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為什麼七十幾歲了,還要下地幹活?

呃呃145945243


因為他們這一代人勞動習慣了,又有幾畝地,包不出,還得自己幹。一是不能荒著,二是子女都外出,沒有幫手。三是沒有其它經濟來源,不種沒辦法,這也是農村老人七十多還種地的主要原因,望政府部門加大農村養老金的扶持力度,讓他們也在社會制度的憂越下,過上幸福的晚年。


找一條出路


關於農村老人歲數大了還要下地幹活,這個我有親身體會,因為我父親六十多歲了,卻一直在土地上忙個不停,主要原因有

七十歲的老人下地幹活並不都是為生活所迫,有的家庭條件也不差,但是,老人勞作慣了,閒不下來,習慣成自然。力所能及地乾點活,有規律的生活,晚年生活得更充實。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按他說只要身體健康,能做事,就多做點,間接的也是幫我們減輕負擔,老人都是為了兒女著想,因為年輕人種菜種地都非常少,也沒經驗,都是去街上買菜買米吃,而老人會覺得這是浪費錢,。我們說說了,不讓她下地幹活了,我們給父親買米,可是她卻說只要自己還有把力氣,扛得動鋤頭,就不會放棄了種菜種田。其實沒有辦法,誰不想像城裡人一樣,有退休金,有子女給的零花錢、養老錢。可是農村這些都是沒有的,他說你自己要養兩個小孩子,生活開支,人情往來,哪裡還有多餘的錢。如果老人只靠國家給的一點養老金維持生活,不下地幹活是養不活自己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湘北可樂


農村老人為什麼七十幾歲了,還要下地幹活?我認為可以從老人自身出發,包括老人的經歷,心理還有現在的一個處境去回答這個問題。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身邊的故事。

我的家鄉可以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落,一個只有一千多人口的村子由於比較分散又被分為13個小隊。故事就發生在其中的一個小隊裡……

老宋頭的祖輩都是生活在這裡的,從他太爺爺那得知他們是“逃荒”才跑到這裡的,見這裡地廣人稀沒有“ 賊”才會落腳這個地方。而當時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戶人家,慢慢的隨著人口的流動,才有了現在的三十多戶的3小隊!

老宋頭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當過兵退伍後在村支部臨時的謀了個差事。也許是工作的原因老大愛為朋好友、愛喝個酒…在那個艱苦的年代用老人的觀點看就是過不了日子。老大是一根直腸子通到腳後跟的老實人,也許是作為老大本就不吃香的原因,結婚後就分出去獨立門戶了。據說分家時,只分了三間土房,由於大兒媳婦懷著身子所以把白紙黑字的兩雙筷子兩個碗改成了三;又分了幾畝薄地。而老宋頭把十幾羊,一頭牛幾間瓦房,幾畝上好的良地和一些當時值錢的東西都留給了沒結婚的小兒子。大兒媳婦由於覺得不公和老宋頭吵了起來,老宋頭居然說出來:你不得人心,我怎麼向著你,從此你要飯享福也跟我無關……的絕情話。大兒媳老實巴交的本性也只有用哭也發洩所有的憤怒;大兒子憑著:好兒不爭墳頭土的古話接受了這不公的事實。老大一家就這樣“咬牙”的堅持著,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老大家先後迎來了兩個女兒,重男輕女的老思想讓宋老頭更加看不起看不上大兒子一家。沒有任何的幫襯對大兒媳更是冷嘲熱諷的嫌棄沒有兒子。說起大兒子也是有骨氣並且愚孝的人,為了爭口氣能有個“兒子”帶著一家四口“跑了計劃生育”。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迎了三女兒的出生。也許受夠了這種東躲西藏的日子,也許是媳婦的身體越來越差,更也許是認了:命中無兒的命……老大拖著一家五口接受了超生罰款,回到這個小山村。老大家也繼續過著無人幫襯,孩子哭天喊地無人看管的苦日子……但兩人為了孩子,為了爭口氣,為了太多……愣是靠著一個頭兩個肩膀的扛出了一個好日子!但身體由於勞累過度也出現各種問題,好在女兒們都樸實善良的長大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在老大家顛沛流離期間,老宋頭幫著小兒子娶了媳婦。老兩口一心一意的幫襯著,把所有的的財力,物力都放在了小兒子家,用我們農村的土話說:掙一分給一分。隨著孫子的出生,老宋頭更是百分之二百的付出無論是對小兒子還是孫子……這一切的一切與老大家的態度相比真的不是天差地的區別……也許看順眼的怎麼看都是好……小兒子的媳婦是一個飛揚跋扈,嘴裡不留情面,愛錢如命的人……但在宋老頭眼中是會過日子的人。

