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一些地方有大興續譜,建姓氏祠堂(族祠堂)勢頭,你怎麼看?

木易拙見


第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手裡有了閒錢,就開始有了別的生活追求,比如唱唱歌、跳跳舞以及修修宗祠等等。

第二,加之人們手裡有錢了,整修村裡廟宇和宗祠自然就提到議程上來了,特別是同姓的人們修繕宗祠,自然是有錢者出錢,無錢者出力了,人多力量大,幾天也許十幾天就把老輩人未完成的事辦成了。對辦這類事,人們精神特別大。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快速、高效就完成了。

第三,其實人們修繕宗祠就是尋得一個精神安慰了,給自己精神上尋找一片淨土了。希望老祖宗保佑後輩兒孫們平平安安、健康快樂。

總之,修繕宗祠或者無論幹什麼,只要對社會、人類或者國家有益就行了,自己再用心用力就可以了。朋友,我說對嗎?



西北孤獨郎


這有什麼不好? 建設宗祠,弘揚家族文化,讓後代子孫反省祖先的教誨有什麼不好? 沒有哪個宗祠是教後代不務正業,行惡的。對祖先的祭典就是很好的中華文化教育,國家應當大力支持!

西方是沒有我們這樣的思想教育體系的,但是他們的社會公德老實說比我們要強很多,因為他們有另外一個思想工作體系,這就是宗教。在我住所一公里範圍內,有大小教堂三十多個。這不就是不用國家投資的社會教育嗎!

祠堂和教堂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StLawrence


本人九零後,遷入地幾百年,最早那幾代,具體多少代已經沒辦法考察,那幾代祖宗名字都沒傳下來,只有一堆墳墓也分不清是誰,自有記載名字開始已經傳九代,從未有族譜,現在由我創修族譜,立堂號,續字輩,字輩到我爺爺那代就止了


承諾壹羋子卍


有國才有家,有家方有國。國不棄家,家亦愛國。國有國誌,家有家譜。千千萬萬之家譜構成大國之國誌!家譜與國誌互聯互補,互贊互愛,互攜互幫,共榮共進,何其妙哉!

下面這個照片,《王氏宗祠》之門聯乃我所作。




用戶5444316434


本題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1.關於譜牒

普牒在古代是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作為明世系、別親疏、辯尊卑的依據,也是繼承權位和財產的依據。⋯

時代的車輪滾滾而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譜牒,由於譜牒中記載有姓氏世系,遷徒歷程、人口繁衍,民族民系、名人事蹟、藝文著作、祖祠墓葬等,經去偽存真的科學鑑別,剔除其不合適宜的內容,可以成為研究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民系,文物考古等的珍貴資料。

用普牒的豐富信息及其有關部份的祥細記載,以䃼正史、方誌之不足。在這個意義上,譜牒文化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一朵奇葩!

秉承這個傳統意義,我曾經在《今日頭條》回答了幾個關於四川客家移民和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問題。

根本出發點是將譜牒和移民(包括客家人)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來探討的。

至於題主所言現在"一些地方農村大興修譜"的現象,我的看法: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只要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它純屬自然人的權利。

至於譜牒的具體制作,相信各地都有專業人士操作,餘不再敘。

2.關於宗族和宗祠

我要強調一點:

我在本文只談歷史上的關於清朝前期大移民的歷史特殊條件下,從中國各地奉旨來到四川這個戰後荒涼的異地時,移民們為了加強自身的力量,於是更加重視親情,鄉情的特殊作用(那是真正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於是,不同省籍的移民以地緣關係建立了各自的會舘外,更多的移民則是以親緣關係一一把同族的人組織在一起,作為同一個始祖的後裔,以男性血緣為紐帶結成宗親。

於是募集族產(全族共有基金和產業)、修建宗祠,制定族規、定期祭祀、續修族譜。

在舊中國,由於社會動盪、生活環境惡劣,為了應對時局,規範、約束本族的社會生產與活動,共同應對本族的問題,當然有預期的作用。

但是,時過境遷,人們的思想和道德都有一個飛躍發展,再用宗族、宗祠這個歷史傳統用於今天的再繼承,將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需要解決

1.宗族在社會基層雖然屬於“鬆散型的民間組織",但是,政府在基層的政權組織建設中,有無可替代的如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會不會產生矛盾,令人擔憂。

2.宗族內部的管理問題

毫無疑問,一個宗族內部,必然有經濟實力雄厚的同宗,也有擔任或者卸任的官員,這些族人肯定出錢出力,相應的話語權也強硬。

強硬的話語權作為約束機制是必須的標配,但是,一旦作威作福(我是假設哈)必然在同宗造成矛盾,嚴重的將會引起糾紛,或者到政府部門上訴,或者尋求法律援助,這樣就可能造成政府部門行政成本的增加。

另一個問題就是宗族管理服務的資金攤派和使用。

資金籌措應該不是大問題,重要的是財務管理規範與否?主要有以下問題:

A."會長或稱族長"按照財務管理規定,不應該經手錢物,他只負責最後的簽字確認。

B.會計制票報銷憑證,循例把關。

C.出納的借貸流水帳是否堅持"帳無鉅細,來去清楚"。

這都是需要有高尚情操的、執著為宗族無償服務的(活動開支應予解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紳士風度的人,一個在原則問題上敢於"大義滅親"的人。

我相信有這樣的人,但要仔細尋找,慎重使用。


良人執戟2


大修祠堂是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重要體現,說明全民富裕了,國民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傳承了,祠堂的思想就是教育子孫後代要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光耀門庭,又是子孫紀念祖先,傳頌仁德的民間教育基地,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滅,而且在共產黨手中發揚光大,祠堂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應該說是一件大好事


陳晨2339711



現今社會進入新和諧文明時代,進入小康生活,安居樂業,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家族精神。為創造國富民強,大興續族譜,重建宗祠,是很好的現象。特別促進新城鎮化,很多人離開祖居地,來到了新的城市,有了族譜,宗祠,就可以讓後裔知道自己的祖居地,便於認祖歸宗,聯誼宗親,更好體現宗祠精神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孝賢仁教。

(我是樂山:田氏)


嘉州文食娛樂


盛世修譜,說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老百姓過上了富庶的生活,社會太平,試想如果生活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可能嗎?


手機用戶51772630064


這是一個好的徵兆,說明社會在文明進步。人民如果不能安居立業,哪有心思建祠修普呢。


馮久良


修家譜本身事件好事,建祠堂也是好事,但就怕許多人修家譜的目的是自抬身價,為了找個“好祖宗”,而枉顧事實,見個名人就認祖,這樣的事自古有之。

有記載唐朝以前人物的族譜,十有八九是假的,修家譜這種事以前都是士族門第才能乾的事,因為名門望族的族譜記名,就是士族資格,可以當官的,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家譜就是依據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修《氏族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有根據的,民間是不能修的。

可惜後來五代時期戰亂,大規模的世家被滅了,族譜都丟了,不能靠這個當官了,官府不管了。才民間才開始修訂,有的家譜甚至記載到三皇五帝時期,太亂來了。

現存家譜大多是明清時期編的,當然民國也不少。有本明朝的族譜,已經是稀罕物了。

要說真實性,實在不敢恭維,當時有個職業,叫“譜匠”專門家譜造假,嚴重情況已經讓乾隆下旨禁止民間續譜,有記載,不配合調查的家族,如江西一大家族被滿門抄斬。嚴重情況可見一斑。

總之,家譜可以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本事很好的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初心,給子孫後代留下真實的故事,不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