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剛出生的寶寶究竟要不要抱呢?

有朋友問,小時候經常被抱的孩子和不被抱的孩子有哪些區別呢?

基於科學的嚴謹性,從孩子從小的行為影響來追蹤到孩子成人以後好像不太現實,但是嬰兒小時候究竟要不要抱,短期來看,很明顯擁抱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能量”。

嬰兒期的寶寶,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可能就是孩子抱多了是不是獨立性就會差,真相是,孩子抱得越多可能優勢也會更明顯。

作為父母,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了孩子為什麼總是想要抱抱。尤其是嬰兒期的寶寶。

為什麼孩子總是想要抱抱?

哭是嬰兒期寶寶唯一的溝通方式,而止哭最快的方式就是抱起寶寶,為什麼寶寶這麼喜歡被抱起來呢?

生理需求

嬰兒喜歡被媽媽抱著,尤其是小月齡的寶寶,從溫暖的羊水中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這個世界和自己呆了十個月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每一張面孔都是陌生的,說的話就像火星語言,孩子完全聽不懂,這個時候嬰兒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肚子餓了,就哭幾聲吧。屁屁不舒服,也要哭幾聲。後來寶寶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就有人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就能夠被抱起來,所以一旦有生理需求,他會用哭聲告訴家裡人:我需要被抱起來。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十月懷胎,寶寶被溫暖的羊水包裹著,羊水裡是恆溫的,而且羊水緊緊包裹的感覺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但是出生之後,環境的變化會讓寶寶不適應,當被抱在懷裡的時候,被媽媽緊緊擁抱的感覺就好比在羊水中的感覺,所以很多寶寶會在被抱起的那一刻哭聲停止。

想要被抱是因為孩子在告訴家長,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尤其是3月齡前的寶寶,溼疹、紅屁股甚至冬天鼻子的不通氣,都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而媽媽的懷抱會讓寶寶感覺到安慰,這也是一旦孩子生病,總是需要被抱在懷裡。

精神需求

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靈長類動物的成長需要三個變量,分別是撫觸、運動和玩耍。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和其同事進行了一場關於恆河猴的實驗,在猴寶寶剛剛出生的第一天便和媽媽分離,在以後的165天中,這隻猴寶寶和兩個媽媽在一起,分別是奶瓶媽媽和絨布媽媽,事實上這兩個媽媽都是用鐵絲做成的,一個上面鋪著絨布,另一個上面架著奶瓶。哈洛以為猴寶寶會更喜歡奶瓶媽媽,但是事實上猴寶寶明顯更喜歡絨布媽媽,一天中除了肚子餓了,其餘時間這隻猴寶寶都會呆在絨布媽媽身邊,如果絨布被拿走,猴寶寶還會生氣發脾氣。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雖然實驗對象是後期但是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實驗在人類身上仍然能夠成立,所以撫育孩子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撫觸,多和孩子親密接觸,對於小嬰兒來說,多抱抱寶寶就是最好的撫觸。

寫在基因裡的編碼決定的

嬰兒為什麼喜歡抱,這可能是我們人類遺傳基因決定的,而不是孩子想要選擇的。

在《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神經科學家沙拉-勞埃德-福克斯(Dr.Sara Lloyd Fox),使用一個便攜式大腦賽掃描儀,來分析只有一週大的新生兒亞瑟大腦中的活動,以便來了解嬰兒與他人之間建立交流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先天的。

研究人員給亞瑟觀看了兩幅圖,一副動態的人臉像,一個機械玩具,結果證明當亞瑟在看動態的人臉的時候,大腦中湧入了大量的氧氣,證明亞瑟的大腦在快速的活動,由此證明與他人建立關係是新生兒天生的能力。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而新生兒的視力只有15-20釐米,恰好就是抱在懷裡寶寶眼睛看媽媽的距離,所以說孩子天生喜歡被抱著。

既然嬰兒天生就喜歡被抱著,經常抱孩子能夠帶來哪些好處呢?

經常被抱的優勢

經常被抱安全感充足

經常被抱的孩子他們的安全感更充足,能夠更好的融入到這個世界中,或者說孩子的獨立性會更好。

嬰兒階段的安全感被稱為一級安全感。

一級安全感中包括物質安全和精神安全。

當嬰兒餓了哭的時候,媽媽就能送來香甜的奶水;當尿布髒了不舒服的時候,就能夠被及時更換;當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能夠被抱起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需求可以被及時滿足,嬰兒會獲得第一級物質安全感。

獲得物質安全感之後,嬰兒會開始尋找精神安全感,當他感到母親會無條件的接受自己、包容自己、接納自己,讓孩子感覺到幸福,良好的依戀關係,孩子會建立第一層精神安全感。

《善解童貞》這本書的作者胡萍寫到:嬰兒和母親的交流是通過眼神、身體、交流等,當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之後,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和母親是共生的。所以一級安全感是嬰兒朝向母親,二級安全感是嬰兒朝向世界。一級安全感越好,孩子的二級安全感構建也會越容易。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經常被抱孩子大腦發育更快

