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人生中的遇見與相伴

歷史的長河裡,人類其他任何時期都沒有像近幾十年一樣,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食物的加工越來越精細,機械化讓人減少了體力性工作,腦力工作的增加讓人待在屋子裡的時間越來越久,見到陽光的時間越來越少……


慢病,人生中的遇見與相伴

對於健康的影響,一方面人類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延長,醫學技術使傳染性疾病大幅減少。另一方面伴隨而來的卻是生活方式改變引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持續高發,我們每個人可能未來都會遇見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


慢病人群要帶病生存,這讓人類平均延長的壽命大打折扣,而且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一個得了卒中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生不如死,一場大病常常不僅使一個人失去健康,更可能奪去一個家庭的幸福,增加社會負擔,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慢病雖然危害嚴重,但可防可控,樹立健康的價值觀,掌握健康知識,正確對待慢病,學會自我管好慢病,一樣可以擁有健康和長壽人生。


慢病,人生中的遇見與相伴

做個明智的患者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我巧遇一位年近八旬的名人,他告知我他得了心房顫動:2014年去外地考察時,隨行醫生摸他脈搏,發現脈律不齊,回京做心電圖診斷為心房顫動。他無任何不適症狀,血壓略高,無糖尿病,醫生安排他住院治療,用胺碘酮無效,醫生開始介紹射頻消融手術,患者向身邊患有同樣疾病的朋友進行了認真諮詢:其中一位射頻消融成功,3年了,還很好;一位術中心臟破裂心臟壓塞,經搶救活過來;一位射頻消融失敗;兩位術後很快復發。


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已大,又無症狀,患者決定暫不做射頻消融,用藥物控制,服用阿替洛爾,每天早晨12.5毫克,每日服利伐沙班15毫克,兩年來全負荷工作,正常運動。會議茶歇時他問我這個決定對不對,我回答非常正確,我用7分鐘給他做了如下解釋:一種疾病要不要治療,包括手術治療,一取決於有無症狀,二要看有無風險,你無任何症狀,又用利伐沙班預防卒中風險,顯然無須手術,越簡潔安全有效越優先,不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患者馬上點贊(微信點贊功能已進入了我的生活):"幾句大白話就讓我這個不懂醫的人聽得一清二楚,這才是真教授。"


再給大家講個故事,一位國內外6次(國內2次,加拿大2次,美國2次)射頻消融失敗的心房顫動患者,手術失敗後,感到失望和絕望,經心臟康復後又回到了健康的生活狀態,開開心心,恢復了正常工作。他跟我去達拉斯參觀Cooper Clinic(庫珀診所),他見到Cooper後急切詢問心房顫動怎麼治?無巧不成書,當時85歲的Cooper回答他自己也有兩年心房顫動病史,去休斯敦找射頻消融最有名的醫院做了射頻手術,手術歷時9小時,術中85歲老人發生急性腎衰竭、急性左心衰竭,手術以失敗而告終,於是就沒有再做。今年我又去Cooper Clinic時,第一次見到86歲的Cooper正在他的有氧中心運動,他又迴歸到了原來正常的生活狀態,也沒什麼異樣。


慢病,人生中的遇見與相伴

不快樂的根源


美國作家海明威在他那部偉大的作品《老人與海》中,描寫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鬥的經歷時有一段內心獨白:"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就是一種明顯的矛盾心理,往往會讓人陷入焦慮與抑鬱,我的雙心門診中,很多患者的難受症狀與心血管疾病並無直接關係,更多的是源於心理,往往由於信息不對稱,因對疾病不瞭解或誤解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遠超出疾病本身。


與慢病為敵不如學會與其為伴


疾病就如人生中不如意的大事小事,不可能避免。對於疾病,作為醫生,我的態度是:認識它,接受它,管好它。消除症狀,防好風險,完全可以逐步迴歸正常生活。既來之,則安之,有時與其與病為敵,不如學會與其為伴。抓緊時間去做正確的事,去享受陽光,去登上山丘,去泛舟河流,去放眼草原,去體味人生……


慢病,人生中的遇見與相伴


知識的力量


各項流行病學調查與醫學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決定了人類健康的60%,17%取決於環境,生物遺傳佔15%,平常的醫療衛生,得病後的治療、藥物使用,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只有8%。


我們的健康68%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健康教育是目前我國每個人都缺失的一課。


美國、芬蘭等國有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使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人們壽命延長的典型案例,主要是通過危險因素控制,如控制高血壓、膽固醇,控制菸草等。芬蘭通過健康干預,使冠心病人群死亡率降低了80%,壽命延長了10年。

掌握健康知識,掌握健康技能,擁有健康人生。


我在京東健康心臟中心,開設了自己的網上診室,為各位患友答疑解惑。微信掃描如下二維碼或點擊鏈接即可諮詢。

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44810732862

慢病,人生中的遇見與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