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之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東亞青銅潮

龍山時代末期,黃河流域城邦林立,猶如滿天星斗。研究表明,黃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過一次大變道,由東流(山東入海)轉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這次洪水氾濫影響到中下游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其中對下游的影響比中游要大,下游的龍山文化在這個時期出現文明退化現象,城郭規模縮減,製陶技術退化。而中游的龍山文化以嵩山、洛河為中心開始崛起,被認為是二里頭文化的雛形。大洪水改變了黃河中下游城邦林立的格局,治水需要一個諸族聽命的中央權力來領導,為中國進入國家文明提供了契機與條件。

1959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遺址,碳14測定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二里頭遺址規模之大是遠古黃河流域前所未見的,也是同期考古文化中沒有的。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群、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車轍、中國最早的官營手工作坊區、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作坊、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還發現有繪刻於陶器上的陶紋,疑似象形文字的雛形。考古發掘表明,與此同時,興盛一時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文化先後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前1750年前後,中原龍山文化的城址和大型中心聚落也紛紛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區域的文明因素,以洛陽盆地為依託最終崛起。二里頭文化的分佈範圍首次突破了地理單元的制約,幾乎遍佈於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元素向四圍輻射的範圍更遠大於此。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

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整個東亞大陸從沒有中心、沒有核心文化,過渡到出現一個高度發達的核心文化,二里頭正好處於這個從多元到一體的歷史轉折點上。從“滿天星斗”到“眾星捧月”,河洛地區在東亞率先步入青銅時代和國家文明。

二里頭遺址三期陶文

二里崗文化——分界夏與商

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隊在洛陽偃師縣城西屍鄉溝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二里崗文化城址,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宮殿建築群密集分佈於宮城的中、南部。城址內發現有城門、道路、居址等遺蹟,並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青銅器、玉器等遺物,既有大型宮殿建築,又有軍事防禦設施,具備了早期都城的規模和特點。碳14測定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300年間,屬於二里崗文化。這一時期,二里崗文化不僅迅速覆蓋了二里頭文化的分佈區,而且分佈範圍進一步擴大,聚落形態和社會結構都有極大的飛躍,其城郭佈局有濃烈的軍事攻防色彩。根據不同文化層的堆積關係,加之甲骨文的出現已經完全驗證了商朝世系並推出大致年代,現在主流觀點認為它是商朝初期的都城。

考古發掘表明,約公元前1550年左右,二里崗文化深入洛陽盆地,擊敗並取代二里頭文化,偃師商城的興起和二里頭遺址的衰落基本同時。3500年前,在洛陽盆地可能發生了史書中的那次“殷革夏命”。約公元前1300年,偃師商城衰落。隨著文字的出現,洛陽步入信史時代。

洛陽之二里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