱異常複雜...等原因,它一生當中只發射了40多發炮彈,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製造出來的東西成了沒用的擺設,最後德軍也將它廢棄了!
而二戰期間的德國另外一種“黑科技”導彈雖說當時的技術也不太完善,但是V1/V2導彈給盟軍造成的傷害遠遠大於800毫米列車炮!並且戰後根據它們革命性的設計思想人類戰爭進入到了導彈化時代,更是在自己的家裡發射洲際導彈就能消滅一萬多公里外的敵人...這才是人類嚮往的武器。


皇家橡樹1972


說起口徑達到驚人的800毫米巨炮炮管,就不得不說曾經曇花一現的“多拉”巨炮了,作為突破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希特勒下令研製的一款口徑超過“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級巨炮,多拉巨炮的誕生創下了多個世界之最,那麼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還能不能造出一根完整的800毫米巨炮炮管呢?

首先在半個世紀之前的二戰時期,當時已經戰線慌亂的納粹德國都能在戰亂時期造出兩門800毫米的巨炮炮管,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無論是從金屬材料發展還是從科技技術方面的全新升級來說,別說是再次造出一根完整的800毫米巨炮炮管了,就是人類進入太空、登月等都已經實現,所以造出一根800毫米的巨炮炮管又有何難。說直白點,重工業實力強悍的一些大型民營企業都有這個實力,只是現如今就算是造出一根口徑達到1000毫米的巨炮炮管又有什麼用呢?畢竟現如今火炮的發展早已經不是單純比口徑的時代,而且也早已經不是口徑即正義的年代了,所以再沒有需求的情況下,誰有願意投入巨資製造一根超大口徑巨炮炮管呢。

當然從製造一根大口徑巨炮炮管所需的技術來說,還是比較多的,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以下步驟:

第一、必須具備高超的鋼鐵冶煉技術,其實鋼鐵冶煉技術現如今無論是從材料力學、不同材料配比等方面來說,肯定要比半個世界之前建造多拉巨炮時先進很多。比如現如今全球很多大型鋼廠都擁有上百噸的鋼化爐和起重量更大的重型行車等吊裝設備,所以我們可以直接鑄造出重量幾百噸重的巨型胚體,並且衍生出直徑超過10米的火箭箱體圓環,當然也包括很多重工業行業使用的巨型傳動軸、高溫高壓巨型設備等,所以在鋼鐵冶煉技術這塊早已不是難題。

第二、鑄造成功的巨型鋼坯冷卻後,再經過多道高溫加熱後,被送入上萬噸的巨型鍛壓機進行鍛造,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利用鍛造消除粗鋼坯中的一些渣滓,讓整個鋼坯內部更乾淨純潔外,還有要鍛壓出所需的炮管粗略形狀。從巨型鍛壓機來說,二戰時期的巨型鍛壓機最大不過是上千噸的鍛壓機,但是現如今我國二重早已經成功下線世界上等級最高的8萬噸鍛壓機,所以在巨型鍛壓機上也不是什麼難題。更何況從800毫米的巨型炮管對鍛壓機的需求來說,就算是近萬噸的鍛壓機同樣可以完成鍛壓任務。

第三、鍛壓成功後的鋼坯已經開始初具巨型炮管模樣,接下來需要利用大型切割機將鋼坯兩端全部切掉,因為在鍛壓過程中,受限於材料力學的原因,鋼坯兩端的鍛壓質量並不如中間位置好,所以需要將其切掉。從大型切割機來說,很多礦山石場裝備有能夠完整切割出方正狀的幾百噸巨石,切割百噸級的鋼坯兩端又有什麼難的呢。鍛壓切割後的炮管鋼柱中間位置一般質量也不太好,所以再切掉兩端後還需要利用大型鑽孔機將鋼柱中心位置鑽掉。我們人類能夠利用巨型鑽孔機在深海打眼、深入幾千米的地下鑽取石油、天然氣,又怎麼鑽不了幾十米的孔呢。

