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即位後封了幾個總理大臣?這樣分封有何深意?

青燈問史


雍正皇帝即位後封了4個總理大臣,他們分別是允祥、隆科多、馬齊和允禩。

雍正分封他們的理由是:康熙帝剛剛去世,,心緒不寧,除了雍王府的事兒,朝政上的事情都交由四位總理大臣去辦。但是,這顯然只是雍正的表象原因,他有更深遠的計劃。

這四個人並非一類人。比如允祥,是雍正的死黨,據說當年允祥被康熙圈禁,是他為雍正背鍋了的,所以,雍正上臺後,自然要重重厚報。允祥是經歷過生死的戰友,所以,既是雍正的兄弟,也是雍正唯一的真正的心腹,允祥在雍正朝飛黃騰達,雍正也是待他自始至終的信任。所以,允祥算作是雍正心腹。

第二個隆科多,可以算作是雍正即位的功臣。康熙駕崩,傳旨的是隆科多,為他保駕護航的是隆科多,所以,沒有隆科多,雍正的即位也許是另一番模樣。但是隆科多是先帝的寵臣,在雍正手裡雖然也被重用了一段時間,最終卻不得善終。雍正伊始分封隆科多,算作是對隆科多擎天保駕的回報。

第三個是馬齊,馬齊是先帝的舊臣。馬齊家族勢力龐大,當時有一句諺語說“二馬吃盡天下草”,說的是馬齊和他的兄弟馬武。馬齊在一廢太子期間受到康熙打擊,後來因為利害禍福倒向了胤禛,雍正善待馬齊,實際上是拉攏康熙朝的舊臣,並不表示對馬齊有多信任。說白了,因為馬齊過去與老八允禩有交往,但卻是新王朝的臉面,他的利用價值就是背後的那一幫老臣。《清史稿》對馬齊的履歷記載很少,只有兩行,這說明在雍正13年裡,馬齊實際上並沒幹什麼事。

第四個就是允禩。雍正的政敵,雍正為什麼要封他為總理大臣,當然是有很深遠的考慮的。

在四位總理大臣中,允禩為首,號總理王大臣。但是這位總理王大臣,並沒有幹多少總理王大臣該幹之事。在清宮檔案《實錄》等中,幾乎找不到他所辦差記錄,而在雍正給年羹堯的信件中有這樣的話:除舅舅隆科多,怡親王外,不使一人知道。這說明,雍正朝的所有重大事務都是饒過允禩進行的,與其說是總理王大臣,還不如說是被監視的人質。有史料記載,允禩的所有行動都被派人跟隨監視。雍正這麼做的目的很顯然。

一是擒賊先擒王,瓦解“八爺黨”四個核心。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是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也是鐵桿兒兄弟,允禩是老大,威望極高,雍正在分封允禩的時候,另一面對老九老十老十四進行打壓,流放的流放,圈禁的圈禁,讓他們兄弟無法抱成團,以此瓦解“八爺黨”力量。

二是壓制允禩的支持者。雍正不僅封了允禩,還對其重要的支持者們進行分封安排之位,並對他們進行監視,一旦有所異動,就給予堅決打擊,收拾殆盡。

三是將允禩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控制他,讓他不能發揮作用。

雍正即位後的這種分封,是出於政治形勢的需要,並不是對他們才幹能力的許可。這也說明,雍正的手段極其高明,政治思維十分成熟,帝王心術一點也不見得比康熙差。


青燈問史


什麼是總理王大臣?

總理王大臣全稱是總理事務王大臣(可以這樣理解:總理事務的親王和大臣),是雍正登基之初設立的幫助皇帝處理朝政的辦事機構,是當時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年)軍機處成立後,總理王大臣取消。

雍正設立總理王大臣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滿清在關外的決策機構(或者說形式)是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所說的“八王議政”。一般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員有親王、郡王、貝勒、八旗大臣等滿族貴胄。但與會人員是不固定的,一事一議。



滿清入關後,尤其到了康熙朝,為了加強集權,康熙於十六年(1677年)設立了南書房(並不是常說的上書房,上書房只是教皇子讀書的地方),組成人員皆是康熙心腹,稱南書房行走。南書房行走最初的名義是康熙的文學侍從、顧問,後來逐漸參與國家政事的商討,邊緣化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行走並不是正式編制,成員皆是兼職。

