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对过去的某个时代心生向往?

据说文青的标配之一就是一定要看过伍迪-艾伦指执导的《午夜巴黎》。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对过去的某个时代心生向往?

男女主角走在二零年代的午夜巴黎街头


当年我看《午夜巴黎》的时候,“文”不“文”的不好说,“青”的确还是“青”的。当然,现如今已然是“青黄不接”了(允悲)!

关于《午夜巴黎》我还是看出了点端倪,那就是——每个人心中向往的时代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之前。男主角向往弥集着海明威、菲兹杰拉德、毕加索的一九二零年代的巴黎;女主角倾心于图卢兹、高更、德加的一八九零年代的巴黎;而高更、德加们则对更早的“文艺复兴”时代心驰神往!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对过去的某个时代心生向往?

男主在二零年代的巴黎和艺术家、文豪们在一起


这还真是个问题。中国古人“言必称三代”是屡见不鲜的;孔孟口口声声的是文王、周公;老子则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普通民众则世世代代感慨“人心不古”!我在某个节目里看见摇着扇子的高晓松想要穿越回宋朝,甚至我那个能把眼线画得很细的好友也刚刚在朋友圈赞叹了一九一零年代中国的激荡和伟大!

显然这不是个小概率事件。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类的历史是波浪形向前发展并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那么,为什么总有人在追慕某一个过去了的时代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从文学史角度引发的不太成熟的思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把它整理出来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们相互切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