第四、鍛壓、切割、鑽孔後的炮管鋼柱需要從新加熱後再次經過更高等級的鍛壓,從一個巨型鋼柱被重新鍛造成一個形似巨型炮管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反覆的加熱、鍛壓,最後才會展現在大家面前一個從內到外質量都符合固定的巨型炮管。

第五、已經初具巨型炮管模樣的炮管還得在大型大型銑削機上,車出炮管外壁外形,之後還要再由大型膛銑機車好炮管內壁。從大型銑削機到大型膛銑機這些重工業設備在商業市場上都是可以買到的成品設備,所以再這一環節也基本沒有什麼難度。

第六、經過銑削、膛銑後的巨型炮管再次經過內外表面強度硬化後,就正式開始進入總裝階段了,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巨型吊車將炮管、炮口套管和炮尾套管等零部件組裝到一起後,再次以總裝成品的模樣經過高溫加熱進行整體硬度強化措施。最後就是用大型膛線機在炮管內壁上製出膛線,並進行膛線鍍鉻來強化炮管內壁硬度病延長炮管壽命了。

所以對於一根巨型炮管的製造過程來說,基本就是分為以上六個大的步驟,當然在這六個步驟中更是涵蓋了幾萬個小步驟,而且從附屬的一些基礎製造設備來說,就極為考驗一個國家的重工業發展實力高低,所以製造超大口徑的巨型炮管不光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更是考驗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而現如今這些技術早已被掌控並升級更新,所以以現代的工業水平,別說是製造出一門多拉大炮的巨型炮管了,就是製造出一根比多拉大炮800毫米口徑更大的上千毫米巨型炮管也不是什麼難事。只是前面也說過了,現代火炮的發展早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口徑即正義”的時代了,所以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也就很難見到這種巨型裝備的研發製造了。


魑魅涅槃


以目前工業水平,別說造出一根800毫米的巨炮,哪怕造出一根1000毫米的巨炮炮管都不成問題。早在二戰期間,就造出了古斯塔夫巨炮,該大炮的內徑就達到了800毫米,炮管長度約為32.48米,不過這樣的作戰裝備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重量太沉在100噸以上,屬於一種列車炮,只有放在軌道上才能運行,並且操作時需要幾十個人,故而作戰靈活性很差。可話又說回來,造如此大炮,儘管需要200噸以上的大型轉爐,一次性冶煉200噸鋼水,但憑藉現階段的工業技術,製造這樣的大傢伙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其實當年德國為了突破蘇聯或者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造出了很多巨型的大炮,不過這些大炮卻沒有真正的發揮多大作用,因為這些大炮運輸起來都極其的困難,同時這些大炮的精準度非常有限,要知道大炮打不準那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後來德國發展出了v2導彈,這種v2導彈正是現在導彈的雛形,不過那個時候並沒有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彈道。

在二戰時期,最可行的一個裝備就是卡爾600自行迫擊炮,這款裝備不是重型坦克,但是就是超級戰車,也稱為超級大炮,儘管只有600毫米口徑,但是卻非常的有用。二戰時期口徑即是正義,為了對付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這種巨炮的預想方案就是800毫米,發射的炮彈重達4噸,因為佔地的需要必須要求火炮進入陣地的時間小於6小時,而且希望能夠裝在履帶的底盤上。根據萊茵金屬公司的報告,1號車和2號車在1940年11月搞定,3號到6號車在1941年2月到8月完成,1942年德國軍方又提出了改進這種大炮的方案,後來研製出了雷神裝置,這種火炮的口徑減為540毫米,但是射程更遠一些,儘管600毫米排氣泡的炮管看上去又短又粗,不過這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整個戰鬥部重約124噸,一個泡班的組員為19個人。這款大炮的長度為11.37米,車的寬度為3.16米,高度為4.78米。