隨著年紀的增長,宋老頭也是年近80的老人,用他的話說:土埋脖子的人了。沒有了當年的“士氣”和強壯也沒辦法出去打零工掙錢;當年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小兒子,自己手裡也是沒留下一分私房錢,而小兒子又是一個“妻管嚴”的主。跟著小兒子的日子裡老兩口深知看小兒媳臉色的苦楚,更知伸手要錢捱罵的心酸……宋老頭的女兒和大兒子逢年過節的回家看望也會揹著小兒媳偷偷給點零花錢。但為了減少兒女的負擔或者更是為了有錢方便……也會在秋季上山撿點蘑菇,夏季挖點藥材,平日去地裡乾點活拾點別人丟下的土豆換點零用錢……

故事到這也就算告一段落了。不知宋老頭的心理對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是否有過悔意?不知是否對大兒子和大兒媳甚至包括無辜三個孫女缺失的愛有過歉意?不知是否對對偏愛、溺愛的過度教育有了反思?太多的不知小宋我是真的找不出答案,也許只有宋爺爺知道吧……

對上面提出的這個問題,從老宋頭的故事中不難看出,老人下地幹活除了自身的經歷導致的尷尬境地外,也許更多年邁失去勞動能力後沒有了經濟來源自身沒有了安全感;也許是因為老一輩人都是從苦日子又過來的,力所能及的下地乾點活能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大山小丹


當下,農村七十來歲下地幹活的老人並不是個例,本人就曾見到過不少。如果非要探究他們為什麼不享清福卻下地勞動,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情況:

1,勞動習慣了,閒下來難受。

有些老人家庭條件並不差,可是在地裡勞作了一輩子,閒不下來,甚至一閒下來就渾身難受,種種菜打理一下農田反而會很舒坦。我身邊就有類似的例子,趙大媽今年72歲了,兒女都在城裡買了房,生活條件都不錯。可是趙大媽不習慣住樓房,也不喜歡在城裡生活,最終還是選擇呆在老家農村養雞種田,她習慣了鄉村生活,也看不得田地荒蕪沒人管。當然,或許是經常鍛鍊,或許是心情舒暢,趙大媽的身體硬朗,幾乎很少生病。

一些沒種過地的年輕人可能不太理解這些放著好生活不過,偏偏要下地幹活的老人。其實,一方面他們對於土地是有情感的,而且不太適應現代生活,更願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有外人難以體會的故土情節。另一方面,有些性格剛強的老人認為勞動才能體現人生價值,不願意一味地接受子女的照顧,只要自己能動一天就不想依靠別人。

2,生活所迫,努力養活自己為子女減輕負擔。

家鄉農村有一對老兩口常年務農,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僅僅是為兩個兒子蓋房就把他們省吃儉用多年的積蓄掏光了,還用了女兒出嫁時的彩禮,而且還借了不少外債。當下男多女少,為了給兒子娶媳婦,他們又借了不少錢,直到親戚們都不再借錢給他們了。兒子成家後,小家庭的日常花銷也不低,後來又有了小孩,還債的責任就甩給了老兩口。老兩口只能拼命種田來慢慢還債,現如今也都七十歲出頭了,仍每天下田勞作。老太太得了風溼病,關節常年疼痛。老頭患有高血壓、肝病等,從不去大醫院檢查看病,吃藥也是挑最便宜的。

年紀一大把的他們下地勞動真的是迫不得已,除了養活自己,甚至還要為兒子還債。他們也沒有抱怨什麼,畢竟,這種父母在農村並不鮮見,能夠給兒子成家立業就算很不錯了。老人說:現在年輕人的壓力太大,他們這些沒啥本事的父母,能幫忙減輕一點是一點。

3,興趣使然,另一種老有所樂。

看到這個小標題估計有人會說了,這不是胡扯嗎?哪有人閒著沒事把種田當樂趣的?

