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數字城市 探索無限未來

城市管理要下足繡花功夫,既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細心、耐心和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品牌。

城市管理要在細微之處見成效,為數字城市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它並未脫離智慧城市總體架構佈局,而是後者的進階版,由新型基礎設施、智能運行中樞、智慧應用體系三大橫向層以及城市安全防線、標準規範兩大縱向層構成。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打造數字城市,進一步助推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

建設數字城市 探索無限未來

智慧城市建設遭遇瓶頸

目前,我國已有超過500個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推動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產業轉型提升、精細化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但這一過程中,部分隱性問題開始顯露:

標準不統一。全國和區域範圍內缺乏切實可行的總體框架,智慧城市發展思路、技術、標準、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統一的數據採集、存儲、交換、共享等標準缺失。

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沒有做到智慧城市與實體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基礎設施侷限於點對點的傳輸渠道,信息化系統只是簡單的文檔初步電子化和單一業務的計算機化,信息採集、傳輸、開發、利用渠道不暢。

效果顯示不夠。缺乏頂層設計,智慧城市建設基本停留在各自為政的碎片化階段,投入資金大、建設週期長、建設主體多元分散、運營模式不成熟、投資效應與預期差距大、實效性和落地性差等問題明顯。

存在安全與隱私風險。大數據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數據收集、存儲和應用模式,數據應用更為開放和充分,信息安全、國家安全、公民隱私等問題漸漸顯現。這類數據一旦洩露,就可能給國家、社會和公民帶來巨大危害。

數據整合與共享困難。對數據歸屬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對於能否共享數據、使用數據存在疑慮。數據管理和交易規則不完備,對數據流轉過程中各方權責沒有明確界定,不利於數據充分共享和應用。有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還在沿用傳統手段,形成數據孤島,大部分數據被“束之高閣”,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相對滯後。

建設數字城市 探索無限未來

數字城市應運而生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打造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不僅創建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樣板、為解決“大城市病”提供可複製和可推廣的方案,還帶動了南京等城市結合這一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實踐。

規劃先行,引領良性發展。南京市以雄安新區為示範、以創新引領數字驅動,實施大數據戰略,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以及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需求深度融合,打造以雲計算為基礎設施、物聯網為城市神經網絡、城市大腦為人工智能中樞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和虛實共生的數字城市,實現城市智慧化規劃建設管理。數字城市建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擁而上,需要科學的規劃編制。

為此,南京市制定了數字城市建設五年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清楚後再開工建設,不留歷史遺憾。

建設數字城市 探索無限未來

創新驅動,築牢技術支撐。南京市參照國際標準,形成滿足應用需要的標準規範體系,要求市內所有項目統一標準建設,包括基礎數據、信息模型交付、執行應用三個層面的指南和標準,公共建築、住宅、工業建築、軌道交通、給排水、道路橋樑、地下管廊等專業應用導則和技術標準,項目審批、交付、驗收、評價、歸檔等技術標準,基於數據庫的數據接口、交換、交付、分類編碼、存儲等導則和標準以及數字建造技術體系標準等。

由技術應用推廣中心和行業協會負責搭建公共技術平臺、標準化數字構件平臺、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共享工程雲計算平臺和基礎數據庫。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引進集成創新的基礎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技術。促進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推廣傳感器、動態監控等數字技術。加強原創性研發和融合性創新,做好體系化技術佈局,尤其要超前佈局前沿性、顛覆性技術。

建立數字城市治理體系。為消除政府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南京市設立市級政府數據管理機構,實現各級政府部門政務數據“無條件歸集、有條件使用”。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以政府為統領,以企業、社會和外部力量為依託,搭建塊數據公司,設立小型數據中心。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匯聚城市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數字城市信息管理中樞,設立數字城市可視化展示中心,實現城市各類要素數字化、可視化呈現與調配。

利用雲計算等技術,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推進城市智能治理和公共資源智能配置。依託大數據,數字城市信息管理中樞將成為“城市大腦”,具有深度學習、自我決策、自我優化能力,通過大數據模擬仿真、制定最優方案,從而實現科學決策。通過大數據匯聚、分析,瞭解城市運行狀態和問題,預測未來趨勢,既能防患未然,又能良性引導。

建設數字城市 探索無限未來

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感知設施系統,構建時時處處能夠感知、萬物互聯、信息相通的數字城市體系,形成集約化、多功能監測體系,打造全覆蓋的數字標識體系,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數字基礎設施,引入和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全面智能化應用服務,實現實體城市與數字城市同步互動、共生共榮。

建築、道路、橋樑、停車場、信號燈乃至燈杆、井蓋、垃圾桶都可以實現智能化,有自己的“身份證”,出現問題後會得到快速響應處理。泛在的無線網絡通達地上地下,城市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通過“神經網絡”連接“城市大腦”,使城市實現自我調節並與人類良好互動。

從BIM到CIM(城市信息模型),建立數字化單元。BIM是數字城市的基礎和神經元,CIM是BIM應用在城市層面的延伸。構建CIM框架,建立城市管理綜合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和數據資源中心,構建以數字地理空間框架為基礎的工作底板,實現智能運營服務。

導入城市數據,通過移動設備和傳感器接入城市時空數據,加快BIM與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雲服務、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為智慧政務、建築、交通、醫療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數據。通過城市規劃藍圖模擬和城市時空大數據動態監測,實時掌控城市運行發展現狀,形成擁有空間維度(三維)、時間維度和信息維度的五維CIM,優化公共資源配置。

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

打造“四清單、一平臺”政務服務體系,形成具有“線上線下結合、不見面審批”特點以及部門數據共享、政務公開、便民服務、法制監督、效能監察等功能的開放性政務服務平臺,明確行政權力、政府責任、市場準入負面、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四張清單,橫向覆蓋所有權力事項和部門,縱向覆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

破解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瓶頸,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信息數據開放共享和資源整合,保障數據安全。通過政府服務雲平臺建設,開發手機應用程序,探索“放管服”、證照分離、“互聯網+政務”等改革,創造“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新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