雍正繼位,需要組建自己的一套班子,取代南書房,於是總理王大臣應運而生,同時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仍然存在,但已經不是皇帝的決策部門了。尤其南書房,本來就是臨時編制,到了雍正朝已經名存實亡。

至於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

總理王大臣存在的時間不長。雍正七年(公元1729 年),西北用兵,為了協調各路關係,雍正設立軍機處,徹底取代了總理王大臣。

總理王大臣都有誰?

總理王大臣組成人員有廉親王愛允禩、怡親王允祥、馬齊、隆科多。


和電視劇不同,這裡面並沒有張廷玉,但是張廷玉屬於不是總理王大臣的大臣。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臨死前,罷黜了張廷玉南書房行走之職,歷史上也確實如此。

雍正繼位之後,立刻又命令張廷玉入值南書房,“日侍內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間有待至一二鼓”。名義上張廷玉不是總理王大臣,但地位卻不比總理王大臣低。

雍正如此安排有何深意?

從總理王大臣的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到雍正縝密的心思。

新皇登基什麼最重要?穩定,穩定壓倒一切。雍正如此安排就是為了穩定,穩住對手、穩住朝局。


允禩:九子奪嫡之爭中,允禩是最有實力的一方,也是雍正最大的對手。當初康熙讓群臣舉薦新太子人選時,幾乎所有人都支持允禩,可見其政治勢力。

和電視劇中康熙封賞不同,真實的歷史當中,允禩的廉親王爵位是由雍正賞賜的。

雍正登基,允禩集團肯定是不認可的,將允禩放到二把手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既有拉攏之心也有分化之意。

你對我當皇帝不服氣,那我讓你做總理王,軍國大事都讓你經手。經過你手的命令,你的小集團也會無話可說。


允祥:既然讓允禩當總理王大臣,當然也需要一個自己人來制衡允禩,這個人就是怡親王允祥。

不管電視劇還是正史當中,十三爺允祥都是雍正的鐵桿。雍正待他也不薄,清朝第一個非開國鐵帽子王就給了允祥。

馬齊:馬齊是滿清八大姓之
一的富察氏,赫赫有名的傅恆、福康安就是出自這個家族,由此可知馬齊家族多麼強大。

除了家族勢力,馬齊確實也是能吏。

年輕時曾經不懼明珠,敢於挑戰明珠集團,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因此得到康熙的重視。

馬齊曾經還參與《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劃界工作。

當初康熙令大臣舉薦新太子之時,曾經私下告訴馬齊不要參與,以保護馬齊。可是馬齊沒有聽從,仍然舉薦了八阿哥允禩,這令康熙大為不滿。

由此看來,馬齊在康熙晚年也是傾向於允禩的。但是馬齊並不是允禩的鐵桿支持者,更多的是隨波逐流。

正因為這一點,雍正重新啟用馬齊(比在康熙朝職位高的多),既利用他的才能,也能麻痺允禩集團。


隆科多:隆科多不用過多介紹了,他父親佟國維的“佟半朝”的名稱就可說明一切,整個清朝能讓皇帝叫舅舅的,也只有隆科多一人(隆科多是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雍正小時候由孝懿仁皇后撫養)。

和電視劇一樣,佟國維押寶允禩,隆科多押寶雍正。

張廷玉:代表了漢人官員,雍正不可能不重用。


別酒流年


雍正皇帝繼位後,封了四位總理大臣,分別是十三阿哥胤祥、八阿哥胤禩、馬齊和隆科多。

胤祥,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的鐵桿支持者,原本非常受康熙喜愛的胤祥,在“一廢皇太子”期間表現過於活躍為康熙所厭惡,進而被康熙圈禁一年左右的時間,在此之後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寵愛,並且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於是幾乎是消失在了康熙晚年的政治鬥爭中,但是依然與雍正保持了非常密切的關係。雍正登基的第二天,即加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是雍正最為倚重的兄弟。

