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不专注,也许才能更专注

畅销书《异数》这一本书有提到一个观点:任何人,只要专注练习长达1万个小时,就能够专精于某个特殊的技巧,或者是艺术。

估计你们也可能也听过这个「1万小时法则」。虽然这个说法还有一点争议,但它至少符合我们直觉的认知,就是「专注」才能够成功。当我们越专注,吸收资讯或者是知识的速度,就会越快。

刻意不专注,也许才能更专注

这一点,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也会认为「专心」是能够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在开机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才是好的。

当我们脱离专心的状态,转而去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旁人甚至自己就会觉得自己不够专注;可是真的是这样子吗?

美国有一个学者,对这样的现象,做了一些研究。

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当我们进行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时候,先放空自己,比如是去散散步;或者是去做一些发散式的思考,甚至于发散式的不思考。

经过放空之后,再进入正式的挑战;会比那些从一开始就绞尽脑汁的人表现的比较好。

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在放空,跟专注这两个之间达成平衡,我们就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生产力。

刻意不专注,也许才能更专注

相反,如果我们的心智,一直要忙着不断的去处理很多的信息,一刻都闲不下来;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这个机会,让我们的心智装上想像力的翅膀。

其实这样的现象,可以得到很多支持跟证明,比如「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苦思了半天找不到答案,于是去泡澡。你不能说他因为泡澡而得到答案,他前面必须要先苦思;可是他一路苦思下去,我也相信他也想不出答案。

只有在真正经过苦思之后,适时的放松,才能够有灵光乍现的那一刻。

刻意不专注,也许才能更专注

当你回头看看自己的工作,跟自己工作的效率跟结果;不知道会让你想到什么?

你是那种一直要逼迫自己,埋头苦干到底呢?还是你懂得适时的放空,懂得让自己换档?

还是你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一路放空下去?

我想不管是哪一个极端,都不是一件好事。人生要能够活得有效率、活得自在,达成你想达成的,关键在于「平衡自在」!

刻意不专注,也许才能更专注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带来一点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