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闹钟的时候,人们是怎么准时起床的?

菜鸟运维日常笔记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虽然古代没有闹钟,但是他们有很多方法来报时,大家一起来看看。


古人没有闹钟,白天还好说,可以通过看太阳来判断时间,晚上就没有办法了,于是打更这种工作应运而生,负责打更的人就叫做更夫。 打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周朝,《周礼》记载了一个叫“鸡人的工作,“鸡人”负责报时,就像公鸡清晨打鸣一样。在明朝中期,更夫被叫做“火夫”,也是由官方雇佣和管理的一种职业,主要负责在夜晚巡逻;遇到火灾或者盗贼,负责救助受害的人,并通报官府,帮助灭火和抓捕盗贼。火夫虽然也负责报时,但更重要的任务还是夜间巡逻。



火夫巡夜一般都带着梆子和锣,平时报时敲梆子,遇到警情则敲锣,有时还会用到铃铛。梆子就是一条中空的木棒,用木棍敲击梆子的表面,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在中国古代,梆子还会在伴奏时使用。火夫每一更敲完梆子,还要喊一些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的话,大家常听的可能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其实真正的口令比这要复杂得多,有时还会编成旋律唱出来。一个叫潘游龙的明朝人,就在书中记录了一条口令,内容是:“凡我甲户,钦奉明文,谨守律法,严禁盗赌,有犯连坐。”大致意思是说,这一片的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条文,严禁盗窃和赌博,否则犯了法害人害已,会连累亲朋好友。除了口令之外,火夫有时也会喊一些皇帝的圣旨,或者官员的命令,以作宣传。


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一更又分为五点,一更相当于古代的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对应的时辰是戌时,叫黄昏;二更对应的是亥时,叫人定,意思是说所有人都安定下来休息了;三更是子时,叫做夜半;四更属于丑时,叫鸡鸣,有的鸡这时候就开始鸣叫;最后是寅时的五更,叫做平旦,也就是清晨。因此每更报时的人,到了清朝就被称作更夫。


尚武菌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其实古代夜间是有夜间报时制度的,那就是打更。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人们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晚上咚!咚!咚!——“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情意,这就是打更。

打更在古代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夜间每到一更,巡夜打更的人就打梆子或敲锣报时。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历史中记录的更点: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一般情况下,每更打三遍,更与更之间间隔大约两小时。五更之后下一更本来是六更,按照古代封建迷信的说法,五更天后,游魂野鬼就开始启程回家了,此时不能惊扰,以免鬼魂迷路,滞留阳间为害,所以就不打六更。当然这是迷信,真实的原因是六更的时间大约在早晨五点后,此时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人们已经可以靠天的亮度判断时间,不再需要打更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计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曾经是打更的,可他却培养出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打更的思绪。

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南柯


如果我们想按时起床,最佳的方式就是进行闹铃定时,不论是老实钟表还是最先进的手机,这个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闹铃准时准点会响起,但多数时候仍不想起床。

现代人对于时间的运用方便到不能再方便,那么古代没有钟表的时期,老百姓是如何起床的呢?

在我国古代最先进的技术莫过于“听更”,有专业的“打更”人员会按时按点敲打器物,如梆子、响锣等物,给予时间提醒。在农村地区,没有打更人员的情况下,大公鸡是最佳拍档。一只准时打鸣的公鸡比什么都金贵,也难怪水浒传的时迁偷吃人家的“报晓鸡”后,人家跟他玩命。报晓鸡没了,先要准时起床就不那么容易。当然,如果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物钟,就算没有任何外界提醒,你也可以准时起床。

我国古代大致的闹铃方式也就这么几点,打更、报晓鸡、生物钟。而古代西方是通过什么方式代替闹铃的呢?对于这方面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希腊时代,当时的古希腊已经创造出“闹铃”,至于它是个什么构造,运行原理是怎样的,因为文献的丢失而无法获得详细答案,只是记载当时的贵族家中有这么一个准时响铃的玩意儿。有些人专门做起“人工闹铃”的生意,会招聘一大堆小童,在店铺中的闹铃响后。这些小童会飞奔到各家各户的门口,叫醒熟睡中的人们。这种职业一直到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前,还十分盛行。

在以前的英国与爱尔兰等地区,有一群人每天早晨准时出动,靠叫别人起床工作维生,他们被称为敲门者(Knocker-up)。这些人每天游走于城市不同角落,以各种方式叫人起床,比如有的以短杖轻轻敲门,有的则是在门前摇铃,又或者用长杆子敲响窗户。总之花样百出,直到房屋中有人回应,他们才肯离去。这份工作每周可以为他们提供数便士的薪水,虽然不多,但勉强够吃喝。有些家庭专业从事这行,不管老少,他们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爬起来,然后开始他们的工作。

(下图为英国地区早期的“敲门者”)