由此可見800毫米的大炮是二戰時期想研究的一種武器,最後減少到了600毫米,目的是提高這種大炮的射程,這款大炮的射程為2840米,在1942年又研製出了輕型混凝土貫穿彈,內裝炸藥220千克,能夠貫穿2.5米厚的混凝土建築物。不過這種大炮卻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僅僅在攻打蘇聯的時候發射了兩發炮彈,現在這種重型裝置已經完全沒有用了,不過德國當年生產的這種大炮還是處於世界先進行列的。


四十五度軍報


不能。800mm的炮管。要發射什麼樣的炮彈?首先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的炮彈的用途,與需要投送的距離,計算出炮彈的重量(這方面建議看看德國二戰的巨炮古斯塔夫)。根據這個重量就可以推導出炮彈需要什麼樣的力從炮管內推出去。而這個推出炮彈的力,就是炮彈的輸送火藥在炮管內產生的高溫高壓,根據這個高溫,高壓。我們可以選擇鋼材和工藝。保證承受這個壓力和溫度。要是單位體積內壓強過高金屬材料不能滿足那麼就會做的厚一點,但是厚一點就容易出現溫度不均膨脹等一系列的問題。這還不用算這麼大的炮彈,如果口徑是800mm,那麼,它需要造多長來完成炮彈的初速度達到飛行到目標的要求。這麼長的炮管。它體積龐大的靠什麼來移動。更不要說這麼大的炮管一次鑄造成型。熱處理,膛線靠什麼來加工。為此,造800mm巨炮,一般的國家不可能發生的事。國際頂級的國家就不好說了。


郭建東11


別的國家我不知道,對於中美英法俄日德意這些工業國家,是完全可以的。可以說現在的基礎工業設備設施已經滿足了製造這種炮管的要求,而且效率比當時的第三帝國高的多。當然也有設備替代不了的部分,比如合金鋼的配方,應力釋放曲線,金屬熱處理工藝,比如加熱到多少度退火,退火速度怎麼控制這些還是需要試錯的,這個走不了捷徑,但現代的熱處理技術也早就拉過去十條街了。加上現代高精度儀器儀表的加持,一旦掌握了工藝流程,那麼製造出來的800mm火炮性能和壽命的一致性無疑要比古斯塔夫、卡爾這些強得多。

古斯塔夫列車炮和它配套的炮彈


我們舉些例子來說明為什麼現代工業國製造這種炮管更加輕鬆。首先就是鍛壓機比過去強的太多了。二戰之前,德國最好的鍛壓機只有區區7000噸級。到1944年,德國最好的鍛壓機不過就是30000噸級的,而且全國就1臺。而今天,4萬噸級以下鍛壓機已經滿地跑,最大鍛壓機——中國二重出品的8萬噸級鍛壓機,完全是碾壓一般的存在。鍛壓機能幹嘛呢?在炮管制造上,鍛壓機是一個關鍵存在。巨形炮管的製造,需要首先熔鍊出數枚鋼錠,然後放到鍛壓機上錘。鍛壓機越大能鍛的工件重量就越大。所以如果鍛壓機噸位足夠大,就可以少造幾枚鋼錠,這樣也減少了焊接次數。焊接次數越少自然可靠性越高,而且還可減少圖紙設計難度。

鍛壓機在鋼坯的初鍛和炮管初鍛時都要用到

中國二重研製的8萬噸級水力鍛壓機,世界最大


唯一麻煩的是大型的銑削機和膛銑機,一個是用來給火炮銑削出外形的,一個是給火炮鑽孔的。考慮到800mm火炮的長度已經達到了32米,而現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是北京第一機床廠和德國合作搞出來的XKA28105×300數控龍門鏜銑床,工作平臺也才9m×20m,要給這種炮管加工還是有點難度。但要注意這是通用的龍門銑鏜床,加工體積其實並不小,只是長度不夠。膛銑機也是一樣。炮管直徑才800mm,而現代重型的鏜車床輕鬆可以鏜出直徑1米的孔。比如中國二重的DL 250型鏜車床,一次可以鏜出3.5米直徑的孔,膛個800mm的孔不叫事,但是唯一的問題是鑽孔深度不夠,只有8米,一次性膛30多米的炮管是不行的。