胤禩,康熙皇帝的皇八子,“九子奪嫡”中的關鍵人物,在朝中擁有極高的呼聲,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官員的支持與擁戴,也正是因為如此,為康熙所厭惡,進而遭到了康熙持續的打壓。但是就能力而言,胤禩可以說是非常精明幹練的皇子,就連雍正皇帝都評價其曰:“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馬齊,滿洲首席大學士,在滿洲官員之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地位,並且他也是當時滿洲貴族之中,少有能員幹吏,而他們整個富察家族在當時的朝堂上能人輩出,包括馬武、李榮保等,都出自富察家族。

隆科多,佟國維的兒子,外戚,當時的九門提督,是雍正能夠順利繼承皇位的第一功臣,甚至可以說是雍正登上皇位真正原因的唯一知情人。而也正是鑑於隆科多的功勞,雍正一度在稱呼隆科多的時候,都尊稱其為“隆科多舅舅”。

雍正安排這四位出任總理大臣,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自己登基之初的政局穩定,實現政權的順利過渡。

首先,安排胤禩和馬齊出任總理大臣,目的就在於穩定人心,營造輿論。

胤禩以及他背後的“八爺黨集團”在當年的“九子奪嫡”過程中,是雍正最為重要的競爭對手,並且胤禩在朝中的影響力非比尋常,就連康熙對於胤禩能夠獲得如此的擁戴與支持,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羨慕嫉妒恨”。而當時朝中的官員中,胤禩的黨羽以及支持者並不在少數,勢力非常龐大。

馬齊就是胤禩支持者,同時也是廢太子胤礽的反對者,這一點在康熙朝的時候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在康熙兩度廢黜皇子的過程中,馬齊都堅決反對胤礽,支持胤禩。而馬齊作為滿洲首席大學士,聲望頗高,也有著自己的勢力。

所以雍正通過任用胤禩和馬齊,一方面是在拉攏朝中曾經的反對勢力,穩定人心,穩定政局,另一方面,就是樹立自己的寬容與大度的人君形象,進而營造良好的朝中輿論,穩固自己的地位。

其次,不得不說的是,這些人都是頗有能力的幹吏,雍正需要他們充分發揮才幹。

康熙給雍正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邊境動盪,可以說留下了很多的難題。前文中也說過,胤禩的能力就連雍正都佩服,馬齊也是滿洲貴族中的能員幹吏的代表,隆科多能力也自然不差,而胤祥則是處於對雍正的支持,全心全意的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需要藉助他們的能力和才幹幫助自己穩定局勢的同時,也要輔助自己處理當前的政務,特別是幫助自己實現政局的順利過渡,維繫朝局的穩定。

再次,雍正再委以重任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找尋著機會。

特別是胤禩,雍正在對其委以重任的同時,也經常性的藉以工作不盡如人意為由,對其實施打壓,不斷削弱著其勢力,為最終將其勢力全部清除,做著準備。

但是很快,雍正就先後除掉了胤禩和隆科多,並且極力扶持十三爺胤祥。

雍正最先處理的就是胤禩,儘管雍正登基之初就將胤禩冊封為廉親王,但是對於胤禩的打擊和壓制卻雍正登基伊始,就在一直持續不斷的進行,最終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為胤禩定下了四十款大罪,將其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名字都改為了“阿其那”,徹底除掉了胤禩。

而在第二年,即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又以四十一條大罪拿下隆科多,將其圈禁,雍正六年(1728年)死於禁所。

馬齊儘管曾經也是胤禩的支持者,但是雍正對於馬齊還是非常的客氣,一來,馬齊在滿洲官員之中的聲望太高了,貿然處理將產生重大影響,二來,馬齊的親侄女已經嫁給了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之後著名的富察皇后,雙家已經結有了姻親關係。即便如此,雍正仍然在不斷削弱馬齊的影響力。

對於胤祥,雍正則是給予了足夠的信任與重視,特別是在雍正先後除掉了胤禩和隆科多之後,胤祥成為了雍正最為重要的幫手,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兄弟。而胤祥也絕對稱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實際上,這四位雍正初年的總理大臣中,真正受到雍正重視,掌握實權的也就只有胤祥而已。


雍親王府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提問者的一個錯誤,分封這個詞指的是君主對下屬裂土封爵,最典型的分封是周天子分封姬姓諸侯和異姓諸侯。漢初封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勉強也還能算作分封。再之後,王侯、包括再之後的親王、郡王和公、侯、伯、子、男等等只食祿,不領軍、不臨民,已然稱不上分封了。至於總理事務大臣,就更加不能叫分封了,連封都算不上,只能叫任命!