在伦敦地区曾经有个拥有“绝技”的敲门者,她叫玛丽·史密斯,她善用一种射豆枪做为工具。其实就是利用一个吹管外加豌豆,然后准确的将豌豆吹到客人家的窗户上。不要认为这很简单,不要要有气力,而且还要“稳、准、响”,当然不能打碎客人家的玻璃,要不然连工资也别想拿到。许多人跟随玛丽学艺,只不过没人比她吹的好。

直到1920年,这种传统敲门的职业才逐渐被淘汰,因为此事的大多数家庭之中都有了闹钟,就算没有,街头的大钟也会准时响起。在一些乡村地区,这个行业直到二战前才彻底消失。


大狮


打更

打更,在旧时中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人们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晚上咚!咚!咚!——“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 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 ”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情景,这就是打更。

人们根据打更的节奏与次数不同判断时间,从而准时在约定的时间做相应的事。

至于起床,古代大概并没有准时这一说。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而且节奏很慢,做事不用精确到分分秒秒,也没有必要像我们现代人一样掐点起床。


Loiseses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朋友第一反应是,鸡呀,古人起床考得就是鸡叫,不是有一句话叫“闻鸡起舞”吗?

说的并没有错,但是你要是认为古人如果真的只靠鸡叫打鸣,那可就错了。

其实古人的闹钟有很多,靠牲畜报时,除了雄鸡以外,靠近山的人还能考山里的猿猴吼叫起床,宋朝的诗词里就有一句“山中无传漏,猿鸣知即夕”来说明猿猴也是个可以替代雄鸡的报时动物。

没有靠近山,没有猿猴怎么办,甚至没有鸡怎么办,当然还有好多方法,邻居家的驴也可以报时叫你起床,总之,很多牲畜都有着起床闹钟的作用,不单单是鸡。

而从民间到了宫廷,起床就不仅仅是起床了,还是礼仪的一种,《周礼》中有挈壶氏掌漏刻以计时,司寤氏观星辰以知夜,鸡人听鸡鸣而呼旦,这其中的鸡人就是听到鸡叫以后,开始用各种方式叫醒整个宫廷,毕竟一只鸡的声音叫醒一个村子容易,叫醒整个宫廷声音还是有点小。

具体的方式就是,鸡叫了,鸡鸣卫士高歌一曲了,配上钟鼓伴奏,所谓“鼓鸣则起,钟鸣则息”。 

这便需要钟鼓楼了,毕竟宫廷虽然醒了,想要叫醒天下,还是需要更大的声音。

最早设立钟鼓楼的是唐朝,由马周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同意后,就在长安城的主干道上设立了街鼓,和宫廷里的钟鼓同步,慢慢的便发展成了今天的钟鼓楼。

宫廷里的鸡人虽然叫“鸡”,但却不是真的就只靠鸡来报时,因为还有一种只有宫廷才能玩得起的计时器:漏壶。

漏壶,又叫漏刻,利用滴水,滴沙来计量时间的仪器。

早在商朝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用漏壶来计时了,用壶盛水,在壶身刻上刻度,然后用水均匀滴漏的原理,实现时间的计算。

但是,因为温度对水有着很明显的影响,这让计时不准,于是就有了用沙做的漏壶。

这种沙漏除了宫廷之外,达官贵人家里也会设置,但是对于平民,可就有些无法普及了,毕竟这种精确的仪器,比现在的瑞士表还要贵。

于是,更接近平民的一种计时器诞生了,就是香钟,用特殊的模子制成盘香,这些香粗细均匀,燃烧的时间很准确,在香上刻上刻度,睡前点燃这个香,在某个刻度上挂一个重物,当时间到了,重物掉下来,砸在某个器物上,一声响后,人就被惊醒了,防蚊子闹钟两不误。

不过,这种计时方式也是挺浪费香的,所以普通百姓还是老老实实养一只公鸡来当闹钟吧。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现代人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叫做拖延症,特别是早上起床的时候,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才极不情愿地离开被窝。起床如此痛苦,在没有闹钟的古代,大家又是如何做到准时起床的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回到帝王时代的中国,看看那个年代的官员和百姓是如何解决“起床”这个问题的。

古代的“天然闹钟”

古代虽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高科技闹钟,但却有不少纯天然闹钟,比如鸡和驴。一般古代人起床都非常早,公鸡打鸣就会起来,像我们所熟悉的“鸣鸡起舞”故事,就说明公鸡在古代是充当了“闹钟”的功能。然而公鸡的品种很多,而且每家每户养鸡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些人养的比较好,他家的公鸡非常雄壮,每天早早就起来打鸣;而有些人养的公鸡可能营养不良,会出现偷懒的情况,等到太阳出来才打鸣。所以靠公鸡打鸣的方法并不是很精确,相比之下驴要比公鸡靠谱多了。

南朝宋大臣袁淑写的《庐山公九锡文》中就记载了驴的闹钟功能:“仰契玄象,俯叶漏刻;应更长鸣,毫分不忒。”驴的生活习性会在五更和正午时候长鸣,而且鸣叫的时间可以精确到“分毫不差”,不管刮风下雨都不会影响驴的这种习性,所以驴鸣也是古人用于起床的“天然闹钟”。