過去的炮管銑削和鑽膛是專用機械,這個現代真找不出來現成的


所以這兩樣東西還真沒有現成的,必須單獨為炮管研製。但看了以上的描述就知道,這對工業國家根本就不叫事,搞重型機械機床的公司就能完成,過去集全國之力研製個炮管的場景是不會出現的。


紙上的宣仔


不得不說,二戰時期參戰各國為了獲得勝利,瘋狂發展自己的軍事技術,比如投放在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就徹底摧毀了日本人頑抗到底的意志。當然不是所有發明都是有用的,有些就算是現在看起來也堪稱是腦洞大開的奇葩產物,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一定都聽說過這樣一種巨炮,它有一個霸氣的名字叫古斯塔夫列車炮。古斯塔夫列車炮堪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製造出的最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它的口徑足足有800毫米。

戰爭狂人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就開始積極謀劃戰爭,他首先要面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在當時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製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這門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大炮終於問世,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需要4500人同時操作,炮彈更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

這門巨炮第一次實戰展露它驚人威力是在蘇德戰場,德軍攻打克里米亞半島的作戰中,遭遇了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其中最無法解決的就是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古斯塔夫的出現把俄國人炸蒙了,它前後射擊了48發,擊毀了塞瓦斯托波爾的5個要塞群。其中一發炮彈穿透了庫拉貝主彈藥庫上面30米的土地(包括10米混凝土牆),將其引爆。但是隨著德軍的逐漸戰敗,古斯塔夫列車炮被德國人自行拆毀,就此成為歷史。


遠源流暢


世界主要國家,軍工發達的,都造的出來,如美,俄,東方大國,德。其他如英法也有可能。

一,二次大戰,德國就造出了類似的大炮,只是特殊用處而已。如進攻蘇俄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群,和法國“馬其諾”防線要塞。當時看似威力無窮,但後勤和保障的要求太高,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大,不實用。

二,以今天的科技,新材料技術更高,冶金更加超過當年德國,更能造的出來。而且其碩長的炮身管,需要分段焊接,今天的工業水平,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工期更短。

三,但特大口徑的炮成本高,炮彈也要專門的生產線,除了運輸,保護困難,射速也是太慢,中看不中用,用來唬人可以。而且其功效完全可以用航彈和導彈代替了,沒有必要造了。


南雷霆峰


這個沒有應用價值,可以作為技術來探討,以現代冶金材料和機加工技術歐美日韓中俄製造出來完全沒有問題,先澆鑄鋼坯,在大型萬噸水壓機上壓制鍛造型坯,加熱調質回火消除內應力,使硬度符合設計要求,車床外圓粗精加工,粗精鏜孔,為下一步加工鏜線留餘量,加工鏜線直徑800毫米需要專門定製的大型拉床,大型拉刀,分粗、半精、精加工分多次拉出鏜線,然後表面發黑防鏽處理,這就是大體工藝流程。


紅衫樹16


任何一種武器都必須發展,提高。

古代,弓箭是遠距離攻擊武器,現代則被替代-槍,甚至有了炮。

但是,火炮也有極大的限制,導彈則把火炮進一步升級了,早先是傾斜發射,仍然和火炮一致;現在,垂直髮射,和火炮的原型漸行漸遠。所以,一門心思把火炮做大,首先前景有限,其次,炮管的要求,製造難度越發加大,而導彈完全避開了這些侷限。


青山不掩


以當前中國的製造能力造直徑為800毫米的炮管是可行的。

在冶金、鍛造、熱處理、焊接、機加工等方面都需要當個項目來做。只要國家需要,一定能夠製造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