嬰兒大腦的發育在出生之前是長數量,大腦細胞不斷分裂,出生後開始由數量變為質量。

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大腦細胞約有100-180億個,出生之後大腦細胞數量量不在增加,相反這個時候大腦的神經元開始增加,這就好比在一張白紙上開始建立網絡,大腦使用的越多,網格越複雜,而孩子的大腦會越聰明。對於小嬰兒來說,如何增加寶寶大腦的使用率?恆河猴實驗中哈洛已經指出,陪孩子玩耍,孩子太挑不會玩耍的時候,只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刺激,聽覺、視覺、觸覺等等。

所以背抱起來的孩子更有優勢,因為他看得更多、聽的更多、感受到的更多。

抱孩子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基礎的人際關係

上文提到的《北鼻的臆想世界》種,新生兒亞瑟的實驗證明,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是嬰兒天生具備的,並不是後天習得的,所以孩子更喜歡和大人互動。

這個結果恆河猴實驗中同樣有提到。哈洛發現,只有絨布媽媽陪伴的猴寶寶長大後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其它後群中。後來他把實驗進行了更改,設計了一隻可以陪玩的“媽媽”,每天陪猴寶寶玩一個半小時,這樣養育的小猴沒有任何心理問題。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著名的靜止臉實驗,當媽媽不在理小寶寶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會吸引媽媽的目光,媽媽沒有變化;寶寶繼續吸引,媽媽仍然部位所動,孩子開始變得崩潰,大哭。

同樣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父母需要及時回應寶寶,一旦孩子發現自己被忽視,長久下去會切斷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而從小就能得到媽媽及時的回應,這是幫孩子在建立人生第一層社交關係,也是在幫助孩子學會建立關係。

抱與不抱別走進誤區

抱孩子≠抱睡

很多媽媽說孩子抱的多了就放不下了,但是這裡的抱孩子並不等於是抱睡,經常抱孩子指的是需要及時的安撫小嬰兒的哭泣,而不是隨時隨地都在抱著孩子,如果嬰兒經常被抱睡當然會養成抱睡的習慣,所以經常抱孩子並不是指一定要抱著孩子入睡。

抱孩子是建立在寶寶需求之上的

什麼時候抱孩子?在孩子需要被抱起的時候。比如孩子餓了,孩子需要安撫,孩子需要陪玩。但是千萬不要矯枉過正,孩子明明睡得很好,卻總是抱在懷裡,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骨骼發育。

抱的頻率和獨立性成反比

嬰兒大運動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當孩子能夠翻身、獨坐、爬行、走路,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這個時候抱孩子的頻率應該是越來越少,只在最需要的時候去抱孩子。抱得過多,會影響到孩子獨立性,比如很多媽媽說,孩子喜歡被抱,不喜歡走路;不喜歡爬行。孩子的獨立性和活動範圍有關,當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孩子的獨立性也會越來越好,這個時候儘量少報。

抱是鼓勵不是限制

我們經常抱孩子是為了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給孩子及時的安慰,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擁有更好的獨立性,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所以說抱是鼓勵孩子走出去,而不是限制孩子走出去,想要抱孩子的時候父母可以問問自己,這個行為是鼓勵孩子還是限制孩子。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抱孩子應該遵循的原則

0-3個月,無條件的抱孩子

寶寶出生後的前三個月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孩子需要被無條件的接納才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愛,從而建立一級安全感。所以在3個月前的寶寶,對於孩子的一切需求父母應該無條件的去回應孩子,滿足孩子,只要孩子需要多抱抱只會有益無害。

4-6個月,回應式的抱抱

4-6個月的寶寶他們清醒的時間更長,開始了大運動的發展,所以孩子需要更多的應該是父母第一時間的回應和陪玩,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可以嘗試先回應寶寶,弄明白孩子的真實意思,也許他只是想要父母陪伴而不是抱抱。因為當孩子完全獨立之後,父母的抱抱也會退出歷史舞臺,所以父母的寶寶也是隨著孩子的月齡增加逐漸減少。

經常抱的孩子和不怎麼抱的有什麼區別?有三點優勢,別盲目拒絕

7-12個月,鼓勵式抱抱

半歲之後,寶寶開始學會爬和走,他們能夠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他們需要的抱抱也會越來越少,但是在獨立性的路上,寶寶們能力有限精力無限,有太多的事情想做而做不來,所以這個階段孩子很容易受到挫折,比如走路摔跤,玩具不能拿出來等等,父母的抱抱應該第一時間來安慰孩子,讓他們獲得更多的鼓勵。

有媽媽說孩子總會長大的,抱一天就少一天,所以不要總是苦惱孩子總是求抱抱,除了對孩子發育有好處,我們抱孩子的時間真的會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