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老人,80來歲了還要下地幹活。老人姓馬,年輕時在工廠上班,退休後回了老家農村,唯一的愛好就是侍弄那祖屋後面的一片菜地。西紅柿、黃瓜、扁豆、青菜、白菜、蘿蔔、辣椒、小蔥、大蒜,老人種的很雜,收穫的蔬菜自己根本吃不了,先是挑揀一些然後給子女打電話來帶,再就是分給老鄰居和朋友,還給附近的小學食堂送過。

雖然老馬喜歡侍弄田地,但年齡不饒人,前年老馬被查出輕度腦溢血,腰間盤也有一些突出,子女們都不想讓他再種地了。可是老馬呆在家裡憋的難受,和子女們商量少種一點兒,以不累著為底線。子女們還是不放心,不過,老馬最後還是悄悄跑回去種田了,這次只留了兩分地。





靈動霸王


生活在農村的老年人,是在捱餓中長大的,在他們那個年代,農村的主要收入就是莊稼 ,全家人都在指著莊稼吃飽飯 ,那個年代農業技術不發達,農民基本是靠天吃飯,雨 水好的時候,下一年能過個好年,不好的時候溫飽都成問題,更談不上存錢了。

我家爺爺現在70多歲了,現在還是每天都要去田地裡幹活,老家鄉鎮集市上,每個趕集市的日子,他也都會都要挑菜去賣。每年過年回家,我們也跟他說你要閒一些啊,注意身體啊!他說都習慣了,不幹活反而覺得身體不舒服。他說沒關係,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幹不動的時候我肯定不會去幹的 ,他也跟我們說了實際情況。

農村缺勞動力

農村地沒有邊,但是人卻少了,特別是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農村要維持基本的農業 生產,只要老人出來扛著了,沒有哪個農村願意荒廢下去,也沒有誰家能夠把全部土地 荒著,而不會餓著,所有老人也只有拼了。

幹活當作鍛鍊身體

而且咱們農村對於老年人活動場所建設的比較少,部分老農民還把下地幹活當作鍛鍊身 體的一部分。所謂活著、活著,就是得活著動、動才能活,他們覺得如果老年就待著不 動,那麼肯定也會疾病纏身。

不麻煩自己的孩子

現在農村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關注最具重點話題之一。說是“養兒防老”但是還有不少老人家臨近老年,卻連個避風之所都沒有。這種情況在農村最為常見,現在的老人孩子雖然生得多,但是真正能上心的卻不多,導致很多老人為了不麻煩自己的孩子,也讓自己有地方可住,都會下地幹活,保障生活來源。

減輕孩子的負擔

雖然現在比過去富有了,但是孩子的負擔也更重了。因為什麼都要錢,而且現在比過去 貧富差距更大,孩子們心裡壓力大。只是想著給他們減輕點負擔,希望自己能一直自給 自足。

給孫子包紅包買新衣服

每年兒子女兒也還比較孝順,都會給我錢給買衣服之類的。但是作為老人心裡也是想著表示對孫子、孫女的愛,對外孫的愛,所以的話想著也賺點錢給晚輩們過年包個紅包 ,這就是我的一點心意。現在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比較多,而隔輩親的原因致使很多的爺爺奶奶對孫子過分的溺愛,而農村的老人一般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在家裡又閒不住,所 以一般會做一些零活來給孫子孫女買些零食或者新衣服給孫子孫女穿。

對土地的不捨和眷戀

這個算是上升到了精神層面,農村老人經常說,可惜了,這麼好的地荒著,或者送人, 再或者長滿雜草,因為這些地,首先來之不易,其次他們已經照顧了一輩子,突然就要 放棄了,他們不捨得,覺得可惜。

在我們農村,活到老,幹到老是一種常態了就像城裡人說得活到老。學到老一樣。其實很多農村的老人不管70歲還是80歲,只要能走得動,他們都有喜歡幹農活的習慣。這一輩子都在農田裡,他們習慣了,也就隨他們了。只是經常打電話的時候,天氣冷的時候要讓他們多注意一下。農村人都一生勤勞,習慣了,你們家有沒有這樣的長輩呢?