清世宗(雍正帝)即位之初,任命了四個總理事務大臣。請看清楚,是總理事務大臣,並不是現在島國的“內閣總理大臣”,也不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所謂的“總理王大臣”,更加不是所謂的宰相!這是一個臨時職務,並不是清朝的常設官職。通俗點說,就是協助皇帝分管具體事務的大臣。再通俗一點,就有點相當於現在體制內單位的副職分管領導。



清世宗任命的這四個總理事務大臣是:怡親王允祥、廉親王允禩、隆科多和馬齊。沒有張廷玉、沒有張廷玉、沒有張廷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雍正元年,張廷玉的職務僅僅是侍郎而已,副省部級幹部,還沒有資格當這個總理事務大臣!不要被電視劇《雍正王朝》給忽悠了,清世宗重用張廷玉那是後來的事情了。允祥自不用多說,他和清世宗的關係有多鐵,那頂鐵帽子足以證明!隆科多是什麼人,想必也不用多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皇帝公開稱“舅舅”的大臣!雖然後來隆科多的結局並不太好,但是至少雍正元年時,清世宗和隆科多還處於“蜜月期”。馬齊,為數不多清世宗看得上眼的大臣之一,是清世宗親家李榮保的親哥哥,前段時間熱播的《延禧攻略》中那位“白月光”——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就是他的親侄女!一個是弟弟、一個是“舅舅”、一個是親家,知道為什麼清世宗會選擇這三位了吧?至於另一位,應當也不用多介紹,雖然也是弟弟,可卻是清世宗曾經最大的對手!



那麼,為什清世宗要設置總理事務大臣呢?原因很簡單,清世宗剛剛即位,接手的是父親清聖祖(康熙帝)“康熙盛世”虛名下的一副爛攤子,他必須先打掃乾淨屋子。畢竟清世宗只有一雙手,不可能事必躬親,必須有人來幫把手!這時候,找個助手是最佳選擇。但是,只任命一個人,既容易導致權力過重、對皇權產生威脅,而且一個人管這麼多事,也的確搞不定。與自己關係比較親近的允祥、隆科多和馬齊自然是最佳選擇,既可以幫助自己分擔具體事務,又不會暗地裡使絆子,而且三人分權也能避免一家獨大、對皇權產生掣肘和威脅。那麼,為什麼要加上允禩呢?



允禩一黨在康熙年間急劇發展、膨脹,清世宗即位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穩住允禩,以防他鋌而走險。因此,清世宗即位伊始不僅沒有處置允禩,相反還將他由貝勒晉封為了廉親王。再說一遍,廉親王是清世宗封的,不是清聖祖!不要被電視劇《雍正王朝》給忽悠了!同時,任命允禩為總理事務大臣,既可以穩住允禩、讓允禩放鬆警惕,防止他鋌而走險。而且,讓允禩管事兒了,他總不能自己給自己下絆子吧?很何況,允禩的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清世宗也知道。在沒有對允禩下手之前,讓他來幫著收拾老爺子留下的爛攤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允禩是胸懷大志之人,他不會為了個人的權力鬥爭去損害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社稷!清世宗正是吃準了這一點,才敢用允禩的。同時,有其他三個總理事務大臣監視著,允禩也翻不出什麼大浪。此外,在劃分分管範圍時,清世宗也是留了一手的,吏部、戶部、兵部這些核心部門並沒有交給允禩,允禩主管的是工部等部門。換言之,就是全國最大的“包工頭”!即便允禩想玩點什麼么蛾子也沒有機會。



這其中並沒有太多深意,無非就是給自己找幾個幫手罷了,換您您找誰?肯定是和自己比較貼心的人,不是嗎?唯一算有些深意的也就是允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