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

安昌古鎮是紹興有名的四大古鎮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鎮。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境內西北端,與杭州蕭山相接,南靠柯橋城區,北鄰杭甬高速公路。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因戰亂,多次焚燬,又於明清時期重建,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衣帶水,古樸典雅,其特產安昌臘腸、扯白糖遠近聞名,具有水鄉風情的水上婚禮也是別具特色。是紹興師爺的故鄉。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橋。每年的臘月風情節吸引了大量遊人。

古鎮的入口處是仿古街的建築風格再建而成,走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商鋪門前掛得滿滿的各式臘味,

如果你喜歡原汁原味的古鎮風貌,千萬不要失望,因為這不是你所能看到的全部,再往裡會有你喜歡的風景。

或許是因為下雨的關係,今天人並不是很多,遙想去年的這個時候,人山人海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但我更喜歡人少的時候,可以安靜的走一走。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老街依河而建,全長1747米,河之南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兩岸之間古橋相連。河之南有帶著頂棚的長廊,遮陽擋雨,各種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翻軒騎樓錯落有致。河對岸則是青石板小路,古樸舊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 。始建於明朝成化、弘治年間。東起高橋,西至清墩橋,瀕河設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紹興當地的青石板鋪成。現保存有舊石板路、翻軒騎樓、店鋪作坊、拱橋石樑、臺門弄堂等,風貌古樸依舊。沿街各式傳統老店鱗次櫛比,千姿百態,銷售的當地土特產品琳琅滿目,尤其是百姓現場製作的傳統食品,如香腸、扯白糖等,風味獨到,頗有地方特色。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館、師爺館、錢幣館等,足可使入內的遊客沉浸在濃濃的水鄉風情之中。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老街並不是很長,如果純逛,或許一到兩個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但是如果你想慢慢的品味,倒是可以逛上一天,這裡沒有太濃厚的商業氣息,大部分還是保持了淳樸的面貌,沿街的商鋪都是在販賣臘味,有著濃濃的年味,和西塘、烏鎮等老街比起來,這裡少了許多現代化的東西。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古鎮內有紹興特色的烏篷船可以坐,當天下著雨,坐船的遊客較少,據說票價在單程10元/人,雙程20/人。如果喜歡的話,倒是可以嘗試。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安昌有名句“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便是說的這一條小河留過村子,河上有十七座石拱橋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安昌的醬油據說也頗有特色,這個即是產醬油的仁昌醬園。

無需規劃路線,臨河就只有兩條路,中間有許多橋連接兩岸互通,隨意走都可以看到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穗康錢莊,藏在主街一側深深的巷子裡。安昌的錢莊開於1856年,終結於1949年,從前安昌為越北紹蕭邊界的商貿和金融中心,棉花、蠶繭的集散收購地,從乾隆年間開始興盛,至抗戰前夕,有據可查有大大小小21家這樣的錢莊,也就是最早的私人銀行的雛形。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二十二日《越鐸日報》稱:“安昌市面,以錢業為首領,故往年獲利,累累幾萬。”據老人回憶,抗戰前蕭山、南陽、靖江各地收購蠶繭時,每日從安昌錢莊挑出銀元三至六擔。後因受錢業風潮和現代銀行的興起而日趨衰落,至日寇進逼而停業。抗戰勝利後穗康、信泰一度復業,1949年後錢莊退出了歷史舞臺。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半掩花影半倚塌,一座小橋一人家。 偏安一隅, 于山水之間守著歲月靜好,清晨為自己煮一壺茶,聽流水潺潺,應和著鳥兒的嘰嘰喳喳,水中的鯉魚不安分的泛起漣漪,也想一起演奏這天然的樂曲,一片樹葉悄悄的飄進了我未喝完的茶,我輕輕拾起生怕驚擾了這頑皮的孩子。或許我達不到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也做不到在心中修籬種菊,我只是一個最普通的人,喧囂不避開我,我便逃離這塵世。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兩岸之間古橋相連 安昌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