古代的“人工闹钟”

天然闹钟需要动物们的配合才可以实现,如果在古代的皇宫或者是城市里,没有这些动物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参与了。最早的“人工闹钟”被称为“鸡人”,据《周礼·春官·鸡人》记载:“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警百官。”那时候鸡人的工作就是通过学鸡叫给大家报时,让百官能够准时起床上朝。

到了汉朝就开始流行更夫了,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时间播报员,经常出现在电视电影里。更夫通常是一更(2个小时)播报一次时间,一直播到五更(凌晨3至5点)就完成当夜的任务。

不管是鸡人还是更夫,最初都是为权贵服务的,一直到元朝之后才开始在民间普及。到了唐朝的时候开始出现“晨鼓”,当时在唐朝首都长安城的主要街道上都设有大鼓,以皇宫的鼓声为标准进行击鼓报时,这样整个长安城都实现了“闹钟”功能!

古代的“人工闹钟”要比“天然闹钟”精确很多,但人工闹钟仅服务于城市,农村的百姓就享用不到了。不过农村的百姓也不需要太精确的闹钟,因为他们是在享受“慢生活”:“一头耕牛三亩田,收荒全凭天。日上三竿仍未起,快活胜神仙!”


水煮汗青


古代有个职业叫更夫,是专门在晚上报时的。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人拿着锣和木梆,边敲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可不是电视剧里瞎编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孙中山的父亲就是干这个的。

按照规定,更夫每隔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就要报一次时,一晚上报5次。敲打木梆和铜锣来报时,敲几声是几点都有讲究,同时还会喊出来什么时辰了,有时候还会喊让大家防火。

那么更夫又是怎么知道时间呢?会不会乱报呢?当然不会了,虽然肯定没那么精确,但是误差也不会太大。古人用点香或者滴水的方式来计时,有人专门看着,是很少出错的。

报完5次时就是五更天了,这时候天也就快亮了。皇帝也要准备上朝了。很多官员家中会有仆人听着更夫打更,听到五更的声音就会通知老爷们,让他们准备上朝,是不会迟到的。


漂浮菌


古代或者近现代没有闹钟的时候,人们有很多方法来报时。我来简单聊一聊。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水钟,又叫“铜壶滴漏”。最开始的时候,是用壶装水,壶底有一个洞,壶中立一根箭,箭上有刻度。水流出,水位下降,箭也下降,刻度就依次变化,表示不同的时刻。后来发现,壶中水多的时候,水漏得快,水少的时候,漏得慢。因此计量时间的准确度不高。为了使水流动的速度比较均匀,于是采用上、中、下三个壶,不断地从上面向其输水,水从上面的壶里一层层地流下来,聚集在最下面的一个壶里。这个壶里有一只小船,船上装一根时辰尺,水涨船高,尺子上浮。看看升高的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刻了。如果输入的水过多,就从第三个壶上部的排水口漏出。到了唐代,又设计出四只连用的多级漏壶,这样计量的时间就相当准确了。


上图铜壶滴漏

漏壶轻便,能随意搬动,而且阴晴皆宜,昼夜管用。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寒冷的冬天,水一结冰就不行了。

上图北京的钟楼和鼓楼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门每天都是按时开启的,在开城门和关城门时,都要鸣典撞钟为号,俗谚“九门八典一口钟”。典是古代一种与钟、锣等相似的金属制敲击器,形状扁平,上有一孔可用绳索穿系悬吊,北京内城的正阳、宣武、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东直、朝阳等八个城门每天晚上只要听到位于城市中心的钟楼鸣钟,就开始打典,崇文门开始撞钟,钟声、典声相互呼应。悠远苍凉,给古城增添了一种古朴神秘的色彩,待钟声停止,典打一轮就开始关城门了。每天早晨,听到钟鼓楼的鼓声,守城门仍以打典、撞钟相应。鼓声停止,城门也就大开了。

古代的城市,从京城到县城都设有钟鼓楼。小城镇或大一些的村庄有打更人。如果以上条件都没有,就只能依赖动物了,大多是听公鸡打鸣。幼年时,曾听老年人说,以前没有钟表的时候,除了鸡,也可以依赖乌鸦,树上的“老鸹”天明的时候,也会叫。


邓海春


闻鸡起舞!有打更的地方一般都是王爷相府、大户人家、城市等。

在没有打更的地方如农村地区就叫听大公鸡打鸣来判断时晨。一般村里肯定都有大公鸡,既能吃又能用作"闹钟"

另外古代人的作习时间很规律,晚上没有太多的事,点灯还费钱,干脆就上床休息睡觉到一定时间自然醒。


宝沃佳美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几点可能,第一,古人可以养成良好的生物钟,即使没有闹钟,古人却可以根据生物钟规律来感觉时间的早晚来上朝第二就是根据太阳升起的高度,古人丰富的经验几乎可以根据太阳来判断具体时间,第三,若是阴天的话,我认为古人可以根据鸡鸣来提醒自己,第四,古人善于燃香来判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