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面與偃師人的不解之緣


糊塗面與偃師人的不解之緣

偃師,歷史悠久,上溯可到夏朝。偃師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息偃戎師”而得名。歷史上先後有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是國內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縣級市。偃師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市內有全國聞名的東漢太學遺址和靈臺遺址,以及商湯王冢,伯夷叔齊墓、呂不韋墓、齊田橫墓、王鐸墓、顏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歷史人物都在這裡成就了偉業英名。

踏上古老的偃師大地,只要是中午或晚飯時分,無論您走進哪家賓館飯店、出入哪條大街小巷、敲開哪戶尋常百姓的大門,幾乎都會被一種妙不可言的氣味所包圍濃郁的蒜香摻和著淡淡的芝麻香,夾著“呼嚕呼嚕”地響聲。那麼這時候我就要恭喜您了,您已經與糊塗面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糊塗面在我們偃師甚至河洛大地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至於由何人發明,始於何年,這大概是個連民俗研究專家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其法大致如下:

首先要預備好手工精心擀制的韭葉面,在鍋開時抖散下入沸水內,稍煮後放入新鮮的時令菜蔬及切得均勻的胡蘿蔔絲和油炸豆腐條,調好味起鍋前再勾入炒過的玉米麵,起鍋後再將置入豆油的炒勺上火炒制蒜末和芝麻,待顏色變黃出味時,“嘭”地一聲倒入面鍋裡,最後盛入碗內時再撒上一把煮熟的綠豆和花生米。此刻,一碗香噴噴、紅綠相間、誘人食慾的糊塗面便做成了。簡單將這種做法總結為“三有兩炒一把握”,仔細想來不失為一種高度的概括。

其實像這種極為平常的主食在偃師家家戶戶都能做,不過要想做出一鍋色香味俱全的糊塗面來,也是要見真功夫的。就說這最基本的技巧如面的擀制,要擀出厚薄均勻、筋道可口的上乘麵條來,還非得有一番功夫不可。再者如糊塗面的稀稠程度,也非初學者所能掌握的。這其中的訣竅不是光靠師傅教就能會的,還要親自操作,在操作中用心體驗才行。

單從字面上分析,“糊塗”一詞當屬貶意。但自從清代的鄭板橋傳出一段“難得糊塗”的佳話後,這“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便成了哲理妙語流傳開來。據此看來,“糊塗”不僅非貶意,反而是芸芸眾生一種孜孜以求的境界。人們對糊塗面的這般喜好,有些追求超越的意思,差不多有點“附庸風雅”的味道了。鄭老先生在當時若也來上這麼一碗糊塗面,估計該不會長嘆“糊塗”其難了。

細細盤算開來,一桌美饌佳餚吃下去,興猶未盡的客人再喝上一碗地道的糊塗面,既充實了肚皮又增加了營養,何樂而不為?老百姓居家過日子喝上這樣一碗菜飯合一的糊塗面,既省卻了做菜的麻煩又有了主食,豈不省事?單從糊塗面的配料和製法就能看出,這是地地道道的民間美食。做一頓糊塗面是平時百姓家處理剩菜的最佳方式。如果糊塗面吃不了也不怕,糊塗面這種東西不怕剩,上輩人還有“糊塗面熱三遍,拿肉都不換”的“古訓”呢。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不糊塗,知道精打細算,量入為出。於是看似糊塗,吃著一點不糊塗的糊塗面成了百姓的最愛。

偃師一家糊塗麵館門上的楹聯寫得好:“碗中天地寬,面裡扭乾坤。”糊塗面雖屬祖國飲食文化中的“滄海一粟”。如今看來也是別有一番洞天了。

您得空也來“糊塗”一回?


糊塗面與偃師人的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