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今天聊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颇有些感慨,我们现代人所倡导的一些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们就已经探讨过了,现在就来见识一下。

第十二章:希腊文化。得益于著名君主亚历山大大帝的功勋,他统一了希腊。这里要额外提一提历史,早先时候,希腊哲学虽然辉煌,但是希腊并不统一,每个城邦都是一个国家,他们的地方也不大,你们就想象一下苏州大市下面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都是独立王国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王国最牛逼,就是雅典和斯巴达,大家都听说过斯巴达300勇士,说的就是斯巴达这个城邦很好斗。雅典城盛产哲学家,不爱武斗,爱文斗,简直就是笔杆子碰上枪杆子。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这俩哥们一直不和,彼此看不上。争争吵吵许多年,没料到北方有个乡巴佬——马其顿王国崛起了,穷,没饭吃。于是他们南下进了城,把雅典和斯巴达都给收拾了。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带领下,他们顺势把整个希腊统一了。上一章不是说过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吗?因为这事,后来雅典人怀疑亚里士多德是奸细,据说后来亚里士多德是被毒死的(也有说是被绞死)。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了希腊感觉不太过瘾,顺势把军队往东开进,去东边串个门的工夫,就收服了埃及、波斯、西亚诸国和印度,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日夜劳顿,最后把自己累死了,早上起来拉肚子结果证明是发疟疾,英年早逝,享年33岁。

亚历山大go die 以后,儿子们守不住偌大的江山,后来分崩离析,过了差不多两百来年,西边乡下崛起了一个罗马王国,他们把希腊打服了,顺势向北征服欧洲大陆,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变迁,出来一个狠人——凯撒大帝,加上他的外甥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统一了欧洲大陆。

但罗马帝国虽然狠,可是没文化,就像《苏菲的世界》中所说,他们只是延续了希腊文化,说白了,罗马文化其实就是希腊文化的复制粘贴版。可是,世事难料,后来,历史的走向让希腊哲学家们简直崩溃。差不多400多年以后,北方德国地界崛起了一个让欧洲头痛了一千多年的日耳曼民族,没啥文化,但打架很凶,他们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分为西罗马和东罗马,西罗马基本就是现在西欧的地界,同时也直接带来了整个欧洲近1000的黑暗中世纪。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历史讲完了,接下来回到哲学。希腊的统一,加上后来罗马帝国的统一,让古希腊文明得以在各国之间蔓延。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泯灭了。同时,希腊文化时期形成的宗教信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经常教导人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

当时的人们认为,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了。希腊的科学同样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亚力山卓有着规模宏大的图书馆,使其成为数学、天文学、生物学与医学的重镇。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希腊哲学后期分化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四个学派特别著名。他们的创始人基本都是苏格拉底的徒子徒孙。

● 犬儒学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他们崇尚节俭清净的生活,相信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代表人物:犬儒派创始人安提塞尼斯及其弟子戴奥基尼斯。

于是,到了今天,“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最能反映这个学派主张的事情是,戴奥基尼斯基睡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亚历山大大帝听说他是一位大师,慕名去拜访他,问有什么可以帮助他。结果戴奥基尼斯说,请亚历山大让开,不要挡着他晒太阳,他就很幸福了。不得不佩服,戴奥基尼斯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达到的。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斯多葛学派: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全体人类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辖。在他们眼中,当时各国的法律条文只不过是模仿大自然法则的一些不完美法条罢了。

斯多葛学派人士极富时代精神,思想非常开放。他们比那些“木桶哲学家”(犬儒学派)更能接受当代文化,也非常关心政治。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活跃的政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罗马皇帝奥瑞里亚斯。他们的主张成为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头。

他们不认为“精神”和“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他们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老病死,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 伊比鸠鲁学派:与前两个学派要求人们忍耐痛苦不同,他们号召享乐,避免痛苦。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正所谓: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但在伊比鸠鲁之后,很多此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他们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Epicurean这个词如今已具有贬意,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专门追求享乐的人。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新柏拉图派哲学:代表人物是普罗汀,他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不过,他的观点是: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时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线会逐渐减弱,终至于熄灭一样,世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之光无法普照的。根据他的说法,灵魂受到此一神圣之光的照耀,而物质则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于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后来,这成为了神秘主义文化的源头。

第十五章《中世纪》(四-十四世纪),中世纪是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的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黑暗时期。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三种不同的文化,在西欧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在东欧则是希腊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北非和中东地区则发展为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

两大中世纪哲学家:

第一位,圣奥古斯丁:他写了一本《忏悔录》,至今仍是老干部、大老板、老文青以及基督教信徒案头必备书。他主张将柏拉图加以“基督教化”。指出在宗教问题上理性能做的事情有限。基督教是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只能透过信仰来领会。如果我们相信基督,则上帝则会“照亮”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够对上帝有一种神奇的体悟。他相信柏拉图所谓的“理型”在上帝造物之间就已存在于上帝心中,借此保存了柏拉图有关“理型”的看法。他主张上帝与世界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离。强调人是有灵性的生物,有躯体也有灵魂。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第二位,圣多玛斯:他将亚里斯多德“基督教化”。他进入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世界,以他的话来诠释圣经,以此把信仰和知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他认为,哲学、理性这两者和基督教的启示与信仰之间并不冲突。基督教的教义和哲学的道理,其实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们透过理性推断的真理时常和圣经上所说的真理相同。

以上两位,一般都是把他们归于神学家,而非哲学家。不过可能是考虑到中世纪哲学乏善可陈,所以把他们两位拉上去凑数也情有可原。

理论都是美好的,最后落实下去就变味了。宗教是个筐,在科学还没出现之前,什么哲学都能往里装。那时候,国王掌管世俗,教皇掌管精神,整个社会一团糊涂,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以及背圣经,凡事做之前先问圣经上写了没,后来就变成了教皇(神父)允不允许,教皇(神父)的权力大得吓死人。在思想一片禁锢,科学技术几乎全盘停滞状态,艺术上除了画圣经,其他的也没啥可画了。老百姓99%都是文盲,遇到事情除了喊“阿门”,其他啥也不懂。老百姓日子又穷又累,终于内部矛盾到达了顶峰,没事,隔壁老王来顶锅——全怪穆斯林,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就因为这个。

《苏菲的世界》木桶哲学、享乐主义、神秘文化,都从这里发源

西方世界熬过了黑暗的1000年,而那时候我们中国度过了文化、经济、政治高度繁荣的1000年,从南北朝到明朝中期。但黑暗总会有个尽头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这个黑暗的铁屋子迫切需要一声呐喊来唤醒所有人了。且看下一期,文艺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