行者萌仔


七十多歲的老人下地幹活,在我們村裡相當普遍。我二伯今年74,天天下地幹活,只是乾的活輕巧,一百斤的肥料也扛不動。活幹的也不太多,一天早上3小時下午3小時,讓他一天閒著也呆不住,幹一輩子幹習慣了。到城裡呆也呆不住,不習慣,住幾天住了生病。我覺得適當的勞動對老人家的身體健康還是有益的。現在他身體好得很,什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統統沒有。爬山什麼的我們40歲的壯年人根本走不贏他。





七都利農


你好😊,我是村姑老張,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地道得農村人,家裡父母也70多歲了,也總是閒不住,母親年齡已經很大了,還出去幫別人砍甘蔗[流淚]每天100塊塊錢,看著都心疼她,可是說了她也不聽,她說她還年輕,能幫我們就多幫幫我們,家裡也都是母親在打理,我們總是勸她少做點可是她就是不聽,她說人一閒下來人就容易生病,沒辦法真的是擰不過她了,後來就由著她了,讓她做她喜歡做的事吧!以後我們會加倍的關心她愛護她的!感謝你的問題,讓我大吐苦水




村姑老張


你好,我是在農村生活的陽陽。

農村老人七十多歲還要下地幹活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閒不住。農村的生活總是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復一年,只有春節的時候才休息幾天,他們已經習慣了下地幹活的生活,哪怕他們現在已經70多歲了。

就說我奶奶吧,19年12月不小心把腿摔壞了,到現在修養了3個多月,到現在天天拄著個柺杖勤奮地練習走路。她總是給我說她咋還不好起來,我說反正你都不用幹活,不需要著急,好好修養著多好。她卻說她閒慌了,能夠下地去幹點耍耍活路多好。

2.對土地有感情。70多歲的農村老人大多經歷過集體戶和饑荒年代,土地下鄉,農民才開始有了幹勁。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問世,才有了現在基於溫飽的小康生活。

種地的人知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艱辛,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知道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所以他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甚至可以說是感激,感激它在饑荒年代餵飽了他們,感激它在茫茫荒野中給了他們一片生根立足之地。

土地養育了農民,農民依賴著土地。

3.農民是一份職業。每個人都有職業,醫生、程序員、工程師……有的人退休了也依然懷戀著以前上班的日子。就像上班族在抗疫的這兩個月裡懷戀上班一樣。而農村的老人不需要懷戀,因為他們工作的場所就在他們附近,

當他們想上班時,就拿起鋤頭,走上田野,找到年輕時灑在這片土地上的汗水,然後自豪地告訴大家:“我雖然70多歲了,但我還硬朗著呢!你看我今年種出來的紅薯,多大!哈哈哈……”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川東李向陽


我是貴州遵義農村孩子,其他地方的不太清楚。說說我們當地60-70的老人情況:

拿我家來說,我大學畢業工作幾年自己創業。哥哥姐姐結婚生子,經濟條件還不錯。我家是單親媽媽,今年60多了,平時她的生活花銷是我們給她錢用。

我哥哥家平時在縣城,因為孩子要讀書。我媽媽平時幫他們帶孩子,和我嫂子婆媳關係處理也不錯。但是她都不喜歡呆在縣城,有空就回老家了。在老家自己種種蔬菜,閒不下來,老一輩苦了一輩子,每天總是得找點事做,不讓她做反而不開心。

我們當地夫妻都在的60 70歲的老人也幹農活。我分析下來有四個原因:

第一:勤勞的的中華民族,他們那一輩農村人閒不下來。

第二:後輩不怎麼孝順或者經濟條件不怎麼好,乾乾農活找點收入。

第三:現在農村年輕人外出,土地沒人做,慌了他們感覺太浪費了,那是根。

第四:農村的老人基本都住,你不住,別人會說閒話。

這是根據我們家鄉的現狀,談自己的一點感想!


蜜蜂小田


農村人都有一句古話,叫“活到老,幹到老。”不管是多少歲的人,都喜歡勞動。現在農村空巢老人很多很多,年輕人出去打工,都是老人在家勞動!

我小的時候,爺爺已經七十多了,每年收麥子的時候,都下地幹活,他特別喜歡割麥,可能是舊社會的人,對豐收有一種期盼,收了麥子,就不愁吃飯啦。

我舅母,有三個兒子,她今年已經八十多了,幾個兒子都讓去他哪養老,她沒幾天就回來,一是住不慣,二是吃飯不習慣,三也不想給孩子負擔。她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挑水,拾柴火,地裡種點菜,藥什麼的。

反正我們周圍年齡大的人,都閒不住,往地裡去,覺得幹活,開心,踏實,有奔頭,“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莊稼起苗,新鮮稚嫩,如孩子一樣可愛,開花結果有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收貨時,果實累累,喜悅的心情無法表達。

我是農村孩子,我也喜歡勞動,從小跟爺爺,父母下地幹活,等我以後老了。我就回來種地,種上青菜,西紅柿,黃瓜。房前屋後種樹,養花。享受田園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