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狀元, 卻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 沒想最後成了主席


此人本是狀元, 卻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 沒想最後成了主席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磨難是對於成功者來講是試金石,但對於失敗者而言是徹底的錯失良機。千年來科考作為人才選拔的主要途徑,更是社會中絕大部分人力爭上游的必經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書苦讀,只為一朝躍龍門吶。只有經歷過才終明白,所有終抵不過弄權者的翻掌間,唯有自強才是王道。

自古以來有許多人懷才不遇,鬱鬱而終,或是大器晚成,徐徐老矣,也只有在亂世之中才能打破常規,不少人脫穎而出。有這麼一個人,少年成名,科考出色,有狀元之才,但壯志未酬,卻在亂世平步青雲,他的一生如同戲中人一般精彩,他就是曾高居民國政府主席的譚廷闓。

生於世家,卻不是驕奢

譚廷闓1880年生於湖南茶陵的書香世家,出身顯赫(其父譚鍾麟為翰林,後官至總督),但卻難得的不似其他富家子弟般只知玩樂,自身十分刻苦好學,在自己的兄弟中得以脫穎而出。譚廷闓作為妾生子,母親是丫鬟出身,在家中的地位低微。

每當看到吃飯時間大家都依次而坐,而自己的母親吃飯時只能站在桌旁伺候時,他只能心疼的望著自己的母親。深知只有自己更努力,在家族中的地位更高時,才能為母親贏得更多的尊重與榮耀,由此在學習中他刻苦異常。

此人本是狀元, 卻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 沒想最後成了主席


所幸秉承著書香世家的重教育家風,譚鍾麟對兒子們的教育上一視同仁,每個都不會忽視,並且要求嚴苛。他天資聰慧,一手好字是科考致仕的敲門磚,譚廷闓自幼在家學中學習的同時勤於攻練書法,日日臨摹顏卿的字貼,從未懈怠,日久而熟,常練而精,頗得顏體神韻。

有日練字學習之時,被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看到,見少年譚廷闓的字,下筆有力,橫豎點注間鬆弛有度,十分歡喜,對他的父親誇讚說:“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一語成真。

地雖生爾材,天不與爾時

譚廷闓少年得志,奈何時運不濟。現在大家最為孰知與譚廷闓相關的事莫過於被慈禧太后撤換的狀元之事。他自參加科考以來才華被髮掘展現在大家面前出來,更是於光緒年間甲辰科獲得會元,因為他不僅文章寫的好,

字寫得更是尤為漂亮美觀。

按照當時的規矩,科考官們將試卷優劣分別以排列的先後順序體現出來,送到皇帝的手中檢閱一般可謂是走過場,當時譚廷闓是極可能被點為狀元的。奈何當時已然是慈禧太后執政,在她準備圈點的時候注意到他的姓氏“譚”,頓時心生不喜。

此人本是狀元, 卻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 沒想最後成了主席


尤其看到他祖籍是湖南的時候,不禁讓她聯想到自己恨之入骨的一人,即同為湖南籍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心裡對廷來已然存了芥蒂,直接劃為了二甲第三十五名。另點了書法文章也很不錯的劉春霖為狀元。

為什麼要點劉春霖而不是其他人為狀元呢?說來可笑,恰好當年正逢大旱,奉行迷信之說,春霖二字寓意佳,就得益於他的名字點了狀元。科舉入仕也只不過是掌權者的隨意而為之罷了。

亂世出英雄

譚廷闓後也曾入翰林做起了編修,回鄉辦學。後擁立新憲法,成為湖南立憲派首領,宣統年間又積極響應“保路運動”,皆以失敗告終。當時的朝廷已處於風雨飄搖之期,他對於清廷已失望至極。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他加入革命隊伍,以他在湖南的威望,後成為湖南都督,結識了孫中山,追隨孫的腳步,並於1912年加入國民政府。大家稱他為“藥中甘草”,意為他為人是故,做事圓滑,但對於他來講,革命中面對袁世凱的威脅時毫不退縮,他在後加幾年裡又先後被多方軍閥所拉攏擁立。能文能武,此間還曾多次領軍打仗,被成為“翰林將軍”。

此人本是狀元, 卻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 沒想最後成了主席


他的軍政一生堪稱精彩至極,考過功名,鬧過革命,跟過孫中山,與汪精衛有過合作,後終是與蔣先生結盟。1928年,在多方推舉下,譚廷闓成為了國民政府主席,至此他的整個事業走向了人生頂端。這意味著他的才學得到大家最終的肯定,在他輾轉周旋的多年裡,他超高的智商與情商得以展現,能夠做主席也是理所當然了。

鐵血柔情赤子心

從幼年為了母親地位的提高而努力,終於在他中會元之後,他的母親可以坐在餐桌上吃飯,被大家稱為李夫人。但是到他母親去世出殯發喪的時候,族人以妾室不得從正門而出來阻擾。一氣之下,譚廷闓直接跳到了棺槨上大喊,“現在是我譚廷闓死了,你們發喪吧”,他的孝心天地可鑑。

可能是由於年少父母感情的影響,譚廷闓在感情生活中也十分自律,從不納妾。即使是他妻子早逝之後,為履行承諾,全心照顧自己的孩子,終身未續娶他人。期間孫中山也曾保媒將自己的妻妹宋美齡介紹給他,但被他婉拒,只已朋友之禮待之,後又將宋美齡介紹給了自己的好友蔣介石。

譚廷闓在修身、齊家、治國這些方面都可圈可點,酷愛書法,不同於當時董其昌書法的清秀靈動之態,他的顏體更為蒼勁有力,每一筆必然體之有力,落之生輝,是民國顏體第一人外。因為他愛吃,並且會吃,對於湘南的飲食文化上也深有影響。

此人本是狀元, 卻因慈禧嫌他名字難聽而落榜, 沒想最後成了主席


我們都知道譚廷闓為湖南人,他在湖南當政期間,家裡有許多潮州那邊的廚師,但他本人是特別喜歡吃本地菜的。廚師為了迎合他的口味,在自己所學的基礎上將粵菜與本地菜結合了起來,就是如今的組庵湘菜,是湘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著譚廷闓的聲望而發揚光大。

真金還需火來煉,譚廷闓就如同一個寶藏男,發掘中處處有驚喜。這位被慈禧太后看輕的狀元之才,在後來成為了民國主席,終於用自己的實力來讓世人看到他的存在,宣告著時不與我,我卻能創時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